崔偉玲
【摘要】“互聯網+”時代給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對高職院校師生的價值觀念、組織行為等方面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如何運用“互聯網+”改進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機制,已成為各個高職院校黨建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互聯網+ 黨建 實踐
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自此一種新的管理模式迅速影響著各行各業。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運用“互聯網+”改進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機制,已成為各個高職院校黨建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互聯網+”時代為高職院校黨建工作帶來新機遇
(一)有利于為黨建工作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
互聯網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能夠為黨建工作提供更加先進的技術支持,使黨建工作的環境更加開放,內容更加豐富,方式更加多種多樣,促進黨建工作實現快速溝通和傳播。
(二)有利于拓寬黨建工作的宣傳渠道
黨建工作不能故步自封,必須不斷開拓、創新和進取。互聯網拓寬了黨建工作宣傳的新渠道,擴大了黨建工作的影響力。黨建工作不能墨守成規,應該開拓進取,勇于創新。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通過在線交流、網上留言、微博、微信、QQ等方式來溝通和交流,不僅拉近了與黨建工作者的距離,還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更多的意見和建議。互聯網的時效性是其他渠道不能比擬的。
(三)有利于增強黨建工作的吸引力
通過互聯網,黨建工作者可以規范、引導他人言論,提高黨建工作的以說服力及針對性。同時,通過互聯網上的視頻、文字、音像等,人們可以選擇喜歡的方式來獲得所需要的內容和資源,極大地豐富了黨建工作的宣傳形式,可以說,互聯網使黨建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
二、“互聯網+”時代為高職院校黨建工作帶來新挑戰
互聯網的特點是匿名性、自發性、虛擬性和開放性,這就造成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偽難辨,然而師生個體在網上自主選擇性較大,必然會使他們在網上的行為失去控制,這些新情況會給高職院校黨建工作帶來沖擊和影響。
(一)挑戰黨的意識形態話語權
互聯網已演化為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工具。網上部分非主流意識形態正挑戰著主流意識形態,其目的是要解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正能量。例如:中國道路、中國革命史、國家政策,領袖毛澤東、中國特色與“普世價值”等問題的爭論一直備受爭議。謠傳“董存瑞炸碉堡是憑空捏造”、“雷鋒典型系虛構”、“劉胡蘭是小三”等各種抹黑英雄的現象比比皆是,充分反映了互聯網意識形態話語權斗爭的勢態嚴峻。事實證明,某種程度上滋長了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沖擊與滲透,其根本目的是想借助政治觀念、意識形態的滲透實現其“西化”與“分化”中國的目的。這些都使黨的意識形態主導權甚至執政地位面臨挑戰。
(二)沖擊高職院校師生的“三觀”
目前,互聯網上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不同言論,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并存,使得高職院校的師生極易受到錯誤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從而造成他們思想上感到茫然、道德觀念方面善惡混淆、價值取向上無所適從、政治立場產生動搖等負面影響。高職院校部分師生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功利化傾向嚴重,這些都對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三)影響高職院校師生的組織行為
互聯網把世界聯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整體,它為人們構筑了“虛擬”的交往方式,使人們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言論和行為要受到來自他人和法律的約束。兩方面的對比,容易給網民造成一種網絡虛擬社會更“美好”的錯覺。所以,互聯網在客觀上淡化了個體與組織的聯系,弱化了組織和集體的觀念。
三、“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推進黨建工作創新的路徑思考
(一)適應“互聯網+”思維,創新黨建工作理念
高職院校要把互聯網建設成為黨建工作的新陣地。高職院校要順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把黨建工作與互聯網緊密結合起來,牢牢把握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主動權,建立以黨建網絡為主陣地的黨建工作新平臺。
(二)建立統一和高效的網絡黨建工作機制
當前,必須整合現有的力量,建立由黨委組織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網絡黨建工作機制。學校黨委的職能部門、各級黨組織負責人和專職黨務工作者是主體:校、院網絡技術人員是技術支撐;全體教職工黨員和學生黨員是重要的力量。
(三)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黨員教育網絡平臺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依靠單一網頁文字來宣傳黨建工作的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網絡發展的趨勢。應及時更新黨建工作傳播途徑,拓展網絡黨課教育模式,提高黨員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同時,擴大教育的覆蓋面,把教育空間延伸至學生生活領域(如宿舍、閱覽室、活動室),突破教育時空的限制。利用網絡論壇、QQ群、微博等渠道,及時了解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的思想動態,把握思想傾向,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幫助。
(四)建立和完善創新型的黨員管理網絡平臺
通過互聯網技術,建立黨員管理網絡平臺,實現黨員發展、黨員轉入轉出、黨員流動以及黨費收繳等基礎工作的動態化、智能化管理,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對黨員情況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進行全面分析、宏觀把握,實現黨員管理的智慧化。
四、推進“互聯網+黨建”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以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實踐證明,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基于“互聯網+”創建開放、交互的網絡黨建新載體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多渠道”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模式。著力構建“課堂+基地+論壇+活動+網絡”五環相銜接、相連環、相疊加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模式。
(二)加強思政部網絡文化建設。通過網站“紅色在線”、“法律講壇”、“心靈驛站”和“課程博客教學交流平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建立師生聯系的QQ群、微博、微信、飛信等渠道平臺,與學生直接交流,關注學生成長。
(三)黨員教育管理服務“零距離”。通過電腦、手機、微信多渠道支撐,使黨總支和黨員能及時進行雙向的信息查詢、事務辦理、處理反饋等工作,為黨員提供在線學習空間,實現黨員教育服務管理“無縫”對接,真正打造“指尖上的黨建陣地”。
(四)細化管理流程,讓基層黨建工作有筆“明細賬
將“三會一課”、理論中心組學習、“黨員活動日”等黨內組織生活及發展黨員、組織關系接轉等日常性工作通過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平臺進行統一管理。通過引導基層熟悉、規范標準流程傳導工作任務,讓每一名黨務人員、每一名黨員都成為黨建工作的“明白人”,有效加強了黨員隊伍的精準管理,讓“數據多跑路”、“黨員少走路”,極大的提高了管理質量和工作效率。
五、結語
本文針對互聯網的發展給高職院校黨建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高職院校黨建工作如何創新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探討了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黨員教育網絡平臺為新時期網絡背景下如何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黨建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