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婷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山西 晉中 030619)
小提琴曲《瑞麗江邊》藝術風格及演奏技巧分析
陳 婷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山西 晉中 030619)
施光南是我國當代具有非常大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其中主要為抒情歌曲、歌劇等,器樂作品比較少。小提琴曲《瑞麗江邊》是作者為數不多的器樂曲之一。本文對該曲作者及其作品藝術風格做了簡要的介紹,并對樂曲各樂段演奏技巧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練習、演奏方法。
作品分析;藝術風格;演奏技巧
施光南1940年出生于重慶。在他童年的時候,他超乎常人的音樂天賦便顯現出來。他17歲時就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理論作曲班,開始了音樂學習。19歲進入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又進行系統的作曲理論學習,之后又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進行深造。1964年畢業后進入天津歌舞劇院工作。1990年英年早逝,年僅49歲。之后,他被文化部命名為“人民音樂家”。
施光南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主要的創作領域為抒情歌曲、歌劇等,器樂作品比較少,被人們了解的就更少了。青年時代的施光南,由于受到當時“文革”的沖擊,他的創作之路受到了嚴重的阻礙。直到1976年“四人幫”被徹底粉碎之后,他先后創作了近百首抒情歌曲,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周總理,您在哪里》、《祝酒歌》等。這些歌曲的題材與內容十分接近百姓的真實生活,反應了當時的時代風貌,發出了時代的聲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抒情性、民族性音樂特點,至今仍被廣大聽眾所喜愛,音樂家們也常在音樂會上演唱。他所創作的2部歌劇《傷逝》、《屈原》也都贏得了巨大的成功。
器樂代表作品有:小提琴曲《瑞麗江邊》、弦樂四重奏《青春》、鋼琴協奏曲《阿里山之鼓》等。
該樂曲是施光南在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讀書時所創作的一首小提琴獨奏作品。當時,他跟隨老師及作曲系學生去云南采風,被瑞麗江波光粼粼,詩情畫意的景色所吸引,回到學校后創作出了這首作品,并在學院附中舉行了首演,小提琴獨奏由李厚儀先生擔任。演出后引起了較大的轟動,得到了學校老師及學生的贊賞。
樂曲描繪了江邊傣族人民幸福愉快的生活和歡快的勞動場面,以及表達了青年人追求純真、熱烈愛情的情感。樂曲優美的旋律,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作者在充分發揮小提琴歌唱性性能的同時,還巧妙地運用小提琴的各種演奏技巧,使得樂曲不僅內容豐富,也具有極高的藝術性,成為重大比賽及音樂會上的常用曲目。
《瑞麗江邊》為不典型的奏鳴曲式結構。
1.呈示部主部主題旋律采用了云南民歌。曲調委婉、甜美,為人們描繪出瑞麗江秀美、令人著迷的景色。
譜例1

抒情性和流暢性是這一主題的明顯特點。主題共分四個樂句,第一樂句二小節,開始進入時,弓子要特別講究,弓子要邊放邊拉,注意音色,避免出現噪音。要控制好運弓速度,分配好弓段,上、下弓換弓多用手腕調節,避免換弓痕跡。第二樂句也是二小節,第一、二樂句泛音要準確干凈、倚音要柔和,不要太快,情緒相對平穩。第三樂句情緒有些激動,弓子要做漸強處理,一是要調整弓毛觸弦角度,隨著漸強情緒的要求,逐漸把弓毛調整到全面觸弦,加強弓子的壓力。二是弓子運行的位置要接近琴碼,揉弦既要求幅度大,又要求平穩均勻。第四樂句第一小節是這個樂段的高潮,注意弓子的壓力,保持弓子和揉弦的平穩,第二小節情緒立即轉換為輕柔的表述,音樂不能因為有休止符而生硬中斷,而是似斷非斷,欲說又止的感覺。
副部主題采用四、五度大跳和小七度大跳音程,旋律婉轉、細膩,美妙、動聽。
譜例2


這是二個樂句的樂段。演奏這一樂段第一個樂句時,為了音色、音量的改變,弓子只需要用上半段,弓子的觸弦點可靠近指板一點,揉弦幅度小一些。演奏第二樂句時,弓子要拉長,注意弓段逐漸上移,為最后一個長音做準備。要特別注意小七度的音準,一般學生在演奏時,此處容易不準。
2.展開部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為中快板,描繪出傣族人民愉快的勞動場景和載歌載舞的歡快場面,表達了人們熱愛生活的喜悅心情。音樂具有強烈的舞蹈性和跳躍性。
譜例3

前八小節速度由慢到快。倚音演奏要求干凈、清晰,左手手指按下時要敏捷、靈活。第一小節是連斷弓技巧,演奏時一般常用下半弓,這種弓法的特點是富有彈性。主要是用手腕上、下和手指伸屈聯合動作完成,弓子演奏完一個音之后,抬起弓子后運用同一弓段演奏之后的音,如此反復演奏很多音。演奏這種弓法時,很多學生用了大臂動作,這是錯誤的,不僅動作看起來很笨拙,而且也很難演奏快速連斷弓。第四、八小節演奏結束時,弓子應抬起后再演奏下一小節。九至十六小節,要運用弓子中段,注意發音,每個音要求清晰、明亮。之后音樂在連續的轉調中進行,要注意音準。
第二部分為抒情樂段。描繪出江水舒緩地流淌,灌溉著兩岸肥沃的土地,抒發了人們對美麗富饒的家鄉及美好生活的溢美之情。
譜例4

這一部分為二個樂段。演奏第一樂段時,注意臨時升降號音準。由于多個降號的出現,容易造成整體音準偏低,要時刻注意沒有降號的幾個音,避免有降號的音影響了無降號的音。演奏時,注意弓子要拉長、拉滿,運弓要平穩,弓子的觸弦點要保持在一個位置,防止隨意在琴弦上左右滑動,造成聲音發虛,影響音色。左手揉弦要始終保持平穩,頻率盡量一致,注意持續性。第二樂段旋律上移了增三度,音樂色彩頓時明亮起來,速度加快一些,情緒也激動起來了,這時的揉弦幅度要求大些,要更加飽滿,情緒更加熱情。過度樂句為遞進關系,分層次漸強,為進入下一段高潮,做一系列的鋪墊。
第三部分為全曲的高潮部分,表達了勞動人民寬廣的胸懷和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積極向上的精神。
譜例5

這一樂段中,小提琴的雙音技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交替運用了雙音三度、六度、八度技巧。在演奏這一樂段時,首先要保證雙音的音準。對于程度比較低的學生,把艱難的技術問題化繁為簡,可以采取分步驟練習方法。首先要分聲部找準旋律音,然后從理論上分析雙音音程關系,確定指間距離。特別是在換把時,先分聲部明確各聲部上、下把位幾度,也就是橫向旋律,在聽縱向音程音準。在練習八度雙音時,首先保證1指的音準,根據1指找4指,先分解后合音。多練習換把過程,確保換把過程肯定、準確。之后再按節奏練習,最后按弓法練習,這樣就會使困難程度大大降低。在演奏一、二小節和五、六小節時用下半弓段,注意音頭的演奏方法,弓子不能壓得太緊,避免噪音。另外,演奏八度時注意弓段的分配,切不可無故抽弓,造成重音顛倒。演奏雙音時還應該注意弓子在兩條弦上力度的平衡,要突出旋律聲部,避免和聲聲部音量過大,淹沒旋律聲部。弓子盡量拉長,弓子的觸弦點稍靠近琴碼,揉弦幅度要大,保證很強力度。運用飽滿的熱情,把音樂推向高潮。之后二個下行的過度樂句,使音樂逐漸趨于平靜。
3.再現部為變化再現。先再現了主部主題,并將呈示部中主題移低二個八度,在低音區演奏,旋律更加寬廣、渾厚,無比深情。副部主題回歸到主調,并運用人工泛音技巧,使音樂有空靈、純凈之感,最后的自然泛音仿佛把人們帶入到美麗的仙境之中。
譜例6

演奏人工泛音時,1、4指為純4度關系,這時手指位置稍差一點,泛音就發不出來,或者發出噓聲。特別是該樂句頻繁的換把,使音準及發音難度加大。因此,在練習時,首先找準1指,通過1指找4指,1指按實,4指浮搭在琴弦上,可以上、下慢慢找,仔細聽。換把時1、4指的之間距離需要不斷的調整,確保每一個泛音準確、干凈。
綜上所述,該樂曲以其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演奏技巧,不僅成為音樂會上的保留曲目,也為我國小提琴樂曲藝術寶庫增添了絢麗的光彩。■
[1] 靳學東.阿里山之鼓與施光南的器樂創作[J].音樂研究,1995,09.
[2] 劉自力.憶施光南的小提琴曲《瑞麗江邊》及其它[J].人民音樂,2003,06.
[3] 王璐.施光南作品創作特點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0,05.
[4] 吳媛嬌,田景楠.施光南歌曲創作的美學思想評述[J].音樂時空,2013,11.
[5] 楊和平,葛兆遠.施光南音樂創作研究敘事與歷史評價[J].音樂創作,2014,12.
陳婷 太原師范學院音樂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