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林晗
有這么兩頂有名的帽子,在大家的普遍認知中,往往會搞反方向:第一頂帽子,其實未必是壞帽子(至少沒有那么壞),我們卻都覺得不好,避之唯恐不及;另一頂帽子,明明不是好帽子(至少沒有那么好),我們戴著反而沾沾自喜,唯恐他人不知。
第一頂帽子,可能是你愿意給別人戴的,叫“拍馬屁”。
有個著名的故事。有位京官要到外地任職,去向老師告別。老師說:“外官不易為,宜慎之?!边@人回答:“某備有高帽一百,適人輒送其一,當不至有所齟齬?!崩蠋煷笈骸拔彷呏钡朗氯耍雾毴绱耍 贝鹪唬骸疤煜虏幌泊鞲呙比缥釒熣撸苡袔兹藲e?”老師點頭表示很同意:“汝言亦不為無見?!边@人出來后,對別人說:“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p>
這個故事說明,拍馬屁是個技術活,而且技術含量不低。有不少人,對那些跑到了自己前面的選手,甚至不管是不是在同一個賽場競技的,言辭中總會充滿不屑,而且說來說去,到最后都歸結為:“牛什么牛?不就是會拍馬屁嗎?
事實上,這樣的想法除了反映出你的羨慕、嫉妒、恨,更暴露了你的智商。其腦殘之處不在于低估了那些跑贏的對手,甚至也不在于低估了公司領導的能力,而主要在于嚴重低估了拍馬屁的技術含量。
俗話說得好:屁股上掛暖壺——有一定的水平。我發自內心地認為:一個能把馬屁拍好的人,是一個有水平的人,哪怕他還沒有完全脫離低級趣味,那也不妨礙他是一個有水平的人。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說人家“會拍馬屁”,這可能并沒有罵到別人,卻反而暴露了自己。
另一頂帽子,可能是你喜歡別人給你戴的,叫“有才華”。
三十多年前,在談到“才華”與“潛能”這些話題時,彼得·德魯克說:“我曾見過‘高潛能的人在十年內,江郎才盡,變成平庸的中年人。我也看過資質普通的人,在所謂的‘天才賣弄聰明時,腳踏實地往前到達目標。我也見過沒有‘潛能的人,突然間大放光彩。所以,我認為‘潛能只是種錯覺,把它留給學校老師,企業人看的是績效表現?!?/p>
才華橫溢,才氣過人,不好嗎?好。至少聽著好。不過,企業以貢獻論英雄,能力必須體現為業績。沒有成果,對于組織是沒有價值的,從這個角度看,在企業中實際可以說并沒有“才華”這回事。
這么說,的確缺少一點情懷。但職場并非講情懷的理想之地。
如果你顏值高,主要就不用看氣質。如果你業績好,就沒有人在乎你是不是有才華。懷才不遇?這是什么鬼?被譽為“華人創意教父”的包益民早就說過:“天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p>
如果某人總是有意地、不放過任何機會夸你“有才華”,那么你要相信,他極可能開啟的是打臉模式,此時你不妨來一招姑蘇慕容氏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微笑回復:“你才有才華!你們全家都有才華!”
(摘自《大發詞威:你這么會說話有意思嗎?》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