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很多年來,我對才華的敬畏,始于自卑,終于疑惑。
王爾德說,除了才華,我一無所有。
這個世界一定有天才存在,否則,你很難解釋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張愛玲怎么能寫出《第一爐香》,為什么是一位叫愛因斯坦的土地測繪師發現了相對論。
可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像我這般,資質平凡,際遇尋常,想在萬千眾生中掙扎著放出一點微弱的靈光。那么,才華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到底能占多少的權重?
三宅一生被認為是日本戰后最有才華的服裝設計師。1973年,35歲的三宅一生第一次參加巴黎時裝展,帶去了“一塊布”的新設計概念,他從此成為服裝設計的標志性人物。可怕的是,從此以后,三宅一生每年都會去巴黎參加兩次發布會,四十多年來,從未中斷。
時裝設計被認為是一個只與天才有關的瘋狂職業,但是,每隔半年就要向世界證明一次自己,這應該只與偏執性的毅力有關了。
在我所從事的非虛構財經寫作領域中,才華是約束條件下的能力釋放,你所進行的表達和判斷都必須建立在細節和數據的基礎上,它基本上不來自于想象,只與采集的數量和廣度、思考和辯駁的深度有關。
1996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從那時候開始,我要求自己每年寫出一本書,到今天,這個“自我約束”已經長達二十年。
寫作一本財經著作,從醞釀選題、收集材料、形成結構性觀點及最終成稿,一般需兩到三年的時間,而每年寫一本書,便需要同時進行三個以上的選題準備,在這個漫長而枯燥的過程中,比才華更重要的,是規劃、時間管理,以及足夠的耐心和體能的儲備。
我的右掌關節處,有一塊小硬繭,摸上去糙糙的,這是二十多年電腦寫作的“記憶”,我把它看成是一塊“光榮之繭”,我若有微許才華,它是唯一的證明。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最不可靠的能力便是才華,它若只是激情或靈感乍現,則只可能短暫地燃燒。才華是上帝給人的一個禮物,卻同時也是一個懲罰。
才華會讓一個人變得缺乏韌勁,不樂意有艱苦而持續的投入。智力上的優越感,會讓他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所有的獲得都是理所應當,從而不懂得感恩。有才華的人往往會被各種誘惑所纏繞,在一次次的選擇中虛耗歲月。尤為可怕的是,才華讓人脆弱,對挫敗沒有自我嘲笑和化解的能力。
二十多年來,我見過無數被才華毀壞的人,他們才情橫溢,智商絕高,在尋常人中隨便一站,便會發出光來,但在時間的煎熬下,光芒日漸暗淡,終歸于蕓蕓眾生。
訪者問年暮的三宅一生,“你這輩子做了什么事?”
答:“裁了一塊布。”(摘自《東方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