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如果出生在古代,有多種職業(yè)可供選擇,我選擇當小販。
小販聚集在街頭招攬顧客,給城市生活帶來了活力。
在古代當小販,我會認識一座城的100個小販,他們分布在大街小巷不同的角落。小販們的售賣水平,語言技巧,是這個城的一部分智商,販賣的特產(chǎn)、物產(chǎn),反映出這座城的屬性。
在我生活的城市,有一片九十九間半的古建筑,當初它的主人就是一個從鄉(xiāng)下進城賣鴨蛋的,一筐筐鴨蛋墊高了他人生的財富,在城里賣鴨蛋多年,置買下這龐大的家業(yè)。
在古代做小販,我會到一條大河兩岸去尋找商機。清明這一天,真熱鬧啊,天青色里,小販云集,水上船來船往,岸上牽馬騎驢,井然有序。可以說,沒有小販就沒有《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底色。小販作為自由職業(yè)者,是中國社會人群中最活躍的群體,他們身上有激情,走街串巷,進貨販貨,舟楫往來,讓交通繁忙起來。
江南的繁華之地不能不去。《武林舊事》說,杭州的藥市在炭橋,花市在官巷,珠子市在融和坊南官巷一帶,米市在北關(guān)外黑橋頭,肉市在大瓦修義坊,菜市在新門東青門霸子頭,鮮魚行在候潮門外,布市在便門外橫河頭,蟹行在新門外南上門……販些貨物去那里交易,拜幾個生意上的朋友,一邊做買賣,一邊看風景。
宋朝也是一個全民創(chuàng)業(yè)的年代,許多草根,從販魚蝦螃蟹開始,后來當上了大老板。武大郎是古代一個著名的小販,在宋朝的縣城街上賣炊餅。
我在古代當小販,也許是個賣毛筆的。我這個人半俗半雅,賣毛筆比較適合,無論是孩童初蒙描紅,還是畫師作畫,私塾先生寫對聯(lián),都買過我的毛筆;或者是個賣雞鵝鴨的;也可能是個販古董的,戴頂瓜皮帽,坐在店里。收些古玩,遇到好東西,自己先藏起來,放在家里擺玩半年。收到一只前朝的青花瓷碗,白天店里應酬,晚上坐在煤油燈下摩挲欣賞——那是一個美人用過的。
在古代當小販,會見證那些中藥房、剪刀店、彩衣店、草行、蛋行、米行……有些店鋪會相傳百年,生生不息,成為后來的老字號,它們保存下來成為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景點。小販成功背后的奧秘,多是與做人做事、誠實守信有關(guān)。一個城市如果沒有小販和工匠,衣食住行將變得不方便,百姓生活也會變得單調(diào)乏味。
有家“兄弟剪刀店”,祖上是從揚州遷過來的,擺賣些剪刀菜刀,已逾百年。51歲的老四與70歲的老大,一個在前店招呼顧客,一個在后磨刀磨剪子。我去看他們時,老大正把一副剪刀磨得鋒利锃亮,臨了,老人還要用手指在刀刃上試試。坐在鋪面小椅上的老四在打瞌睡,風吹得掛在門前的剪刀菜刀叮當作響,有金屬清音。
照看著半爿攤子,守著一間鋪子,這也是極簡單的幸福。
(摘自《深圳商報》 圖/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