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邇淞
真正的全手工西裝,應該用亞麻布做襯里,而且要手工縫制,不能用膠水粘。這似乎可以被看作是全手工西裝的最嚴格的一條標準。也就是說,你大體可以這樣理解:連這層被夾在中間的做好之后誰也看不見的襯里都用手縫,那其他部位就更不用說了。
國內也有專做定制西裝的“洋服店”,檔次不低、價格不菲。可其中又有多少在堅持真正的傳統做法、全手工縫制呢?現如今的所謂定制,恐怕只剩“量體裁衣”這一項了。后續的做法,其實跟成衣廠的做法也沒多大區別。好點兒的,能做到整件衣服由一人完成,不搞流水線作業,但也是不用手縫,還是靠機器。所以,問題的核心是,在我們這里,定制西裝的整體工藝基本已經成衣化,傳統手工藝的成分已所剩微薄。
執著于老式手工,未免有點舍簡就繁、自找麻煩。嚴格意義上的傳統做法確實也很麻煩。所有部位,無論大小明暗,都靠雙手飛針走線。在縫制之前,紙樣、裁片這些步驟,“一個都不能少”。間中還得來回試穿紙樣和裁片,并且反復修改。越到接近成活兒的時候,越是拆拆改改,不容微瑕。即便是最有經驗的手作工匠,不拆不改就完成一套西裝,也是難以想象的,除非他沒有堅持傳統的手工標準。實際上,越是有經驗的工匠,改的次數越多,花的時間也越長。匠人水平的高低、衣服做工的好壞,恰恰就體現在最后這些瑣碎、細微的修改中。
在整個過程中,裁縫師就像你的馴馬師,負責把你新買的一匹雖然血統名貴但還不屬于任何人的駿馬,訓練成“你的”馬。當他把韁繩交到你手上時,這匹馬已經帶上了你的烙印,從此它將只歸你所有,只由你駕馭,這才是手工定制與成衣的本質區別。這種“麻煩”的過程,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你親自參與了它的制作,并直接體驗到傳統技藝的鮮活,這是在商場購買成衣時所體會不到的。這就是為什么有人寧愿自找麻煩兼多掏銀子,也要定制手工西裝。也許這不是想要彰顯什么,因為很少人能認得出來。他所注重的,可能已不再是外表的高級感,而是內在的享受感。它帶給人的那種熨帖、舒適和自在,是任何大牌成衣都不能給予的。這令我想起日本小說家橫光利一說過的一句話:“穿著這東西,常常是和心情融洽地廝守在一起的。”那么,手工西裝所“廝守”的,應該是美妙的心情吧。
所以,有些人一旦有過一次手工定制,就會患上“定制癖”,恨不得從上到下、從里到外,什么都定制,且再難接受成衣,原因就是這“麻煩”的過程所帶給人的心靈體驗。盡管這只是少部分人的體驗,但它卻是傳統手工得以保存的市場根基。被保存下來的不僅是手工技藝,更重要的是價值觀,是一種尊崇傳統、恪守傳統的價值觀。但這種價值觀卻不應該只是少數人的,它應該成為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因為它包含著促進現代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正如日本美學家柳宗悅所說:“對傳統的順從使工匠們能夠很好地完成工作。”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是如此強烈,因為現實生活常常讓我想起它,我發現,它不光適用于手工匠人,也適用于我們所有的人。
(摘自《奢侈態度》浙江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