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涵涵+吳晨+陶雅潔
【摘要】從二十世紀中葉開始,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危機迫切加深,這是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無節制的使用化石能源且未對環境保護有所重視的后果。加之“人定勝天”理念和人口無節制的擴張,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當前,我國的很多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問題,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起步晚、進程快,再加上國民的垃圾分類回收意識淡薄、政府相關行政制度的缺失是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本文通過實地考察和文獻資料分析,對蚌埠市社區垃圾回收進行探索,通過借鑒世界先進立法思路和實踐經驗,希望找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垃圾分類回收的路徑,使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處理問題得以有效的解決。通過調查和分析,了解這些社區的資源回收模式、規章制度與資源回收成效之間的關系,也可作為其他縣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工作的借鑒案例。
【關鍵詞】垃圾分類回收 環境污染 行政管理制度
一、研究背景
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是當前環保的主要潮流——它具有降低垃圾增長量,減少垃圾處理與清除的成本,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來說,還具有緩解垃圾填埋場空間飽和和降低城市負擔的好處。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作為一個典型的環境污染問題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關注。世界上較先進和發達的國家,對于資源的回收再利用都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立法規范。我國政府從2000年開始,在北京上海等八個主要城市實施了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的試點工作。盡管政府出臺了各項政策法規、管理辦法,并且社區居民也參加了各種各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但是一些城市依舊收效甚微,仍然處于“垃圾圍城”的困境之中,有些城市可以這樣來總結:“十幾年了無成效,只是多了垃圾桶”。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提出居民雖然對垃圾分類回收持積極的態度和濃厚的興趣,但在行動上卻表現出消極暖昧的態度。事實上,我國居民對于垃圾分類的標準是不夠清楚的,政府的各項規章制度無法真正落實,這才最終導致了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工作的收效甚微。
二、蚌埠市社區垃圾回收處理現狀分析
(一)數據來源和樣本分析
該項調查研究的總體是蚌埠市社區長期生活的居民,采用的是問卷調查和街頭隨機訪問相結合的方式,對社區內的普通居民和城市個體工商戶進行了隨機的抽樣調查,收回問卷256份。該項調查研究的樣本的收集具有一定代表性:①年齡跨度大:包括15歲63歲的老中青年人;②性別比例較好:其中收集女性問卷114份、男性問卷142份;③受教育的居民比例較高:大部分居民接受過教育,有相當一部分接受過高等教育。
(二)問卷內容與數據分析
該項調查研究的主要內容為:①社區的基本概況;②社區垃圾處理的現狀;③社區資源回收處理的模式;④社區資源回收處理的成效;⑤社區在垃圾分類回收過程中建立的具體規章制度;⑥社區住戶與物業對資源回收再利用的重視與滿意程度;⑦社區資源回收再利用效果較突出的模式與制度;⑧社區居民環保意識與資源回收再利用成效之間的關系。
該項研究的數據分析的結果:①在走訪過程中,我們選取了生活中一些常見垃圾,對居民對垃圾各種分類的了解程度進行了考察;②同時還設計問題讓受訪者對垃圾處理的各種方式(如填埋、焚燒等)的優劣進行評價;③對社區住戶最關注的環境問題、垃圾分類的必要性等也設計了問題,以此來測試社區住戶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日常環保體驗。通過本次的調查,我們分析出了社區垃圾分類回收中的兩個比較典型的特點:一方面,多數居民對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抱有很高的期望,思想上很是重視,他們對垃圾污染有很深的感觸,對此給生活帶來的不便(比如臟亂,惡臭等)深惡痛絕。另一方面,社區住戶對垃圾分類的標準知道的較少——不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的是混合處理的方式,只有較少的居民對垃圾進行了分類,但相應的社區在這方面的硬件與制度建設也有所缺失。
三、發達國家垃圾分類回收的經驗
(一)美國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與州政府之間存在分權與集權的關系。固體廢棄物的管理主要由州政府負責,但是隨著廢棄物的數量不斷增多以及種類的復雜化,聯邦政府也開始重視起廢棄物的管理來。美國聯邦政府通過對州政府及相關研究機構提供資金和技術指導實現了聯邦政府對于廢棄物處理的規范化管理。
(二)德國
德國在1986年實施了《廢棄物避免及管理法》,規定了廢棄物“避免為最優先,其次為資源回收,無法利用時加以處置”的原則。1991年,德國又推行實施了《包裝廢棄物減量命令》,成功建立起一套雙軌并行的回收制度,不僅有效提高了本國的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水平,也成為了世界各國的典范。1996年開始實施的《循環及廢棄物管理法》將“封閉循環再利用”的理念引入了廢棄物管理法規中。
(三)日本
日本的資源回收再利用理念起步的很早,早在1970年,日本政府就將“生產者責任”的觀念引入了廢棄物清理法中,要求企業在進行生產的同時也要通過回收的方式減少廢棄物。日本是公認的垃圾回收處理做的最好的國家,小到一枚繡花針,大到一件家用電器,都進行了不同標準的分類。1972年開始推行的《東京都衛生命令》要求生產者也要將消費者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另外,從1991年4月推行的《促進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也將可再生資源分為了特定類別、第一類指定產品、第二類指定產品及制定副產品四類并制定了三個層次的法律,并且對充分考慮到了細節和實施的可能性,對垃圾分類的方式近乎苛刻,明確了國家、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各自責任。為了做好垃圾分類回收工作,日本的配套硬件設施也十分完備,各個方面細致到了極致。1993年11月,日本政府公布了《環境基本法》,規定了政府在資源回收利用應發揮的作用和地位,進一步將資源回收利用的理念提高到“環境基本法”的高度。
四、蚌埠市社區垃圾分類處理的問題及完善建議
(一)存在問題
缺乏配套的硬件設施是影響垃圾分類回收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歸類總結分析后,我們發現,大多數社區內住戶普遍反映的問題是垃圾分類收集設施不完備,即便自己有意識的對垃圾進行分類,也沒有地方可以放置。進一步調查走訪后,我們也發現實際上在對垃圾的處理過程中也并未進行分類。此外,對垃圾進行分類普遍被住戶反映占用時間長、浪費塑料袋,許多住戶對垃圾進行分類的積極性很容易受挫,造成最后的意愿和行為大相背離,垃圾分類回收工作不了了之。
住戶的受教育水平對垃圾分類的意愿影響明顯,對分類行為的影響則較小。在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擁有較高的收入水平的家庭,往往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較高,也比較關心國家的方針政策,能夠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因此對垃圾分類回收的意愿較高。但是由于分類硬件設施的不健全,再加之分類標準模糊,實際參與分類行為的社區住戶所占比例并不高。
垃圾分類回收的實際動力不足。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需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家庭層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最主要的還是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完善的分類回收體系——要有專門部門,專人負責。如果沒有相應的物質上的支持,只有投入卻沒有收益,則會使得分類回收的成效大打折扣。當前,我國的垃圾分類回收政策不健全,而且沒有財政資金的傾斜支撐,也沒有主管部門嚴格監管保障垃圾分類行為的順利實施,在實際中,垃圾分類回收的推廣難度很大。
(二)完善建議
政府要加大垃圾分類處理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為垃圾分類提供資金支持保障。一是要提供資源回收的相關設備;二是要訂立各縣市資源回收的具體措施,明確權責,執行徹底;三是要積極引進第三方機構和組織,給社區更多選擇。其他方面,我國應當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積極對社區住戶進行垃圾分類標準的基礎知識教育,可以通過定期發放關于垃圾分類的宣傳手冊,通過媒體進行宣傳等方式。最后,在垃圾處理階段,必須要嚴格遵守分類規定,要將不同種類的垃圾按性質分門別類回收再利用。只要抓好垃圾的產出階段、處理階段,嚴格按照相關規章制度執行,一定能取得長足的進步和成效。
社區方面應當配合街道及相關政府職能機關進行宣傳引導,可以建立資源回收站,努力貫徹資源回收處理工作。平時社區方面應當引導住戶進行生活垃圾的自我分類回收,大人帶頭,家家聯動,對于未成年人養成垃圾分類的意識與習慣也有極大的促進意義。
居民個人層面也應當積極踐行垃圾分類的理念,在垃圾出門前將之進行簡單的分類,幫助社區及相關組織和部門的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做好第一步。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給未成年人樹立榜樣,將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理念傳遞下去,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