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摘要: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人們視野日益開闊的當下,微媒體漸漸成為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和獲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就其外部來說,主要表現為對愛國主義教育隊伍的影響,對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影響;也給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內在挑戰,尤其表現為對教育主體權威性的挑戰,對舊式教育途徑的沖擊等等。針對微媒體帶來的不利影響,主要應從教育者、教育目標和愛國主義教育吸引力這三方面著手,使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更加有效地進行。
關鍵詞:微媒體 大學生 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1-0096-02
一、微媒體輿論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外在影響
(一)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隊伍的影響
微媒體背景下信息的共享性逐漸淡化了大學生對教師權威的認可,大學生通過自主地選擇信息,逐漸擺脫了大學生信息劣勢的地位,與此同時,傳統的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信息優勢也受到了威脅和挑戰。由于微媒體的教育形式更加受到大學生的追捧和關注,所以,傳統的教育模式也應該得到相應的改善和調整。[1]目前,傳統的教師隊伍中大多數人不僅缺乏對新媒體的認知,也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撐,從而拉大了教育隊伍與大學生之間的差距,與此同時,加大了在微媒體背景下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困難程度。
(二)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認知和情懷的影響
愛國主義一直是大學生教育的主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要求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社會條件下凝聚人們對社會思想、社會行為和價值取向的信心方面就顯得更加重要。[2]與此同時,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認知和情感都受到了相應的淡化和動搖,微媒體信息的復雜化致使網絡上會出現相應的負面消息和反動勢力,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會出現故意扭曲事實的現象,甚至會放大傳播事件的負面效應,通過微媒體進行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消極報道,從而達到不法目的,甚至致使一部分大學生開始質疑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動搖對黨的熱愛和信任,淡化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
二、微媒體輿論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在挑戰
(一)給教育者的權威性帶來挑戰
隨著科技革命的促發作用不斷增強,網絡信息時代隨之降臨,微媒體的出現形成了極為強大的輿論場。長期以來教育者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所占有的諸多優勢開始被動搖,這也極大地挑戰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權威性。教育者作為學生對信息進行獲取的唯一的渠道的地位一去不復返,微媒體也逐步發展成為大學生獲取相關信息、愛國主義知識以及對社會的脈搏進行感知的更重要的渠道。相對于學生群體這類教育對象而言,教育者單向的信息優勢開始逐漸喪失。在這樣的形勢之下,獲取關于愛國主義的知識、獲取和感知社會上重大的事件與信息、表達相關的觀點和情緒等諸多的活動,大學生僅僅在這樣一個具有高度互動性、即時時效性以及高強度開放性的平臺上就能夠完成,教育者在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占據的優勢性的話語權與解釋權,開始出現了動搖,受教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會獲取這些教育者曾經具有的優勢。
(二)給舊式的教育途徑帶來沖擊
對于當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各校授課的主要途徑有兩類。第一種課堂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師對愛國主義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的講授為主要支撐。第二種方式則是進行社會實踐。在這樣的教育活動過程中,其教育理念是“全員化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育人過程化”,對理論進行灌注,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引導,接受學生的心理方面咨詢,并通過實踐的方式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盡管在網絡化的信息環境不斷沖擊的今天,上述培育方式和途徑依然能在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微媒體依然極大地削弱了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篩選和掌控、對媒體輿論的監管和引導的能力與權力。任何學生都能夠從微媒體中對所需信息進行獲取,并且進行實時的傳播。這就使得書本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失去了單向優勢,師生教學和實踐也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了。
(三)給理性愛國帶來不利影響
隨著網絡信息平臺的不斷更新,網絡民族主義勢力蠢蠢欲動。其民族主義的心態和情緒的表達非常極端,并強烈期待著對社會輿論的影響。[3]其不當言論在微媒體上肆意傳播,極大地釋放幾何式的效應,對大學生的情緒和愛國主義信念以及情感造成重大的、消極的、不良的影響。
基于大學生身心的發展特點而言,其瞬時性的認識和判斷以及廣泛延伸性的思想感情之間存在極大的沖突。在面對微媒體上大量的網絡極端民族主義的言論和思想時,這對矛盾就會體現得相當明顯并不斷激化。在愛國主義的觀念上和表達愛國之情的方式上多元化、多樣化,這是對大學生發展時期生理與生理發展階段最為明顯和直接的反映,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依然需要長期的磨礪以最終成型。由此可以看出,在微媒體的重大影響之下,信息的傳播和共享的速度和形式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多方面的輿論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與情感極易產生擾亂性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大學生的理性愛國進行科學的、正確的引導成為最為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
三、微媒體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不利影響的應對措施
面對微媒體對于愛國主義的不利影響,要求教育者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必須以嚴謹求創新,采取有效措施,在有效地解決不利影響的過程中,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自身吸引力。
(一)教育者更主動,創新教育觀
首先,要緊緊把握微媒體信息開放性、交流互動強的特征,在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動中融入其互動的觀念。[4]微媒體平臺作為一個極具開放性的信息場地和領域,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動也因為其信息的開放性和交流互動強的特性展現出平等交互的新狀態。再細化地講,教育者通過對自身主動性的發揮,將多元化的意識價值觀念統籌為一的全過程,是教育者對學生進行引導,對其對祖國的認同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進行引導教育的全過程。endprint
其次,要緊緊掌握微媒體平臺便捷和即時的特性,著重在微媒體的使用技巧和構建微媒體平臺兩方面入手,在大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活動中對其整個的組織活動和教授的過程滲透進學習理念。其一,教育者必須熟練掌握微媒體的使用技巧。教育者能否在教育活動中對其自身的個人魅力進行極大的彰顯,對廣大學生求職的興趣進行積極的引發,其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教育者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良好,對文字以及音視頻和圖片的處理和編輯運用能力是否熟練。[5]其二,各高校的各個部門也必須積極構建微媒體的平臺。校內的各個組織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對微媒體的體系建立相關平臺,將校園微媒體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二)教育目標更有針對性,分類不同的教育對象
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引導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徑,在教育活動中對癥下藥。作為受教群體的大學生,由于各種因素諸如出生地、民族、家庭構成、家庭經濟狀況和民俗習性等存在差異,其身心的發展程度以及對教育的需求也在各項活動中呈現差異性。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有針對性,更加與教育對象相貼近,不斷夯實教育工作的基礎,對不同類別的大學生在微媒體平臺中心理以及思想活動的態勢進行了解和掌握,更加準確地掌控大學生思想的脈搏,真正的在教育中實現目的。
對大學生進行分類的引導力度必須加強。對大學生愛國觀念科學的、理性的形成加以幫助和引導。在分門別類調查所獲得的資料基礎上,對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進行解析,對大學生可行的、科學的、理性的愛國行徑進行不斷探索。影響該分類引導方式的關鍵因素,是要將不同類別的大學生自身的特點相結合,探索改革其方式與手段、載體和路徑等諸多方面,不斷創新教育工作。在微媒體平臺之下,探索對教育內容更加有效的傳播方式,更加貼近每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狀況,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愛國主義教育觀念取代繁瑣復雜不易吸收的傳統性的條文,引導大學生在愛國主義的教育中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對其自身的發展有益的愛國觀、價值觀。
(三)愛國主義教育更具吸引力,完善教育方案
首先,營造良好的、輕松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要積極促發和提升大學生的興趣,以興趣更好地指引大學生享受愉悅的學習過程。在教育心理學以及各科目的教育之中,興趣本身就具有非常強大的吸引力,更是學生自身帶有的吸引力,是一種天賦。在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就是做到將這份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吸引力貫穿于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始終。
其次,微媒體平臺具有非常強大的開放性,針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授形式也能夠借此向多樣化的方向轉變。在微媒體的平臺中,文字是最直接的信息傳播形式,圖片是最直觀的信息傳播形式,音視頻則是一種傳統和新興信息傳播相結合的形式,這些形式都是非常有效的。在大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中,可以在微媒體中尋求一些對輿論引導非常成功的重大事件和焦點事件進行有效的借鑒,對自身教育的形式加以豐富。將最熱點的信息通過微媒體平臺進行與學生的共享,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教育的內容作為教育者和學生之間最直接的連帶,是教育的目標最佳的體現形式。[6]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和對教育對象產生的感染力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感染大學生的程度,其關鍵在于,尋找特定主題,圍繞其進行相關的眾多材料的系統化整合,并將其改變成生動的有趣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育活動,以小品、話劇等多種形式在課堂上進行表演,激發學生在感情上產生共鳴,使大學生更容易接受教育的內容,實現愛國主義教育應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文奇.探析微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黑河學刊,2012(8):104-105.
[2]鄧小玲.利用微博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學理論,2011(7):173-174.
[3]王菲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正確面對微博[J].經濟研究導刊,2011(32):276-278.
[4]張慧.微博時代: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7):145-146.
[5]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4-242.
[6]楊立淮,徐百成.“微博”網絡生態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研究,2011(11):114-116.
責任編輯: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