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常
摘 要:美聲與民族是當前聲樂中最主要的兩種唱法,亦是聲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雖說美聲與民族唱法是兩種大相徑庭的歌唱形式,但是從某些方面來說卻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之間相互獨立,卻又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燦爛的聲樂文化。本文就當下聲樂課中美聲與民族唱法之間的差異進行了相應的總結,并對其相互融合的可能性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以供諸位參考。
關鍵詞:樂課;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差異與融合
聲樂課是當前我國音樂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中美聲與民族唱法更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雖說美聲與民族唱法因其自身的文化起源不同,而存在著較多的差異。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文化交流不斷加深,這也給兩種唱法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只有更加深入的對兩種唱法進行研究,深入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與關聯,才能在其共性的基礎上實現兩者的相互融合,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聲樂的健康發展。
1美聲與民族唱法的不同
1.1情感表達不同
因為美聲與民族唱法的起源不同,這也從根本上對兩種唱法的文化內涵以及情感表達產生了區別。美聲唱法作為起源于西方的一種歌唱形式,其情感表達多外放而優美,且存在著比較濃厚的宗教色彩。而民族唱法作為我國杜勇的歌唱形式,是對我國傳統文化以及民族風情的總結與歌頌,因此極具民族特色,雖說兩者都是通過長時間積淀而形成的歌唱藝術,但是因其文化內涵的不同,導致其情感表達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1.2發音方式不同
美聲唱法最主要的發音方式之一便是共鳴,比如說口腔之間的共鳴、頭腔的共鳴以及胸腔的共鳴,更是貫穿了美聲唱法的始終,為美聲唱法塑造出一種氣息綿長,聲音圓潤飽滿的歌唱形式[1]。尤其是在元音的發音發面,美聲唱法需要進行正確的元音發音,這就導致美聲唱法的發音呈現又圓又亮的特點。而民族唱法相對而言,卻在美聲唱法的基礎上淡化了胸腔之間的共鳴,而更加重視口腔的共鳴。因此,其聲音發音位置比較靠前,聲音更加清脆,咬字更加清晰。
1.3音色要求不同
美聲唱法多是以西方歌劇的形式進行展現的,因此對其音色的要求多是需純凈而飽滿,聲音圓潤且無雜質。因此聽起來氣息較為綿長且有彈性。另外,在美聲唱法中還對真假音的融合應用比較多,尤其是對高低音的轉換方面更是圓潤且不顯突兀。而在民族唱法中則更追求聲音的清脆婉轉,在對音調的轉換方面更是追求在完美融合的同時又獨具特色。可以說在音色方面,民族唱法較之美聲唱法來說,其音色更顯明亮。
2美聲與民族唱法的共性
2.1氣息要求相同
美聲與民族唱法作為一種歌唱形式決定了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性。比如說在對呼吸的控制方面便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兩種唱法對氣息的要求都比較高,歌唱者需要將氣深入到胸腹之中,以便可以保證氣息的綿長與均勻。而在演唱過程中,亦需要根據不同作品的特點對呼吸節奏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便與作品更加契合。
2.2發聲姿勢相同
美聲與民族唱法亦是舞臺表演的一部分,需要歌唱者進行登臺表演,因此在發聲姿勢方面,美聲與民族唱法存在著共同的要求。兩者均要求歌唱者需精神飽滿,在舞臺生的發聲姿勢均需自然直立,做到身體自然放松的同時,雙肩稍向后壓。另外,還需挺胸收腹,下巴稍稍抬起,雙臂自然下垂,做到落落大方的同時,盡量保持一種飽滿且熱情的狀態[2]。
3聲樂課中美聲與民族唱法的融合
3.1在思想文化上的融合
雖說美聲與民族唱法分屬東西兩種文化,具有不同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但是作為歌唱藝術的一種,兩者之間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因此,在聲樂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思想文化方面與民族情感方面進行充分的融合,從而更好的拓展學生的歌唱能力,擴充其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國民族思想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吸收與借鑒美聲的演唱技巧與情感共鳴,從而進一步深化歌曲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3]。比如說著名的《紅色娘子軍》便是在美聲唱法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民族唱法的特色,以美聲唱法為基礎,融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從而進一步強化歌曲的情感表達。同時將美聲與民族唱法進行思想文化上的融合,還進一步拓展了歌曲表現形式,促進了歌唱藝術的健康發展。
3.2在理論體系上的融合
民族唱法雖說源遠流長,但是相較于美聲唱法來說卻缺少相對獨立且完善的理論體系。再加之,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歌唱方法,因此民族唱法相對來說較為冗雜,不夠條理。而聲樂課中美聲與民族唱法在理論體系上的融合,更多的表現為對美聲唱法的理論體系進行借鑒,來輔助學生對民族唱法理論體系的學習與理解。同時,通過兩種理論體系的融合,還可以進一步補充兩種唱法理論體系中的不足,從而在完善學生自身演唱技巧的同時,用理論知識來促進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
3.3在演唱技巧上的融合
雖說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在發聲方式、吐字技巧等演唱技巧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卻并不是不可調和的。在聲樂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氣息技巧這一共同點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聲樂基本功如發音、咬字、共鳴等技巧進行訓練,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兩種唱法的優勢,并以此取長補短,優勢互補,進一步強化學生自身的音域塑造,優化學生的歌唱技巧[4]。比如說美聲可以借鑒民族唱法的咬字技巧,從而促使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做到咬字清晰,準確的表達演唱內容。而民族唱法也可以充分融合美聲唱法的的共鳴技巧,從而強化自身的演唱技巧,豐富自身的情感表達。
4結語
美聲與民族唱法作為我國聲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應進一步加深對這兩種唱法的認識與了解,并在聲樂課中教導學生認清這兩種唱法的不同,并進一步結合兩者的優勢,實現兩者的相互融合,從而做到更好的對學生的專業能力與音樂素養進行培養與提升,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貢獻出更多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雅楠.高職師范院校聲樂課中美聲與民族唱法差異與融合分析[J].北方音樂,2017,37(2):218.
[2] 薛煒艷.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和借鑒[D].山西大學,2012.DOI.
[3] 林少華.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差異與交融[J].大眾文藝,2014,(24):137.
[4] 高北紅.針對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比較研究[J].北方音樂,2016,3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