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奇
天使有特殊需求
◎ 曲奇
席拉是我的鄰居。大家把孩子從校車上接下來之后都作鳥獸散,只有她還在校車站繼續等候。她告訴我她還要等兒子本的校車,我脫口而出:“你兒子和女兒上的不是同一個小學?” 席拉大方地回答:“他上的是Special Needs School(特殊需求學校)。”
那一瞬間我特別尷尬,覺得自己無意中戳到了別人的痛處,同時也深感“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這樣的說法特別人性化——這既體現了對孩子及其父母的尊重,也表明了他們跟普通孩子的區別。
恰好本的校車到了。這輛校車看上去跟別的校車沒有什么區別,但是當車門打開之后,首先會伸出一個輔助性的斜板裝置,然后有專門的護送人員把坐在輪椅上的孩子從斜板上慢慢推下來。
我猜測本有可能是盲人、聾啞人或者四肢不健全者,但實際情況要嚴重得多。本的眼睛一直緊閉著,他不會說話,不會走路,跟這個世界的交流就是哭以及當媽媽撫摸他或者逗他的時候的笑。
通過本,我才有機會觀察美國教育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對于有特殊需求兒童的支持。
有校車每天接送本上學。雖然本在學校里究竟能學到什么,我沒有機會親眼看見,但在其他孩子上學的時段,有專業人士可以負責照顧他,這對父母來說已經是一種極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本從出生開始便一直享受非常好的醫療保障,例如醫院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他做各種測試。最近本的媽媽告訴我們,醫生剛簽署文件,確定本“在法律意義上是個盲人”。這個結論是在持續做了好幾年的檢查之后才作出的,而且醫院強調的是“從法律意義上說是個盲人”。也就是說,承認這個孩子可能有光感或者非常模糊的視覺認知,這對父母而言也有可能是某種程度的肯定和安慰。
(摘自《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