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毅田
環保意識與攝影教學
胡毅田
隨著人類社會的告訴發展,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作為攝影教師,不僅要樹立環保理念,還應該在實踐中身體力行,多拍攝能夠喚起人類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作品,并在攝影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為愛護我們的共同家園貢獻力量。
環保意識 攝影 教學
隨著我國科技事業和經濟高速發展,人與自然間的環境矛盾也日益突出,“警惕全球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效應”、“低碳生活”等環境保護的專門術語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可以說:這種人與自然關系與矛盾,不能得到相對緩解與平衡,它帶給人類的自然災害造成的嚴重后果不堪設想的。據專家分析:全球頻發的極端天氣都與人類密切生活活動有關,導致了氣候發生的異常變化。因此,作為大學里的攝影教學更應該在教學中利用攝影,提高學生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細心的攝影人不難發現,近年來,無論是國際、國內一些重大攝影賽事,都增加了類似“自然與環境”類攝影專項獎。可見,環境題材的攝影,不但是近年來熱點題材,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也一定是攝影界所要關注的重大攝影題材之一。為了“禁止”人類的貪婪與不顧自然規律的“掠奪”,作為攝影教師,肩負著歷史使命,應該用手中的照相機來呼喚“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關于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乃至我國的熱點問題,每年的全國兩會,人大、政協代表關于環境的提案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環境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發展至今,出現的最為嚴峻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時代。據說,由于全球的氣候的變暖引起冰山的融化,由此海平面上升,未來很多沿海城市將被淹沒。
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攝影教師,要透過時代發展、變遷、繁榮的背后,來重新審視今天的環境問題。當今生態環境文明是對古代“天人合一”“萬物一體”自然觀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對“天人合一”自然觀反思與醒悟。社會需要用科學觀念來發展,大學生們也需要環境文化藝術的培養熏陶。其中,無論是紀實題材攝影教學,還是環境藝術攝影的教學,都應該告訴學生,要充分利用自然規律,在改造利用大自然的同時,提高整個社會的審美情趣,道德觀念,感召人們自覺維持生態的平衡,在保護好人類生存環境的同時來發展經濟。在未來的世界中,生態文明將會取代工業文明。
一幅謳歌贊美大自然的攝影佳作,理應也是環境題材的攝影。因為,它以生動的視覺形象為依托,帶給人們對大自然神奇與秀美的豐富聯想,會令人心曠神怡,似有步入佳境之美感。并能激發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眷戀之情。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講,這類題材攝影作品,還不能算作是“環保”題材攝影,而帶有憂患與警示意義的環境攝影題材的作品才應該是“環保”題材攝影,人類在生存、發展、變遷過程中,由于人為的改造自然出現的各種不相適應的矛盾,并通過視覺形象給人們帶來對這種矛盾關系種種思考與警示,甚至也該包括精神情感上的憂患與反思。客觀地說,能打動人,具有警示意義環保題材攝影太少了。這就要求在攝影教學上,不妨有意識地增加環境保護的攝影教學內容。一幅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形象美感,又能體現人與自然關系發展過程中不相適應的矛盾關系作品,應該是具有相當的創作難度。特別能飽含著人類對大自然生存狀況的憂患與思考環境作品更是鳳毛麟角。另外,除了相應環境觀念外,環境題材攝影的理論界定也是滯后的,攝影教學在環境保護的內容也是涉及不多。對于環境的憂患與警示的意識,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攝影教師的藝術與道德觀念的所在。通過攝影教學和攝影作品,呼喚警示人類不要因貪欲而違背自然規律。為了人類幸福、健康的生存,構建和諧自然環境,是完美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攝影藝術審美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是人類和平發展繁衍生息最美好的夙愿。
優秀的環境題材攝影作品,除了具有鮮明向上、健康主題外,它的形式唯美性也是十分的重要。“唯美”也可以是作品形式的結構,是點、線、面、光、影、色諸多因素的構成,在攝影教學中這些都屬于“技術的范疇”。奚志農獲亞洲環保“馬來熊獎”的動物攝影,都很有專業的唯美形式,用影像理念去詮釋大自然的生靈與人類和諧相依存。王爭平的《草原出現沙塵暴》都是十分優秀典型的環境類佳作。這些作品,以唯美的攝影形式去啟迪人們的環保意識,會更能獲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認同。攝影作品有給人以真實的特性,在攝影教學中,如何利用這個特性來達到提高學生環保意識的目的,這就需要攝影教師自己要有一套過硬的“攝影功夫”,教師自己的攝影作品不但要真實、唯美,而且一定要在社會廣泛的領域里有較大的影響。
總之,對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在攝影教學中,應該是一個十分主要的內容。也就是說,應該利用攝影這個媒介,在教學中提高學生們的環保意識,這是對民族的負責,對國家的負責,對人類的負責。這樣,攝影教學才會有更深刻更廣泛的內容,才不會被誤認為“人人都是攝影家”。通過攝影教學,了解其它學科的內容,也是攝影在教學的發展方向,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應該是只是豐富的攝影家。
[1]阮義中.攝影美學七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沈陽大學)
胡毅田(1963-),男,遼寧沈陽人,碩士,沈陽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攝影及藝術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