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野
我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模式創新研究
杜 野
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也加速了我國地方政府“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經濟發展工作。地方政府在對外招商引資工作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而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產業結構轉型也使得地方政府引導下的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已然無法適應時代的快速發展,對招商引資模式進行創新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本文謹針對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模式進行創新性分析。
地方政府 招商引資 模式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各地方政府致力于開發區和工業區的建設,通過各種政策優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配套來吸引外地投資,以加快當地經濟發展。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地政府也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卻依然存在各種問題。因此,除了加大投入之外,政府還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模式,結合當地的實際需要,營造更加健康的經營與投資氛圍,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而非主體地位。在過往的招商引資中,一部分政府通常將招商引資工作作為政績考核的指標,沒有對政府的職能進行清醒的認知,在招商引資的整個環節中,從項目規劃,到招標投標,再到簽約談判,政府全程參與,大權獨攬,忽略了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地方政府對招商引資的過度參與,容易造成權利濫用現象的出現,也容易導致貪污腐敗情況的產生。
個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沒能結合當地人民的主要需求和經濟發展現狀,盲目進行開發區建設,甚至胡亂占用工業、農業用地進行粗暴開發。在開發規劃中,未能實現統一整合與調配,對開發區的土地資源造成浪費現象,降低土地利用率。同時又未能結合當地產業機構的實際情況,盲目爭搶投資熱點項目,造成當地產能過剩,無法起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個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時,枉顧群眾利益,對于開發區的實地居民的安置工作沒有進行妥善安置,甚至個別政府通過強拆、圈地等方法進行開發,傷害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降低政府公信力和權威性的同時,也容易激化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矛盾[1]。
地方政府需要明確在招商引資中的職能所在,決不能無視市場經濟規律,過度參與招商引資工作中。同時,政府需要明確招商目標,創新招商引資的工作制度,建立長遠發展的招商引資模式,政府需要制定詳細的招商引資規劃,按部就班地對外來資本進行有序引進,并將規劃與策略落到實處;政府需要對外來資本進行嚴格的審核,決不能盲目降低資本準入門檻;要建立透明公開的服務平臺,就招商引資事宜向企業和民眾進行宣導。
政府在招商引資工作中,需要完善激勵制度,通過合理的戰略性激勵手段,鼓勵企業投資,并通過政策傾斜扶持企業發展。地方政府絕不能為了凸顯政績而盲目開發,要結合當地實際,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進行全方面的了解,實事求是地制定招商引資的目標,要認識到招商引資所帶來的長遠利益,看清民眾的利益需求所在,引進適合當地發展的,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所需要的企業與資本。
扶持招商引資的中介機構,將市場的事情交給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自發性與主動性。中介機構作為政府與外來資本之間的溝通媒介,對于市場信息與發展趨勢具有更加客觀的認知,能夠向地方政府和外來資本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提高招商引資的工作效率。
政府還可以合理利用信息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的及時行和互動性,充分了解民眾需要,拓寬招商渠道。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更加科學而客觀地判斷市場信息,引進能夠長遠發展的大型企業。
政府要充分發揮其在招商引資中的引導職能,合理整合和調配各種資源,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實現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地方政府要對其自身有個清醒認知和角色定位,實現政府調控職能和引導職能之間的平衡,將主要工作放在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方面,盡力解決招商引資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企業營造更好地發展環境。
政府需要改革政績考核機制,對引進資本的質量進行評估,從資本、環境、法制建設與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并以之為標準對外來資本進行評估。
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需要切實保障群眾利益,緩解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矛盾,以服務型政府取代涸澤而漁的發展方式,實現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
地方政府以傳統的招商引資模式進行工作時,容易出現政府職能缺位、過度參與等現象,也會出現當地政府無視發展現狀,進行盲目招商,枉顧群眾利益,致使當地群眾對于招商引資工作盲目排斥等現象。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創新招商引資模式,明確招商目標,優化產業結構,改革考核機制,轉變政府職能,以此實現外來資本對于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實現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沈翔.淺談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模式創新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4(17):274.
[2]張鳳臣.新形勢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創新性途徑思考[J].新經濟,2015(29):66.
長春北湖科技開發區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