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
管理者處于各種矛盾的焦點上,他若想實現自己的目的,就必須懂得掩藏自己,使自己的心機不被窺破。如果下屬很容易就揣摸到上司的心理,他就很可能用之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從而危及或破壞管理者意圖的實現。不暴露自己的一個好辦法,就是體現出與下屬的等級,使自己保持一種上司的狀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架子”。
說起“架子”,似乎就是讓人討厭,認為是脫離群眾的表現。但實際上,它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內在的理由。
許多領導正是通過有意識地“擺架子”,使下屬認識到權力等級的存在,感受到領導的支配力和權威。而這種權威對于領導鞏固自己的地位、推行自己的政策和主張是絕對必需的。如果領導過分隨和,不注意樹立對下屬的權威,下屬很可能就會輕慢領導的權威而怠惰、拖延甚至是故意進行破壞。所以,領導通過“架子”來顯示自己的權力,進而有效地行使權力是無可非議的,對于領導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也是必要的。
“擺架子”會給領導帶來威嚴感,會給下屬這樣一種形象:即他可以隨時行使他的權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威嚴感會使領導形成一種威懾力,使下屬感到“服從也許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服從則會給自己造成不利”。
從一定意義上說,管人者必須是一直護理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如果被人認為是輕率淺薄、軟弱怯懦、優柔寡斷,就會受到他人的輕視。他應該努力在行動中表現出偉大、英勇、嚴肅莊重、堅忍不拔。
有“架子”的領導就仿佛是一座云霧繚繞、幻想紛呈的大山,看上去高深莫測,不可捉摸。其實,這種掩蓋心機的效果正是樹立權威的需要。
領導的“架子”還是一種避免打擾的防范性措施。你性情太隨和,人人都以為你好說話,所以,雞毛蒜皮的事都找你來定奪,你把“架子”擺起來了,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些小事的煩擾,從而集中精力去謀大事。所以,“擺架子”應該是領導藝術的一部分,有利于管理者對政務的決策。
“擺架子”還有利于豐滿領導的高大形象,它有時是一種自信和自尊的體現,使管理者有一種鶴立雞群的威信,從而喚起下屬的敬佩。當然,下屬中腹有良謀者也會偶然發現領導的裝腔作勢,但卻不愿拆穿這個西洋鏡,因為無論是誰,都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中國人素以獲得權力為“榮耀”,不擺一點“架子”,怎么能顯示出領導的高大形象呢?
所以,管理者的“架子”絕非一個簡單的道德問題,它還包含著相當的領導藝術的奧妙,更有著心理學上的微妙含義。群眾都有服從權威的傾向。而管理者通過得體的“架子”表現出來的自信心、意志力、傲視群雄的態度以及凌駕于眾人之上的氣勢,則有助于增加自己的權威,更能從形象上喚起別人的敬佩和好感。
當然,凡事都過猶不及。一方面,一點“架子”不擺,可能會被人瞧不起,工作起來難以服眾;另一方面,你“架子”擺得太足,與人離得遠遠的,也會有負面影響。所以,管理者“擺架子”一定要把握好度,這樣才會讓自己的管理職能充分得到發揮。(摘自“當當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