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創立的“窮人銀行”,一直奉行“主動上門服務、免抵押、免簽法律文書”的經營模式,并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功。“窮人銀行”的發展壯大源于其經營理念深刻性與小額貸款模式成功實踐,細究“窮人銀行”在解決窮人在金融需求問題上的經驗和認識對破解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難題啟示頗多。
【關鍵詞】窮人銀行 農村金融服務 小額貸款 啟示
1976年,尤努斯創立了專門為貧困的孟加拉農民提供小額貸款的“窮人銀行”,經過3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窮人銀行”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貧困人口也從中受益。目前“窮人銀行”僅在孟加拉就擁有1092個分支機構,分布于孟加拉的36000個村鎮中,為300多萬人提供借貸,其中95%是原先赤貧的婦女,年貸款額5億美元,還款率99%。
一、“窮人銀行”的業務經營模式
(一)深耕農村金融市場
“窮人銀行”將經營目標定位為農村,將業務開展客戶群定位為農村貧窮人口,喊出了“銀行到窮人中去”的口號,30年來,“窮人銀行”累計發放貸款53億美元,幫助400多萬人脫離貧困線,其中,大部分都是農村的貧困女性。這些貧困女性中的許多人都已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貸款信用額度已從最開始的50美元上升到1萬美元,但“窮人銀行”從未偏離過農村小額信貸市場。
(二)主動上門服務,坦誠交流
“人們不需要到銀行來,銀行要到人們中間去”是“窮人銀行”的真實寫照,“窮人銀行”工作人員深入貧窮的地區,對窮人進行信貸知識培訓,讓窮人了解“窮人銀行”的宗旨和貸款辦法,幫助窮人組建貸款小組,開展生產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定期與貸款小組成員坦誠交流,了解其貸款需求,提供收發貸款服務,讓窮人足不出戶便可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務。
(三)組建“小組貸款”模式,實施無抵押貸款
“窮人銀行”從不要求任何抵押擔保品,而是通過組建“小組貸款”模式實施無抵押、無擔保貸款。“窮人銀行”要求窮人每5人組成一個貸款小組,采用“2—2—1”模式輪流放貸,即先貸給兩個小組成員,若這兩名成員還貸正常,再貸給另外兩個小組成員,最后才貸給小組長。
(四)借還方式靈活簡便
“窮人銀行”對窮人發放貸款手續非常簡便,不要求貸款者簽訂任何法律文書;還款方式也靈活務實,如遇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款情況,“窮人銀行”并不強行要求借款人一次性還清,而是采取先償還一部分,其余部分繼續分期小額償還;如果出現不能還款的借款者,“窮人銀行”也不打算將未能還款的貸款者送上法庭,但作為懲罰措施,這一小組貸款人將永遠無法從“窮人銀行”獲得貸款,這些靈活務實的貸款辦法使“窮人銀行”的還款率得到了充分保證。
(五)專注于小額信貸業務
與大多數銀行“貸大、貸長和貸集中”經營策略不同是的,30多年來,“窮人銀行”一直專注于農村小額信貸業務,致力于開拓農村金融市場,直至今日,“窮人銀行”每年發放貸款的規模超過8億美元,平均每筆貸款也僅為130美元。
二、“窮人銀行”背后的成功之道
(一)找準市場定位,走差異化道路
“窮人銀行”將自身業務定位為農村市場。這樣做有兩方面好處:一是避免了與大多數銀行的過度競爭,實現了差異化經營模式。二是填補了農村金融市場空別,農村金融服務一直被狹隘地理解為資金使用效益低下區域,而在“窮人銀行”的經營模式下卻變成了穩定的利潤來源地。
(二)堅持小額信貸,分散貸款風險
目前,大多數銀行為追求的規模經濟效應,熱衷于大額信貸項目,這固然實現了資金使用的規模經濟,但也造成了信貸風險集聚。“窮人銀行”卻一直秉承為貧困農民提供小額信貸業務理念,堅持為貧困民眾提供小額貸款,有限的貸款資源分布到了廣大農戶中去,實現了信貸風險的有效分散。
(三)“取之于農、服務于農”經營模式,實現了信貸資金的良性循環
“窮人銀行”的所有貸款均來自貸款者與非貸款者的儲蓄,并且保持持續贏利。“窮人銀行”長期以來專注于農村金融市場,對借款人實施長期扶持,直至脫貧為止,與當地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解決了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實現了信貸資金“取之于農、服務于農”的良性循環。
(四)信貸管理建立在尊重和互信的基礎之上,節約了交易成本,增強了借款人的還款意愿
“窮人銀行”推行自上而下信任窮人的金融文化,在信貸實踐中,“窮人銀行”的主動上門與免簽復雜法律文書的做法,簡化了復雜的貸款手續,節約了借貸雙方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借貸工作效率。同時,也使窮人充分感受到了信任和尊重,增加了他們脫貧后的還款意愿。
(五)創設小組貸款模式,有效轉移監督約束成本。
“窮人銀行”創設的“小組貸款模式”是在自愿基礎上成立的,彼此之間信息對稱,信用分離機制得到了有效發揮。同時巧妙地將銀行對借款人的監督約束轉變為借款人之間的監督約束,監督成本得到了有效轉移。“窮人銀行”滿足了窮人金融需求,貸款小組的任何一個成員都不愿失去“窮人銀行”長期的金融服務機會,“小組貸款”模式形成的“鄰里壓力”有效轉移了銀行的監督成本,大大降低了借款人的違約概率。
三、“窮人銀行”對破解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難題的啟示
(一)農村金融機構應找準自己的市場定位。
目前,我國農民金融機構普遍出現業務外移現象,貸款非農化傾向嚴重,片面追求資金的規模經濟,存多貸少現象愈演愈烈,大量資金涌向城市,加劇了城市金融機構的過度競爭和信貸風險的集聚,由此重塑農村金融市場的市場定位,成為農村金融發展壯大的現實選擇。
(二)加強信貸培訓,主動上門服務。
借鑒“窮人銀行”的小額信貸模式,把銀行搬到群眾中,主動上門服務,開展小額信貸的培訓,主動下鄉提供金融服務,贏得民眾的信任與尊重,最大限度減少農民貸款的精力和成本。
(三)開展小額信貸服務,簡化貸款手續,提高信貸效率
農村金融機構資金實力有限,如果一味追求信貸的規模經濟和信貸效率,容易誘發信貸資金的風險集聚,導致農村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下降。解決風險集聚的可行辦法就是積極開展小額信貸服務,減少不必要的貸款審查程序,提高信貸效率。
(四)借鑒“窮人銀行”的“小組貸款”模式,轉移銀行監督管理成本
我國農民貸款獲得性受到了抵押難、擔保難制約,同時,金融機構也面臨著小額貸款管理帶來的單位信貸成本過高問題,“窮人銀行”的“小組貸款”模式,成功解決了上述問題,值得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借鑒。
參考文獻
[1]李喬漳.農村金融改革、農戶融資可得性與農民收入增長[J].南方金融,2016,(5):95-101.
[2]李善民.信用體系與農戶融資約束關系分析——基于演化博弈分析與經驗論證[J].征信,2015,(10):45-49.
[2]黃紹進,李善民.農戶信貸的扶貧機制:貸款戶與非貸款戶的分層比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7,(2):47-51.
作者簡介:李珍梅,女,漢族,廣西岑溪人,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梧州市中心支行,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