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李嬿
摘 要:中西方文化表面上看起來差別迥異,但兩者的文化本質是具有極大共性的。“互文性”理論就是從文化的共性本質入手,將舊有的讀者被動欣賞文學作品的模式改變為“讀者即主體”的鑒賞形式。將這一經典理論應用于英美文學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有益于學生鑒賞經典文學作品,提升其人文情懷及個人素質,實現文學文化類課程教學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互文性;文學文化類課程;教學改革;應用
“互文性”的文本觀認為,任何一個文本都不是封閉和自足的系統,其意義產生于該文本與其他文本的參照和指涉,作者不再是文本意義的主導者,讀者可以積極參與到與文本的對話中去,從其他文本中,讀者自身儲存的知識中,甚至是其他文化的文本中搜尋意義。這種開放性的“互文性”理論給文學文本的闡釋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為外語教學,尤其是英美文學的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1]。
一、“互文性”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被稱為“文本互涉”“文本間性”,產生于20世紀 60 年代,是西方后結構主義發展超越結構主義思潮中逐漸形成的文本分析理論。受蘇聯文論家巴赫金“對話”理論的啟發,法國學者茱莉亞·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的概念。隨后,這一概念經著名學者羅蘭·巴特的大力介紹和推崇,對西方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1970 年代后,“互文性”理論朝兩個方向分道揚鑣,一個是解構批評和文化研究方向,代表人物包括克里斯蒂娃、德里達、布魯姆等著名的解構主義論者;另一個是詩學和修辭學方向,法國學者熱奈特、里法泰爾、孔帕尼翁對此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外關于“互文”理論研究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為“互文”理論研究,這方面以英國學者艾倫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最為著名,法國蒂費納·薩莫瓦約的《互文性研究》被翻譯成中文介紹到了中國,對國內“互文”理論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二是跨文化與文本互涉的關系研究,以鮑曼·理查德的《他者話語的世界:跨文化視野下的文本間性》為代表;三是作為文學研究方法論的“互文”研究,如道格拉斯·布斯特的《引用莎士比亞:早期現代戲劇形式與文化》和威廉·克雷格·菲斯克的《中古中國的形式主題與現代西方文學理論:模擬、互文性、比喻和前置》。
隨著國外“互文性”研究熱潮的發展,國內對“互文性”的研究熱情也逐步高漲,尤其是“互文性”理論對外語教學改革的啟發意義日益受到國內教師及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婁琦(2005)從語篇的角度論述了互文性與外語教學的關系。黃文英(2006)認為互文性理論給翻譯教學帶來諸多的啟示,主張“翻譯教學應重視拓展學生知識面,加深對翻譯對象互文本的理解和感知”。鐘含春(2007)認為“互文性”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他列舉了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互文性”現象,并對如何培養英語學習者的“互文性”意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寧東(2010)認為“互文性”理論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文學經典作品的鑒賞能力。徐文培(2010)認為“互文性”理論成為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新的突破口。互文性的閱讀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對多種體裁的駕馭能力,掌握思辨、推理、綜合等深層次文本閱讀策略。由此可見,“互文性”理論正逐漸成為外語教學的一種重要的和具有借鑒意義的方法[2]。
二、“互文性”理論在高校英美文學文化類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1. 文化的“互文性”帶動文學鑒賞的互通
中西方文化在本質上是有極大共性的。世界人類都生活在同一個物質世界里,人所共有的本性和靈性,即文化的普同性,是文化“互文性”的基礎。因此,英語專業教師應借文化的“互文性”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帶領學生在中國語言文化環境中對比探討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異同。中外文經典作品在文化普同性上的碰撞、暗合、沿襲之處,只有借教師之引導,學生才會一點點懂得。這同時也解決了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認知的缺失而導致過分青睞西方文化的問題。因此,文化的互文性能夠加強學生對母語文學和文化的鑒賞能力,實現中西文化的平等地位上的“互識”“互照”,彼此借鑒,相互啟發[3]。
2. “互文性”理論帶動“讀者即主體”的新型課堂
首先,“互文性”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線性的教學模式和理解模式,幫助學生對文學作品有更加全面、宏觀和深刻的理解,多維度地去體驗作品的豐富內涵,擴大文本的意義空間。
其次,“互文”理論下的英美文學教學強調文本意義的開放性,打破教師的一言堂,倡導“讀者即主體”的課堂模式,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文學作品的闡釋過程中。這種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性”的教學能夠增強文學文本的趣味性和通俗性,啟發學生理解英美經典作品對自身人文情懷及個人素質的培養及對現代社會的指導意義,從而實現文學文化類課程教學的良性循環。
三、在文學文化類課程中培養學生“互文”能力的重要意義
將“互文性”作為一種指導文學鑒賞類課程的理念全面貫穿于教學活動,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及個人素質,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關于文本細讀的意識,改變傳統教學中規定性的教學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使得文學鑒賞更具真實性和自主性,從而有效促進文學文化類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此外,英美文學的“互文”教學是基于“互文本”的特點來講解和討論教學內容,可以打破“文本-作家-時代-國家”的線性關系去把握文本意義的成規,讓教學成為教師、學生、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即師生對文學文本閱讀、意義闡釋、理解深化、認識延伸和轉移的動態過程。這樣的開放性過程,不僅要求教師打破自身的“話語壟斷”,積極創建師生間文學閱讀方面的對話,而且要求學生轉變自身“被動學習者”的角色,積極參與到文學理解和知識構建中來,從而實現英美文學教學的良性循環。
“互文性”理論是改進英美文學教學中陳舊的模式和手段的重要理論依據,這一經典理論可以將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一個充滿“對話”和“交流”的場域。在這一場域中,既有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也有讀者與同一時代或不同時代、同一國別或不同國別的作家和作品之間的思想與情感交流,更有現實和歷史跨越時空的對話和共鳴。換而言之,“互文性”理論指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不僅要實現文學知識的傳授、傳遞、分享和融會貫通,更要實現思想和意義的共享、審美經驗和心靈之間的融通,最終達到一種主體間互相對話和共鳴的教學效果。因此,它是所有主體之間、所有文本之間的意義交流。
參考文獻:
[1]李 嬿.互文性理論視域下的英文詩歌解讀[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3(4).
[2]劉守華.文化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徐文培,郭 紅. 互文性視域中的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J].外語學刊,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