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泉+劉清
摘 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既是順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又是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小企業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歷史機遇,也依然存在著許多難題。本文將從產業結構、創新能力、管理模式、融資問題、政府支持、市場競爭機制等角度,分析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小企業發展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內涵
以往我國慣常采用需求側調控,其主要靠投資、消費、凈出口“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成就斐然,但問題亦不少。需求管理政策并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式和內在動力,而是通過刺激需求,增加經濟總量,從而在短期內實現經濟增長。這樣做往往扭曲了資源的配置,對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并容易遺留各種后遺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世界經濟形勢經歷了深刻巨大的變革,矛盾不斷地暴露與激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我國順應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機制的積極應對和必然選擇。
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以供給端為突破口,用改革的方法推進結構調整,改善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最大限度地釋放生產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從字面意義上簡單理解為供給學派、結構主義、制度主義三者的疊加,它的提出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政策目標、內在邏輯和理論機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旨在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機制,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使經濟發展回到增長的本源。同時注意供給側和需求側不是對立的雙方,不能全盤否認需求側調控的思路。實質上二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的關系,需求和供給是經濟的一體兩面,共同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促進多元競爭、激發市場活力、保持經濟增長、提供就業崗位、縮小貧富差距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強有力的主體。面對經濟新常態和下行壓力,供給側改革為中小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小企業必須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遇。這既是順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又是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中小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畸形
我國中小企業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生產和傳統服務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技術門檻不高,產品附加值低,越來越難以滿足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升級的高端化、專業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畸形的產業結構導致了嚴重的供需錯配,一方面是中低端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生產的產品不為市場所需要,需求刺激效果不佳,國內產品滯銷;另一方面社會緊需的高端產品供給嚴重不足,中國居民在海外的購買力日益高漲,大量的消費需求外溢。
2.自主創新能力弱
大部分中小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不足,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薄弱。這使得企業缺少核心技術與核心競爭力,難以擺脫傳統的粗放式增長,經濟效益不高。創新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不竭源泉,沒有科技創新能力作為企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強有力的支撐,企業就會缺少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博弈和瞬息萬變的格局中陷入被動地位,很容易被淘汰出局,難以維持長期的生存。
3.管理模式落后
中小企業多為家族式管理,在引進吸收人才方面的力度不大,一些高素質人才難以進入管理層。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專業的高素質的管理隊伍。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缺失,導致中小企業無法引進科學高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管理手段失當落后。許多中小企業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沒有形成系統長遠的發展戰略規劃,缺少一個明晰的整體定位,致使其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力不強,阻礙了企業的長久生存和不斷發展。
4.融資困難
融資貴、融資難一直是約束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限制了中小企業在資金供應、科技創新、擴大生產、產業轉型、項目投資等方面的作為,金融市場難以充分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由于中小企業整體規模偏小,經營風險較大,信用程度欠缺,政策支持不足等諸多原因,中小企業面臨著融資門檻高、成本貴、環境差、規模小的困境,難以被商業銀行平等對待甚至遭受歧視,需要投入高于大型企業多倍的成本才能獲得融資。
5.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過去在需求管理政策的背景下,各級政府都傾向于向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傾斜,往往忽視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在融資、財政和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和優惠十分有限。不合理的稅費制度,反而使利潤較少的中小企業承擔著比大企業更高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缺乏,落實起來也不到位,有關的立法執法工作依然有待完善。總而言之,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和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不處于同一平臺上。
6.市場競爭機制不完善
我國經歷了長期的市場經濟改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市場競爭機制仍不是很完善,現行的體制與中小企業的發展要求并不能完全契合。政府過多干預經濟,限制著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中小企業沒有享有與國有企業平等的市場準入條件,各種管制和壟斷使中小企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約束。政府部門對中小企業的管理交叉混亂,運作不規范,時有越位、缺位,不能很好地保障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中小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產業轉型升級
為了實現中小企業的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一是要響應市場需求,強化市場分析,在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尋找市場定位和發展空間;二是要清理無效供給,淘汰落后產能,避免低水平的重復生產;三是要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促進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擴大有效供給;四是要強化質量管理,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注重品牌建設,提高知名度和誠信度,維護良好的市場形象。
2.搭建科技創新平臺
要堅持創新引領,把創新納入企業的發展規劃,積極搭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推動中小企業逐步形成并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產學研的結合,鼓勵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大企業對接交流,形成創新的合力,提升成果轉化率。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強技術與政策指導,加大對企業轉型升級的智力支持。建立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體系,為中小企業創新轉型創造良好的條件。endprint
3.降低融資成本
金融機構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降低貸款門檻,推進金融創新,精準服務中小企業。同時要拓寬中小企業融資資金的來源渠道,鼓勵民間資本的參與并規范其行為,大力培育和發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政府應加大金融、財政等政策支持,完善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網絡平臺,為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企業應該建立現代管理制度,加強內部建設,不斷增強自身實力。
4.優化管理模式
中小企業要建立起科學規范的現代管理模式和公司運轉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快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創新,以不斷提高管理決策水平和經營績效。高度重視人才的使用和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同時要結合國家政策和市場發展導向制定完善的發展戰略規劃,站在戰略的角度審視企業的發展前途。
5.增大扶持力度
政府必須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使中小企業能夠充分融入到市場競爭中。深入推進財稅改革,營造合理的稅費環境,著力降低企業成本,為中小企業減負。優化服務,加強對中小企業轉型的政策引導,建立完善、規范的政策體系,為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保駕護航。全面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的成長,改善企業經營的外部條件,使其能夠充分發揮靈活性、適應性、專業性、創新性的優勢。
6.完善市場競爭機制
為了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市場競爭機制,首先,政府應該加快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從經濟的參與者、管制者變為監督者、服務者,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激發市場的活力;其次,制定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準入規則,堅決破除中小企業進入和退出壁壘,降低企業進入市場門檻;再次,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規范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管理,簡政放權,為中小企業公平、公正地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更加透明、寬松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廖清成,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誤區與改革重點[J].求實,2016,(04):54-60.
[2]趙曉英.我國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