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鵬
摘 要:自古以來,如何實現穩定而自由的良序社會一直是人類不懈的追求,應當以怎樣的原則來設計社會秩序始終困擾著每個時代的思想家。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葉,在自然法思想及其理性主義方法大行其道的時候,崇尚情感至上的歷史主義思潮主導了德國的政治實踐,而黑格爾站在理性主義的立場上對歷史主義再次進行了批評。在對歷史主義的批評中,黑格爾完成了對理性主義和歷史主義的雙重超越,證明了良序社會存在需要以真正的共識為基礎,而抽象理性和任性情感都不足以完成這一任務。
關鍵詞:黑格爾;歷史主義;政治哲學;自然法
一、引言
現代社會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是理性原則不斷獲得勝利的過程,人類的道德和情感需要被約束在理性與可控的范圍之內。理性原則在社會組織中的普遍運用,為人類的政治生活提供了自由權利的理論基礎和現實空間;但是其造成的異化后果也必然會驅使人們去反思理性的界限。隨著新社會問題的出現,崇尚情感至上的社會理論和文藝作品不斷出現,現代社會中高度理性化的社會組織原則也開始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詬病。在十九世紀,類似的問題已經困擾著德國的思想家。當時盛行的歷史法學派為人類情感的社會功能提供了強力的辯護,而黑格爾的思辨哲學的批評則構成了理性主義對歷史主義的堅決反駁。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上對良序社會的達成進行了探討,對理解當代的社會問題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二、自然法傳統與理性主義的興起
從十六世紀開始,人類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經歷了狂風驟雨般的變化,各種形式的革命和改良不斷沖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往往籠統地將這一過程稱為現代化進程。時至今日,盡管現代化的結果已經構成了公共生活的新常態,但是我們仍然難以斷定現代化的過程是否已經完結,關于人類的未來將往何處去的爭論尚未達成真正普遍的共識。一些人相信人類的理性可以預見并設計出理想的未來社會,而與之對立的另一些人則認為未來社會的穩定秩序仍然應當建立在傳統情感的基礎之上。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崇尚人類情感的社會觀念往往難以提出切實可行的社會改革方案,推崇理性力量的自然法學派霸占著社會理論的話語權。到了十九世紀,德國以歷史主義冠名的各種理論,如歷史主義法學、歷史主義經濟學等為傳統社會的各種情感進行了強有力的辯護,也是對理性原則的有效批評。
自古以來,尋找一種最優的政治秩序是人類共同的追求,然而對如何達成這一目標卻存在巨大的分歧。根據基督傳統和經院哲學的觀念,良序社會的達成需要提升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和知識水平。如果上述觀念獲得普遍認可的話,在基礎教育無法普及的古代社會中,受過良好智力訓練和道德訓練的貴族階層和教會成員就自然地擁有了管理社會的合法性;他們可以運用自己的德性和知識來規訓和統治未開化的普通民眾,而這是實現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但是,這樣做的消極后果也顯而易見:即使在違背被統治者意愿的情況下,統治者也有權力去干涉被統治者的生活,這種干涉甚至在理論上被證明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之后,在歐洲復雜地緣政治狀況下,頻繁的戰爭使得各國軍費劇增,貴族和教會的統治越來越依賴于商人階層貢獻的國民財富和稅收。商人階層的崛起極大地沖擊著傳統的統治秩序,孕育出了一種全新的政治理念——自然法思想。
商人階層以盈利和積累為首要目的,而傳統政治體制對個人欲望和自由貿易的限制都不利于商業目的的達成。因此,商人階層的政治訴求實際上已經不再滿足于為統治階層服務,并在理論上集中體現為自然法的政治觀念。在自然法的新觀念里,良序社會的達成不需要統治者的干預,個人基于自然欲望的自由行動就可以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盡管自然欲望的肆意妄為必然會導致不利于社會合作的消極后果,但是理性的運用可以幫助人們預見消極后果的發生機制,并設計出相應的社會規則來規避風險。除此之外,個體不應當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規訓和管理。自然法傳統從一開始就與理性主義密切地關聯在一起,并成為反抗傳統社會秩序的思想武器。自然法思想的顛覆之處在于,它直接質疑人們習以為常的傳統教條,并要求人們只服從于理性,即使理性思考的結果完全違背傳統的道德觀念。在自然法思想的感召下,反復爆發的政治革命一方面為人類的自由開辟了新的道路,另一方面激進的政治行動也開始危及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為了抵抗自然法思想對日常生活的消解,浪漫主義和歷史主義先后興起,試圖重新證明人類情感和傳統道德等非理性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性。
三、歷史主義對理性主義的批評和修正
自然法思想帶有濃重的理性主義色彩,開啟了政治現代化的進程,但是其反情感、反傳統的潛在危險也讓人感到不安。特別是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后,自然法思想和理性主義所帶來的兩面性越發無法回避。法國的革命一方面因為其充滿人道主義的政治理想而令人歡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因為其導致的恐怖統治而令人心懷恐懼。自然法思想的二重性迫使理論界不得不系統地反思理性主義的合理性和適用界限,其中一部分思想家試圖運用人類的傳統道德和樸素情感來設計一種穩定的社會制度,作為自然法思想的替代方案。在這方面率先向自然法思想發起詰難的是法國的浪漫主義,而將上述政治理想體系化并落實在實踐中的是德國的歷史主義。
浪漫主義是十八世紀末在法國興起的一股強勁的反理性思潮,它的出現代表了保守勢力和傳統情感在政治理論上的反彈。浪漫主義一詞在日常語言中一般與文學、藝術更多地聯系在一起,并被賦予人道主義的進步色彩。然而,必須嚴格區分的是,浪漫主義所崇尚的人道主義與自然法思想所崇尚的人道主義具有本質的差別。自然法思想中的人道主義實際上是要求人們運用理性的力量來反思傳統的政治觀念,而浪漫主義中的人道主義則是要求人們放棄理性的思考方式,完全遵照生命的體驗、靈感、激情來生活。因此,浪漫主義從根本上說是反理性、反啟蒙的,是對自然法思想和理性主義傳統的抵抗。浪漫主義雖然獲得了巨大的影響,但與自然法傳統相比,浪漫主義受到歡迎僅僅是因為它抒發了人們在現代生活的不滿與困頓,而它卻無法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切實的政治綱領。由于存在這樣的缺陷,浪漫主義綿延的時間雖長,產生的影響力雖大,但一直處在理性主義的陰影之下并以自然法思想的普遍存在為前提。endprint
浪漫主義過于強調生命的體驗、靈感、激情,這些因素過于主觀而且變動不居,不足以提供任何可靠的觀念。與浪漫主義相比,歷史主義將民族歷史和傳統習俗引入了學術討論之中,從而克服了浪漫主義的主觀性和任意性,進而提出了具有實際可行性的政治方案。如果僅僅以情感原則出發來批評理性主義,難免落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之中,即使證明了理性主義的弊端,但也無法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反而變成了對理性主義的另一種辯護。歷史主義將情感因素放在歷史的維度之中加以確定,認為歷史具有更高的邏輯優先性,歷史事實之中存在理性無法發現和證明的合理性,從而實現了對理性主義的有效批評。在歷史主義看來,自然法傳統及其理性主義的方法只能用來批判現實但缺乏普遍一致的標準,不同的人對于理性的運用會產生不同的結論,其結果只能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攻擊。相比之下,歷史本身是既定的和客觀的,它本身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理論的任務是去發現歷史之中的合理性因素;在這方面,人類的樸素情感和傳統道德甚至比理性更加可靠。
四、黑格爾對歷史主義的批評及其有效性
德國的歷史主義思潮構成了對自然法思想的極大沖擊,“自然法思想在德意志本來就影響不大,如今完全被卡爾·馮·薩維尼的新歷史比較學派排除了” 。薩維尼領導的歷史法學派主導了德國十九世紀的立法實踐,受其影響的歷史主義經濟學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仍然是經濟學的主流研究范式。歷史法學與自然法學分別代表了政治現代化過程中理性至上和情感至上的兩種不同路向,實際上是現代社會的一體兩面。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敏銳地捕捉到了自然法學和歷史法學的時代意義,并對歷史主義思潮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批評。
黑格爾擁有理性主義的基本立場,并以此來批評“無理性”的歷史主義。但需要注意的是,黑格爾的“理性”完全不同于自然法思想中抽象的理性。在黑格爾的理論體系中,良序社會無法實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們難以達成真正的共識。黑格爾因此提出了讓抽象觀念克服其抽象性成為“具體概念”的辯證方法,并試圖以此來獲得可以真正被普遍接受的“理念”。在黑格爾看來,脫離了理性的歷史本身只是事件無意義的堆積;歷史不足以證明某種觀念的可靠性,更不足以提供真理和共識。在現實中,歷史主義的思路甚至可能會導致更加嚴重的沖突,擁有不同傳統或習俗的共同體之間的分歧將無法在理論上彌合,只能演化為現實的直接對抗。與此同時,黑格爾也反對自然法思想中運用抽象理性強行論證共識的激進做法;自然法思想中的“理性”只不過是以個人理性為出發點的抽象思維,將這種抽象當作普遍真理顯然也并不可靠。
五、結語
黑格爾對歷史主義的批評實際上是對歷史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的雙重批評。與此同時,黑格爾在他的理性主義思想中也實現了理性原則和情感原則的融合。在黑格爾的理論體系里,理性因素雖然占據著更加顯著的位置,但是黑格爾同時也堅持真正的理性原則不會違背人們的感情。黑格爾試圖通過他的“理性”概念強調的是,任意的情感和抽象的理性都不足以為良序社會提供共識,真正的共識仍然需要理論上進行艱苦的探索。
參考文獻:
[1](英)克里斯·桑希爾.德國政治哲學[M].陳江進,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 揚,張啟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M].賀 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德)黑格爾.黑格爾政治著作選[M].薛 華,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5](美)科佩爾·平森.德國近現代史[M].范德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6]趙 恒.德國近現代史上的軍備控制與裁軍問題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60(4):534-539.
[7]張 靚.德國布呂寧政府內外政策探析(1930—1932年)[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