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敏
摘要:我國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到1989年12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使環保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軌道,并已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本文主要闡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該如何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環境教育;環保意識
環境問題是社會問題,那么每一個公民都應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這是一個龐大而復雜工程,要從孩童開始,從中小學抓起。在有關環境教育滲透的各個學科里,地理與環境教育的關系可以說是最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強調的“人—地關系”與環境教育中所倡導的“理解和鑒別人類、文化和生物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明確指出:地理教育可以為環境教育作出貢獻。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我簡要論述一下我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為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結合目前普遍認同的“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的環保教育模式,明確地理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1、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關于環境”的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中學環境教育大綱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標題與地理有關。如人口、資源、環境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等內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滲透著,在實際教學中,要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2、地理教育應幫助中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要豐富地理學科的第二課堂,通過各種課外活動及探索活動,讓學生在環境中親身體驗,并感受各種環境問題,從而端正環保態度。
3、地理教育能夠幫助環境教育成為“為了環境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不斷地闡釋人地關系,滲透協調人地關系思想,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環保行動中。
二、充分挖掘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內容應以課本為主要依據。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內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闡述各種環境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全面地揭示人地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2、道德教育內容教材告訴我們。絕大部分的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環境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勢必造成人地關系的失調,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從而損害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讓學生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環境道德是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
3、行為教育內容。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于環保事業。
三、嘗試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養高中生的環保意識
1、通過設計爭議性問題開展討論,培養高中生的環保意識。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科學技術是面雙刃劍,使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
2、重視開放性教學,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才能。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可能是各種各樣,也可能是比較一致的,教師要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但不必統一到教師事先準備的結論上。因為環境問題本來就有多種解答方法,通過開放性教學培養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利用信息資源來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只有學生真正地參與了思考與討論,得出結論,才可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才能切實提高環保意識。
3、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如果沒有接觸過協調環境關系有關的活動,那么,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環境教育。(1)把地理知識與其周圍的地理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感受,來分析一些影響本地環境的災害產生的原因,如沙塵暴、旱澇、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使學生們認識到“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實現人地協調發展。”(2)結合參觀訪問,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理性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后,帶領學生到工業區考察,參觀污染嚴重工業企業的布局,造紙廠的污水處理設備,并聽廠領導的介紹,使同學們對工業“三廢”的治理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可以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環保意識。
通過高中地理環境教育使學生學會了應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和環境之間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幫助學生形成了科學的環境觀、人口觀、資源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而且還使學生提高了素質。系列的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將在課堂學到的知識同身邊的、區域的,甚至全球的環境問題結合起來,培養他們具有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價值觀和日常行為方式,為成為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激發、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課外調查、訪問、考察、監測、講座、論壇等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感受各種環境問題,在切身的體驗中學會以新的角度觀察問題,用新的眼光分析問題,并尋求新的方式解決問題,促進了地理教學的整體優化。將分散的知識系統化,并注意環境信息傳遞形式的多樣化,會讓地理課堂變活、生動、有趣,地理教學將由于環境教育而變得更加生動、具體,最終追求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周劍青.高中地理可持續發展教育教學方法芻議[J].地理教育,2005(3):18-18.
[2] 周濤.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J].新時代的腳步聲,2002(4).
[3] 劉娜娜.高中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與整合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