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圣德
提升道教新境界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 /李圣德

民族復興以文化興盛為支撐,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對中華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源泉。道教文化根植于中華沃土,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道教文化的傳承者,更應特別重視道教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提升道教的新境界,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追溯道教發展歷程,它上承老子大道,下接民間信仰,用宗教的方式融合道家文化與民眾習俗,歷經千百年不斷革新和洗禮,凝結了中華兒女固有的智慧結晶,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三大支柱之一。道教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不僅對推進古代社會文明進步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對當代社會和諧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用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正確審視道教文化的深刻內涵。道教以道家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為核心教義,可以說道教的根脈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的核心是老子創立的“道”的概念。《道德經》包含了中國古代唯物哲學思想,老子用一種高度抽象的“道”解釋宇宙本體,認為“道”無處不在,在萬物之中,與萬物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這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有共通之處。近代以來,《道德經》為西方社會廣泛研究,被西方人盛贊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德國哲學家尼采稱贊《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國總統里根在1987年國情咨文中引用《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名言,以闡明其治國理念。近年來,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名人志士對《道德經》的研究,使其在全球范圍內發揮作用不斷增強。因此,應高度重視道教文化,遵循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的原則,深入挖掘內涵,汲取精華,投入社會實踐,把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真正落到實處。
用創新理念和發展眼光,正確闡釋道教文化的社會實踐。在當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道教文化依然以各種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發揮著作用,其當代的實踐價值和積極影響日益顯現。例如,道教所倡導的“清靜寡欲、見素抱樸、五氣安和”的心性修養,可調適撫慰人心;“尊道貴德、誠信不欺、正己化人”的行為規范,可提升道德修養;“上德不德、知止知常、上士無爭”的精神境界,可化解貪婪與紛爭;“物我無棄、齊同慈愛、濟世利人”的世間責任,可引導人們支持參與慈善事業;“合光同塵、萬物一體、返璞歸真”的處世方式,利于創建安定祥和的人類家園;“上善若水、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包容思想,可培養人類彼此尊重互愛的博大胸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仙道貴生”的環保理念,可指導人類遏制全球生態環境惡化……這些思想文化與現代社會實踐的深刻聯系,不是現代人有意識的以古戀今,而是二者間存在一種自然而然的滲透和借鑒。
用和諧觀念和大同眼光,正確借鑒道教文化的智慧精華。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為特征的新時代,生態危機、資源危機、社會危機、倫理危機、精神危機等全球性問題凸顯,古老道教文化中的中華民族傳統核心價值觀念,對促進這些危機的治理,可為當今社會借鑒和運用。若全人類以“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玄德境界為品格,煉養心性,全民素質將逐漸提升;以“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清廉精神為品質,培育慈愛之心,以儉制貪,少私寡欲、不為物累、清靜居后,人心就不會變冷,人性就不會趨惡,人就不會利令智昏、權迷心竅、走向墮落,政通人和將逐漸實現;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治世理念為目標,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使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國泰民安就逐漸實現;以“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為指針,全力保護自然、愛養環境,社會和美就會逐漸實現;以“物我無別、天下一家”的世界大同觀念為和平外交,世界和平將逐漸實現。
道教滋生于中華沃土,是中國的本土宗教,自誕生之日起,就本著“愛國愛教、齊同慈愛”的精神,其基本教義同中華民族的國情、民心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從道教的發展歷程來看,是歷代高道大德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緊密結合國家發展命運和廣大民眾需求,不斷革新和完善道教思想理論體系,不斷加強和完善自身建設,鑄就了道教事業今天的輝煌成就。
不斷增強道教自身建設的緊迫感。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道教內部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道教教職人員隊伍良莠不齊、人才嚴重缺乏;部分信眾思想觀念落后,不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在信眾中存在信仰淡薄、戒律松弛、道風不正現象;一些宮觀日常管理和財務管理混亂;道教領域的商業化傾向較為嚴重;部分單位和領導對道教的積極作用認識不足等等,這些問題關乎道教的前途和命運。沒有良好的道風,道教將失去存在的根基,要深刻認識目前道教界存在的不足和難點,不斷自覺地增強自身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全力抓住八大重點加強道教自身建設?!鞍舜笾攸c”即加強道教界的思想建設、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制建設、組織建設、文化建設和宮觀建設等八個建設。其中,“思想建設”是基石,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育道教界要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社會的道路,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信仰建設”是核心,要堅持道教的最高信仰不能變,否則道教將失去固有本色;“道風建設”是根本,道眾應以道教的清規戒律為標準,端正自己的服飾著裝和言行舉止,做到以道為師、以戒為師;“人才建設”是關鍵,要培養一支愛國愛教、品行端正、修持精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弘揚正道的教職人員隊伍;“教制建設”是基礎,要深入挖掘道教的教規教義,作出符合時代文明發展要求新闡釋;“組織建設”是保證,要進一步提升各級道教組織的團結協作、凝心聚力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文化建設”是目標,把道教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弘揚光大,使其成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源泉;“宮觀建設”是載體,道教固本培元重在宮觀,打造一批建設精美、管理民主、信仰純正、道風優良、服務規范的道教宮觀。
緊緊圍繞八大關系營造優良發展氛圍。道教界要努力營造自身發展的良好氛圍,積極融入當今社會,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營造良好氛圍,處理好“八大關系”,即著力處理好道教自身發展和國家發展、道教基本教義和現代科技文明、戒律清規與現代管理制度、道風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宮觀建設與服務社會、出家道眾與在家道眾、道教界與文化學術界及其他宗教界和社會各界、國內發展與國際傳播的關系等,共同為道教的發展營造優越環境,創造條件讓道教文明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中國道教文化的思想智慧和力量源泉。
近年來,中國道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先后聯合成功舉辦了四屆國際道教論壇,已使道教文化以文明柔性的方式大踏步走向世界,向全世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激發了海內外各界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和關注,凝聚了各方力量共建和諧世界的愿望和共識。這是中國道教走出國門的開端,長期以往必將結出豐碩之果。

充分認識道教思想文化在世界各國傳播的愿景。道教文化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近代以來,《道德經》已有30多種語言的400多種外文譯本,被公認為“中華文化的寶典”。道教文化所倡導和奉行貴生樂生的生命情懷、忠孝誠信的行為規范、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齊同慈愛的精神品質、虛懷若谷的開放胸懷、天人和一的生態智慧等理念正日益影響著世界上不同國度、膚色、民族和語言的民眾。美國學者蒲克明曾預言:“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英國世界宗教與環保聯盟秘書長彭馬田說:“《道德經》中的和諧思想具有普世意義,中國人民2000多年前的智慧令人驚嘆?!蹦壳?,道教文化已在歐洲、美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已有數十個國家成立道教組織。為此,更要努力提高站位,用開放的視野,正確認識道教走出國門的愿景。
切實加強對道教文化遺產普查研究和發掘保護。道教文化歷史悠久,留下了不少文化遺產。道教文化的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道教宮觀建筑、造像、典籍、碑刻、繪畫等文物,目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有武當山古建筑群、青城山道教文物古跡、泰山碧霞祠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道教武術、音樂、齋醮、科儀、醫藥、養生等,目前在國家級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道教文化類有8項,第一批3項,分別是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武當山宮觀道樂、武當武術;第二批2項,分別是道教音樂(13個地方被列入)、廟會 (3個地方被列入);第三批2項,分別是武當神戲、莊子傳說;第四批1項,道教音樂(5個地方被列入)。當前,相關省份也加強了對道教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在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道教文化類有武當山玄天上帝傳說、武當道茶炒制技藝、武當山道教醫藥等3項。從全國當前道教文化資源保護現狀看,對其普查、挖掘和申遺保護的工作仍顯不足,仍需深入對道教文化資源進行普查、挖掘和整理,對其中有積極意義的文化遺產應列入文化遺產名錄加強傳承和保護。
著力發揮同根同源優勢,廣泛傳揚道教文化智慧。近年來,道教界充分發揮同根同源的教源優勢,積極開展了道行天下、道教論壇、玄天上帝巡境等文化交流活動,充分發揮了道教文化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價值和作用。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在湖北武當山成功舉辦,彰顯了一個世界大國應承擔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的使命和責任,同時也向全世界進一步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正能量。在全球性問題日益凸顯的新時期,中國應時代的召喚,提出“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偉大倡議,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進一步推動和加快國家之間區域一體化建設,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道教界面臨黃金機遇期,更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大力弘揚道教主張“天下一家”的世界大同理念,勇擔歷史使命,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努力踐行道教文化正能量,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密切聯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關系,增進各方友誼,為推動經濟文化交流化解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單位:湖北省道教協會)
責任編輯:范楊文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