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96年土地風云,延續了兩個宏大的歷史命題:幾億農民的生存與發展;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標志的現代化進程。二者,歸根結底是土地問題。
建國以來,土地從私有到集體與國家所有的跌宕起伏,不僅是關系中國數億農民安身立命的核心問題,關系糧食安全問題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問題,也是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基本問題。
從“耕者有其田”到人民公社
考察新中國土地的歷史變遷,突然想起山東作家趙德發的長篇小說《繾綣與決絕》。這部小說從民國寫起,依次寫了以下各個不同時期:抗日、土改、辦合作社、大躍進、吃食堂、文化大革命、學大寨、大包干、兩田制、辦開發區等,中心線索是農民與土地之間的關系,意在從半個多世紀的巨變之中審視農民“繾綣與決絕”于土地的歷史。
主人公封大腳始終遵從其父遺囑:“打莊戶的第一條,你要好好敬著地。莊稼百樣巧,地是無價寶。田是根地是本呀……俗話說:地是父母面,一天見三見。依俺的意思,爹娘你可以不敬,可你對土地不能不敬?!?/p>
很難想象,那些缺地、少地的農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突然擁有了土地時的欣喜若狂。1947年,解放區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發展農業生產。
在已故中國農村問題專家杜潤生看來,這一輪延續到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農村進入全面性大革命的最初一役”,使“農民取得土地,黨取得農民”,從而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打敗國民黨數百萬的軍隊,順利建立新中國。“沒有土地改革,就不會有人民戰爭的勝利。”在杜潤生看來,這場改革意義深遠,甚至影響到了十年后的“合作化”和三十多年后的“包產到戶”。
三年后的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據全國解放后的新情況,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解放戰爭過程中,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約1.6億人口,已經實行了土地改革。而有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則尚未實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繼續推行勢在必行。
這次土地改革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從1950年冬起,新中國開始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食其力,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
1953年春,除西藏等少數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農村基本完成。全國大約有3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大約7億畝土地和其他一些生產資料。
之后,農村開始出現合作社,并由小型社跨越到大型社,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了。
“大包干”之后的喜與憂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村民圍在破草屋昏暗煤油燈下,面對一張手書的契約,神情緊張地一個個按下血紅的手印,并發誓:寧愿坐牢殺頭,也要分田到戶搞包干。
24天后,距離小崗村1000公里以外的北京,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
很快,在急需提高勞動生產力的那個年代,小崗村冒“殺頭風險”的“包產到戶生產責任制”試驗,得到鄧小平等高層領導的肯定和推動,被迅速推廣到全國各地。小崗村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性標志,家庭聯產承包制也被認為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開端。
這一變革的關鍵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將集體所有土地,長期包給農戶經營、種植,自負盈虧,使農民獲得對承包土地的使用和分配的自主權。這次有限產權的土地改革使農民又一次找回了在20世紀50年代改革中對土地的熱烈感情,種地的積極性又一次爆發出來。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具體來說就是土地所有權歸集體所有,經營權由集體經濟組織按戶均分包給農戶自主經營;用農民的話說,就是“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聯產承包責任制雖然增強了激勵,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糧食問題,但是農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后發現,“肚子吃飽了沒錢花,富不了”,陷入所謂的“溫飽陷阱”。因為這種經營方式仍然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很難發展農業的規模經營,也很難使得農業能夠現代化。
另一方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生產效率,富余了一大批勞動力。一旦糧食問題解決,一個重要的現象是很多農民從事非農產業,這時候鄉鎮企業在華夏大地異軍突起。同時,隨著沿海城市的工業發展,大批富余農村勞動力開始前往沿海城市打工。
農村勞動力結構的這種變化,又帶來了土地產權的變化。
小說中,人到老年的封大腳又一次獲得經營土地的權利,像煥發了青春一樣欣喜若狂,對土地的愛護更是達到極端,就好像出門在外多年的愛人重新回家。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土地被挪作他用,他的情感再次跌入低谷,一下子變老了許多。而等到他聽說自己的孫子在國外買到土地時則又一次情感振奮,并欣然要求親自去幫助料理。
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是土地流轉問題第一次在中央層面提上議事日程。這期間,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剛剛起步,農業和非農業部門的收入開始隨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不斷拉開差距。
1990年,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業發展的經驗時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
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為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提出意見。改革前,農村集體土地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合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確立了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經營權“兩權分離”的制度框架,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大創新;現階段,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是我國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創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