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燕
摘 要 新課改提出優化與創新教學理念,明確要求“教學開始基于問題”的主張。要求高中化學教師主動研讀新課標,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活躍課堂氛圍,拉近師生關系。本文中筆者以問題引導法為切入點,分析其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達成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希望通過本文論述,為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水平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 問題引導法 高中化學 應用要點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64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xplicitly states that "teaching begins on the basis of problems".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tudy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establish a "student oriented" teaching philosophy,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closer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question guidance method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analyze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I hope that through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to contribute a force.
Keywords question guidance method; high school chemistry; application points
0 引言
高中化學教學中引入問題引導法,課堂上教師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利用不同思維與方法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憑借已掌握的化學知識與認知水平,通過積極探索掌握新的化學知識。同時在解決化學問題的過程中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等。本文主要分析高中化學教學中問題引導法的應用。
1 高中化學教學現狀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主要表現為知識漸序性與開放性等特點。分析高中化學教材可以發現,教材編排存在明顯的漸序性特點。與以前高中化學教材相比,新的教學知識點內容銜接更加緊密,已初步形成知識體系。此外,改革后的教材內容更加注重與高中知識的銜接,學生更加容易學習與掌握知識點;其次,高中化學課堂教育還表現明顯的開放性,教學中涉及化學實驗,因此其教學與其他課程相比存在一定的開放性。
(1)教學方式不合理。部分高中化學教師教學方式陳舊,植入式教學方法造成很多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其次化學學科具備一定特點,部分教師不能適當安排實驗課程,有時天天實驗課,讓學生產生疲勞感;最后一些教師不能創新教學思路,教學方式過于刻板,課堂氛圍嚴肅,影響教學效果;(2)教師整合能力不足。高中化學課程教學中增加復習課堂,有效整合化學知識。但部分高中化學教師整合化學知識時,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師不能進將課堂化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教學內容,直接與教師水平與理念影響;最后還和學生日常學習相關,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步驟與學生情況脫離。
2 高中化學課堂問題引導法應用
有效的課堂問題可以營造和諧課堂氛圍,啟發學生思維,深化知識理解程度,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但目前高中化學課堂引用問題引導法時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三點問題:
2.1 預設提問問題
實際教學中公開課必不可少,但部分教師為提高公開課的觀賞性,提前設置好問題,并將答案告訴學生,課堂上按照教師制定的預案開展教學,依據問題得出想要的答案。這種煞費苦心的精心安排,讓師生都感覺到無味,失去教學的原本意義,在這種課堂模式下,教師提問毫無意義,學生也學不到所需知識。
2.2 提問形式單一
教學主要面對全體學生,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別,這意味著教師不能按照統一標準教學。教學提問時,要根據學生情況,設計好不同層次的問題,爭取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提問的機會。目前課堂提問缺乏有效性與針對性,并不能激發學生思維,部分問題過于呆板、機械,造成學生在課堂上成為被動“應聲蟲”,回答“是”或“不是”。事實上,高中化學課堂提問存在機械無效的問題,影響提問效果。
2.3 問題難度較大
化學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課堂上經常可以聽到一些來自生活的規律或俗語,但學生并不能深入理解這些,也不明白為什么去遵循這些規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時,重點解讀化學專業術語,不然學生無法理解其中含義,造成學生畏懼學習化學,最終失去興趣。比如這樣一個提問案例:
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學中,教師進行提問。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二氧化碳,同學們思考下二氧化碳是什么,其作用有什么?
學生:集體沉默,一臉茫然。
教師:這里老師舉個例子,人們呼吸時吸進去以氧氣為主體的氣體,呼出去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同學們想想其作用?endprint
學生:繼續沉默。
(CO2本身無色無味,學生初次接觸根本無法理解)
教師直接提出“什么是CO2”,這個問題過于專業,學生不能理解,緊接著的“CO2作用”讓學生如墜云里霧中。現實中學生忙于學習,很難有精力去觀察身邊事物,也就談不上回答問題。
3 高中化學教學中問題引導法應用優化分析
3.1 問題提出
從某種程度來講,幫助學生突出問題比教會學生解決問題更重要。在高中化學學習中應用“問題解決法”的首要前提是提出具有價值和研究意義的問題,利用這些問題調動學生學習動力,作為一個起點,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開放、新穎、關聯并具有挑戰性的原則,設計難度適中且有助于學生突破認知的問題,幫助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層層遞進,形成一個關聯式的知識鏈,且有助于學生在理解新知識的前提下開展積極有趣的探究活動。
比如;在學習Cu +_H2SO4(濃) = CuSO4 + _H2O +_SO2↑反應時,可以從以下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①濃硫酸是一種什么物質?②濃硫酸反接時會產生什么物質?③濃硫酸溶液中的哪一種物質與銅發生反應?④硫酸銅是一種什么物質,可以再濃硫酸中穩定存在嗎?④在銅與濃硫酸的反應中,硫酸起到了哪些作用,可以用其他物質代替嗎?借用這些問題作為導向,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實驗反應的條件、步驟和結果,避免學生盲目性思考。學生通過實驗觀察醋與濃硫酸反應的產物,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釋試驗現象和結果,補全正確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并以此得出離子反應方程式。
3.2 問題分析
只有明確問題性質才能有目的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將問題與掌握的知識聯系起來。高中化學知識點抽象且概括,教師只有將問題具體化,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化學教師在課堂提問時一定要注意設置懸念,即提出問題后,先不給出答案,而是為學生留下一個懸念,用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其目的主要是鼓勵學生自己尋求答案,幫助他們培養探索欲。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在新課導入前準備一段憨豆先生洗衣服的視頻,并思考洗衣服失敗的原因。激起學生上課興趣,通過舉例引出分類法。大量舉例讓學生意識到分類的重要性。
師:大家平時洗衣服時怎么分類的?
生:顏色深淺;布料性質;內衣外衣……
師:為什么分類結果不一樣?
生:分類標準有差別。
這時教師展示一些圖片,垃圾回收、超市貨架等。總結日常生活中分類極大地方便生活。這點在化學學習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高中化學知識點零散、瑣碎且復雜,存在大量記憶知識點,這就造成大多數學生學習難度較大,難以實現預期學習目標,打擊學生學習熱情與信息,進而產生厭學情緒。教師可以合理解剖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反復理解與記憶,分散記憶各分段知識點,提高化學學習效果。
比如在講解元素化合物種類時,將鋁作為切入點,詳細分解與之相關的知識點,分割單質鋁與鋁化合物,針對性設計內容,分別講解性質、制法及作用,借助分段式學習方法,強化學生記憶。學習時學生可以反復觀察教師設計的微課視頻,加深理解、增加知識記憶程度,這種學習方式不會讓學生產生厭惡感,降低學習動力,不斷豐富知識積累程度。
3.3 問題解決
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學生依托自身知識結構、學習經歷及思維方式。整個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當問題可能出現歧義的基礎上,從現有知識結構中尋找相應聯結,解決問題實現知識鞏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但學生之間又存在客觀差異性,要保證每個問題的題問都保持在一個恰到好處的度,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教師的問題主動進行思考。教師在提問時要因材施教,問題設計上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將一個的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例如,再講CO2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實驗時,如直接問學生為什么CO2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他們一定會很糊涂說不清,但如果按照教材中所講,設置對地實驗,先觀察醋酸能否使石蕊變紅,再觀察干燥的CO2能否使石蕊變紅,水能否使石蕊變紅,最后將試紙在石蕊試液中浸泡一下,再加水噴濕,再放入充滿CO2的集氣瓶觀察是否變紅。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旁邊提醒學生思考:哪一類物質才可以使石蕊變紅?CO2可以直接使石蕊變紅嗎?為什么CO2和水接觸后才可以使石蕊變紅?他和水之間又發生化學反映嗎?這樣將一個大問題分解分解成幾個不同難度的小問題,學生在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作答的同時,有為大部分學生留下思考和提示的空間,增加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教師只是提出一些簡單的觀察問題,讓學生踴躍發言,讓學生找到自身價值,更加專心聽課,隨著教師實驗操作深化問題,教師通過引導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回答問題,深入理解知識。課堂上化學老師利用簡單的表面現象深入到內部構造,消除同學們的畏難情緒,逐步地掌握知識。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及時轉變教學觀念與思維模式,發揮學生主體性,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利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化學作為一門實驗學科,教師引導學生創新性思考,培養學生質疑精神,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不斷進行創新性思考。希望通過本文論述,為提升高中化學教學水平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朱瑞瑾.高中化學新課程學習困難問題反思研究[J].化學教學,2016(20):11.
[2] 劉傳水.綠色化學思想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J].中學化學,2016(20):67.
[3] 郁德賢.如何將生活化教學應用于高中化學教學中[J].化學教學,2016(20):23.
[4] 趙海鵬.論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6(11):45-47.
[5] 彭傳勝.探究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風,2016(10):112.
[6] 劉文斌.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創新和動手能力培養[J].科技展望,2014(18):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