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裴海麗 郭艷軍
恪守匠心 破陳出新
文/裴海麗 郭艷軍

李世鑫和李永彪的名字在哈爾濱東安汽車發動機制造有限公司常常被同時提及,除了有相似的工作經歷和成績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同為6AT裝配的“第一人”,李世鑫負責6AT分總成的裝配,李永彪負責總成的裝配,他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首臺6AT科研機的手工裝配任務。6AT是關乎東安汽發未來的希望,在6AT研發階段,樣機的裝配完全依靠手工,沒有壓裝機,就靠手工來壓,沒有測量系統,就由人工來檢查測量,很多環節都是靠感覺來掌握出手的力道,李世鑫和李永彪就這在這樣的難度和壓力之下,靠自己一點點的摸索,用了半年的時間掌握了6AT的手工裝配技術。
在東安汽發自動變速器廠的生產現場,帶有“破”精神的例子隨處可見,提高效率的轉工車、保證清潔度的工裝、防止錯漏裝的自動供給裝置等,這些大部分都是李世鑫和李永彪的改善成果,其中動變速器總裝線閥體裝配工位的鋼球自動安裝裝置,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李世鑫成為東安汽發第一位獲得專利的技術工人,李永彪也有幾項專利正在申請中。在2012年-2015年公司“改善之星”評選活動中,李世鑫獲得4項金星和4項銀星獎章,李永彪獲得1項金星、3項銀星和3項銅星獎章,他們是東安汽發名副其實的“改善之星”。
李永彪是變速器廠分裝線的作業長,2003年進入東安汽發,從事過發動機、變速器的裝配及維修工作,2008年末赴日本研修自動變速器的裝配及維修技術。在進行6AT傳動驅動齒輪分總成裝配時,李永彪遇到了麻煩,本應由壓裝機來壓裝的軸承需要由手工來壓裝,可在壓裝的過程中沒有限位裝置、沒有壓力指示,壓裝的分寸很難把握,壓大了回轉力矩過大,壓小了螺母對不上,李永彪憑借自己的手感和經驗,一次壓裝成功,在此之后,他在手工壓裝的工裝上加了一條標志線,每次壓裝時以此標志線為參考進行壓裝,保證了6AT裝配的一致性。在首臺6AT的裝配過程中,幾乎每個位置的裝配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制動器活塞無法安裝到位、變矩器殼體半軸油封孔無倒角、短油管與殼體配合過緊、傳動驅動齒輪保持架與變速器殼體干涉等等,李永彪都是用手工打磨、拋光、修理一一化解,他克服了沒有6AT裝配經驗,甚至沒有見過真正零件的困難, 順利完成了首臺6AT樣機的裝配任務。
李世鑫是變速器廠試驗工段的作業長,2006年進入東安汽發,十年來一致從事裝配工作。他總說裝配好一臺產品很容易,難的是裝配好每一臺產品,生產線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只有打破現狀才能持續改進。在進行6AT行星架裝配時,李世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臺6AT有202個滾針,滾針的直徑只有2.5毫米,李世鑫用鑷子一根一根地將滾針夾起、安裝,就像繡花一樣,多裝一根或少裝一根都會導致價值近百萬元的樣機報廢。為了保證滾針裝配的準確,李世鑫想到了稱重,可單個滾針的重量太輕,稱重的誤差過大,無法保證數量的準確,于是他想到了數量管理,每一組滾針以5件為一排,每兩組一對應,裝機前先將單臺套的滾針全部排列好,再進行裝配,這樣就就可以保證裝配的準確性。滾針的裝配只是行星架裝配的一個環節,每臺6AT的行星架有291個零件,每一個零件的裝配過程都可能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麻煩,李世鑫都用自己的辦法解決了,他用自己發明的“數量管理”方法,成功地完成了40多臺科研機的手工裝配任務,做到了零失誤。
東安汽發迄今為止的40多臺6AT都是經過李世鑫和李永彪的雙手裝配的,在裝配過程中遇到的任何細小的問題他們都進行記錄,反饋給研發和生產線建設部門,為6AT的研發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資料。一臺6AT有863個零部件,每一個零件他們都認真細致地檢查,在樣機裝配中零件缺陷很多,他們都盡量通過手工處理,避免外委維修而延誤研發進度。在他們的心里,6AT是大家的6AT,不是哪個部門的6AT,出現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怎么解決,而不去推脫責任,6AT早日量產是每一位東安汽發人的共同目標。
在出色地完成6AT手工裝配任務的同時,李世鑫和李永彪把裝配過程中的經驗進行總結,與工段員工分享,至今已帶出了十余個徒弟和兩名工程師。他們是杰出的技能工人,也是優秀的班組長,他們經常從員工的角度出發,發現生產線上的改善點,從減少一次彎腰動作、一次步行的浪費開始,通過優化改善減少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保證產品質量。2011年-2012年,自動變速器廠的生產任務不飽滿,李世鑫和李永彪制定學習計劃,組織并帶領自動變速器廠各工段員工進行換崗學習,培養員工一專多能的能力,為即將到來的6AT量產做好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