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達
為龍江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文/李志達

“依托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直播’,它既能讓在線工作人員實時了解農產品和畜牧產品的生長情況,又能實現遠程操控種養殖,可以完成對溫室蔬菜的澆灌、牛羊的飲水、喂飼等。”在東北農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基地的一間辦公室里,黑龍江春雨智能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袁英才邊操作著“春雨智能農業系統”,邊向記者進行著介紹。
袁英才說,在他的心中,一直有個讓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夢,而這個夢正在他手中鼠標的輕點下,同時借助東北三省唯一農業類大學科技園平臺優勢,逐漸變成現實。
1985年,袁英才出生于美麗的小城虎林,2011年,在東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之后,袁英才入伍去了內蒙古武警部隊,因為工作優秀被推薦到了北京工作。然而正值事業穩定,順風順水之際,一次回母校看望老師和同學的行程改變了袁英才的命運。“那天飯桌上的情景我現在依然記得,老師和同學一邊說黑龍江土地和水資源得天獨厚,農業發展潛力巨大,一邊感嘆能轉化農業科研成果的公司太少,沒辦法很好地改變農業技術水平低下的問題。”袁英才感慨地說。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不愿人生像固定模式一樣走下去的袁英才給自己強行轉了個彎——回到母校東北農業大學進行創業。一頭扎入投資大、回報時間長的農業行業,將自己積累的所有積蓄都投入到了智慧農業建設中,創辦了以農業物聯網技術為核心,集智慧農業、資源環境、生物信息與大數據運營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黑龍江春雨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從哪個領域突破成了袁英才首先遇到的問題,他回想自己在北京的那段時間,父母幾次來到北京,可住不了多久就著急回去,原因之一就是想吃黑龍江的大米、青菜等綠色食材。“這么好的農產品卻賣不上好價格,原因之一就是沒讓消費者了解到這些健康、安全、綠色的農產品到底好在哪里。”袁英才說。想到這,他決定先從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入手,讓每個消費者都清楚明白地了解到所買的農產品從種到收的全過程,而建立溯源體系則需要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當時該技術在國內還屬于科研階段,很多設備還沒有在實際環境中應用過。
為解決這一難題,袁英才開始往返于東北農業大學的各個教學樓間,憑借執著的干事熱情,硬是說動了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和計算機學院的兩位教授跟他一起搞科研開發,經過無數次從田間到實驗室的往返,終于建立了春雨農產品追溯系統。之后,公司通過搭建云平臺結合物聯網技術,建立多要素自動檢測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使農業更標準、更規范的生產,實現了農業物聯網和無線傳感器搭建技術的科研成果轉化。
2015年,“互聯網+”概念異軍突起,這與袁英才研究的“智慧農業”方向不謀而合。袁英才又趁熱打鐵,帶領自己的團隊在總結之前的研究和實施項目的基礎上,研究推出了溫室環境智能監測、土壤墑情自動檢測、水肥一體化灌溉檢測、病蟲害防治預警、糧食倉儲環境監測、灌渠水量監測、養殖場物聯網監測等系統,讓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真正滲透進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方方面面。
如今,春雨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斬獲中國2016年首屆中國智慧農業產業聯盟應用創新獎,袁英才也獲得智慧農業聯盟十佳優秀企業家,但他不甘現狀,將眼光瞄準到研發針對植物的大中微量元素直接測算的先進傳感器。“目前,直接測出種植物氮磷鉀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技術還是個世界性的難題,現有的辦法都需要建立模型進行測算,不能用傳感器直接進行測算。”袁英才告訴記者,下一步他想依托東北農業大學的科研力量,重點突破傳感器測量植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等幾個現階段的難點,進一步完善智慧農業物聯網溯源管理的建立。同時,擁有三個已審和四個待審實用新型專利的春雨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積極爭取高新技術企業的資質。
“我有深深的‘農’字情節,也與母校有著不解之緣,人的經歷越多,越是在不斷的完善自己,我希望母校能有更多的優秀科研成果能夠通過春雨智慧農業來落地轉化,與農民形成有效對接。”袁英才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