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涵,劉 壯,馬 紅,趙 磊,王荷靜,李茜瑩,劉 丹
(濱州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山東省農村社區康復發展調研報告
——以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陳家庵村為例
劉瀟涵,劉 壯,馬 紅*,趙 磊,王荷靜,李茜瑩,劉 丹
(濱州醫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3)
通過座談、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結合的方法,在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陳家庵村開展調研。通過調研,分析山東省農村社區康復發展現狀,了解農村地區對社區康復醫療的需求,為山東省社區康復的發展提供參考資料。
社區康復;農村;山東省
《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 [2013]40號)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健康(康復)服務相關支撐產業規模顯著擴大的目標。據第2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6.34%,據此推算,全國殘疾人的總數為8 420萬人[1]。面對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發展與社區衛生服務相結合的社區康復模式是一種有效經濟的康復服務途徑。然而,比較北美較完善的社區康復體系,我國社區康復體系尚不成熟,大部分患者一出院就意味著康復服務的中斷,為其順利回歸社會帶來極大阻礙。
社區康復亦稱基層康復,以農村鄉鎮或城市街道為基地,服務對象為長期功能障礙的患者,包括殘疾人、各種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急性病恢復期的患者及亞健康人群[2]。任務是依靠本身的人力資源,建設一個有社區領導、社區團體、衛生人員、志愿人員、殘疾人及其家屬參加的基層康復系統[3]。中國農村社區康復的探索從20世紀80年代末已經開始,最初的農村社區康復模式是以縣、鄉(鎮)、村三級社區康復網絡的形式進行[4]。21世紀初出現了新的農村社區康復模式,但還是存在康復隊伍不專業、沒有將康復理念真正傳播到農村等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大力發展,國家政策對康復醫療方面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讓“康復”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近年來,康復醫學學科建設、醫療體制改革以及國家醫保改革等有利條件給農村社區康復的探索帶來了契機,現將相關研究介紹如下。
2016年7月,對山東省濱州市有代表性的貧困農村進行調研,根據村民所需,開展為期20天的社區康復治療,獲得真實的反饋,了解農村社區現存的康復需求,調查村民對社區康復的了解情況,詳細了解社區康復在山東農村中的發展以及需求現狀。
此次的考察地點是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辛店鎮陳家庵村,從當地統計部門了解到,陳家庵村是貧困村中的大村,人口較多,且近三年在精準扶貧中發展較好,比較能代表山東省省級貧困村的現狀,保證了調查的準確性。
采用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結合的方法,保證了調查的多向性,并通過實地入戶采訪、街巷和田間地頭口頭詢問、座談會等形式進行調查。
(1)通過實地采訪的形式,分類走訪村民家庭,填寫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村民對于康復知識的了解以及對本村康復保健及衛生醫療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2)采用口頭詢問的形式,了解村民的基本發展狀況、基礎設施投入、收入結構、基本技能掌握、致富項目推廣以及群眾急需的康復服務等。
(3)利用舉辦座談會的形式,與惠民縣團委、縣委、婦聯,辛店鎮政府,陳家庵村負責人進行多次學習交流,在會議中了解村鎮發展情況。該村是省級貧困村,且村莊大、人口多,在山東省貧困村中具有代表性。詢問當地村民對康復知識的認知和了解情況、對醫療問題的主要關注點、對社區康復的關注熱點等,從而以村民為中心調研農村社區對康復發展的需求方向。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2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4%。調查對象的男女性別比為1:3.2;18~35歲、36~55歲、55歲以上的人群分別占15.9%、20.6%和63.5%;小學及以下學歷、初中學歷、高中/技校/中專學歷、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分別占44.4%、42.9%、10.3%和2.4%,詳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該村有十余名村民受腦卒中后遺癥困擾,隨機調研的6名患者中只有1人在醫院接受過康復治療,6名腦卒中患者出院后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更有因病致貧者,無力承擔康復費用。出院后在社區或家庭進行康復訓練,與醫院相比,費用更低,而且患者對社區康復的滿意度更高。因此完善社區康復體系十分有必要,然而目前在我國,回到社區能夠得到康復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并不多[5]。同時,社區康復與機構康復相比,能調動腦卒中等功能障礙患者及其家人的積極性,主動配合,以獲得全面康復,從而促進患者重歸社會并參與社會活動,達到用較少投資獲得較大康復效果的目的[6]。由此可見,在本村大力推廣社區康復十分可行。
此次調研過程中,在村內進行義診,80%以上的村民義診時間≥2天,許多村民的病情有了明顯的減輕,大多數村民對康復治療持肯定態度。同時,我們在村中舉辦康復知識講座,普及常用的社區康復方法。講座結束后對20名村民進行隨機詢問,均表示回家后會嘗試進行康復訓練,并對在本村建立完善的社區康復體系持肯定態度。
調查顯示,對康復訓練完全不知道的93人,占73.8%,僅僅聽說的30人,占23.8%,比較了解的3人,占2.4%;曾因后遺癥導致功能障礙的23人,其中接受過康復訓練的8人;迫切需要掌握康復醫學知識和技能的48人,占38.1%,需要掌握的66人,占52.4%,不需要掌握的12人,占9.5%;迫切需要康復訓練與服務指導的54人,占42.9%,需要的67人,占53.2%,不需要的5人,占4.0%;花錢也愿意參與社區康復服務的95人,占75.4%,免費才愿意參與的26人,占20.6%,免費也不愿意參與的5人,占4.0%;希望參加的康復活動形式(多選):希望參加康復知識講堂的90人,占71.4%,希望參加文娛活動的3人,占2.4%,希望參加康復義診的97人,占77.0%。詳見圖1~4。

圖1 對康復的了解程度

圖2 對社區康復相關內容的需求程度

圖3 是否愿意參與社區康復服務

圖4 希望參加的康復活動形式
此外,在“希望社區康復還能提供哪些幫助”的問題中,很多村民回答迫切希望盡早建立社區康復體系,幫助群眾進行康復治療。由此可見,盡快完善農村社區康復體系尤為重要。
康復醫療服務體系試點由3個層級的醫療衛生單位組成:第一層級為衛生部部屬或省級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第二層級為康復醫院或二級及三級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第三層級為社區或縣鄉基層醫療機構[7]。建設農村社區康復體系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對以往行之有效的康復措施要堅持下去,并且增加服務項目,擴大覆蓋面;第二,在農村傳播康復醫學知識,進行康復醫學教育,醫生積極探索簡便、易行、有效的康復評價方法和康復治療技術;第三,鄉鎮衛生院的康復醫學工作可以先由受過康復醫學培訓的醫務人員兼任,隨后,有計劃地培訓或配備必要的專職康復人員。
(1)農村社區康復對從業人員依賴度小,主要需求的人才為康復治療師。該類人才大專學歷畢業后培訓幾個月即可勝任,人才要求低于綜合性醫院。
(2)就陳家庵村來說,該社區僅有一家診所,且設施簡單,與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該診所的設備、條件對于一些疾病的康復治療有所欠缺。在目前的情況下,農村社區康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農村康復醫療觀念的傳播及農村社區康復醫療基本設施和隊伍的建設,若政府重視并發揮其主導作用,對農村居民未來的健康狀況將有很大改善。
(3)農村社區康復具有其獨特性,它不同于普通醫療活動需要較大的器械、較多的花費,并需要專業醫師的全程指導。農村社區康復的資金需求較小,收費水平相對較低,因此不會給村民帶來太大的經濟負擔。
(4)康復治療主要面向恢復期患者,該類患者病情已相對穩定,更容易形成標準化的康復方式。同時,對已處于疾病相對穩定期的患者進行社區康復治療,出現意外事故的概率較小。
(5)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社區康復水平普遍較高。近幾年,陳家庵村的經濟得到大力發展,村民對康復醫療的需求進一步增強,凸顯了完善社區康復體系的必要性,所以更應該盡快推進社區康復的發展。
對一系列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針對建立農村社區康復體系提出以下幾點構想。
(1)一方面提高農村衛生室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鼓勵醫學生特別是康復醫學專業學生到基層鍛煉,促進農村社區康復發展。
(2)定期進行農村社區康復知識宣傳,通過康復知識宣講會、康復知識宣傳欄及宣傳圖冊,使村民了解社區康復治療。
(3)市、縣級醫院的義診隊在村中開展義診活動時,邀請康復科醫生對患有腦血管疾病后遺癥的患者進行上門治療并制訂個人康復計劃。
(4)鼓勵醫學實踐隊,特別是康復醫學實踐隊在村中開展支教支醫實踐活動,通過實踐隊義診、宣講會、宣傳欄等,促進農村社區康復發展。
(5)我國農村社區能夠開展康復治療的專職康復醫師及治療師還很缺乏,為了對社區患者普及康復知識,殘聯組織、村委會、衛生局等相關工作人員也要積極參與[5]。
對于陳家庵村來說,引進一些先進的康復醫療設備可能不太現實,但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近幾年陳家庵村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可進一步加強社區醫療設施和醫療隊伍建設。當地政府可以從宣傳康復醫療觀念這方面開始做起,讓廣大村民認識到康復醫療的重要性,相應地加強相關硬件設施的建設,將會使該農村社區有康復需求的村民改善身體狀況。
綜上所述,對于陳家庵村這類農村的社區康復體系建設,應先從居民的思想觀念教育做起,循序漸進地建設擁有專業知識的康復醫療隊伍,引進更加先進的康復醫療設施,真正將農村社區康復體系完善起來。
[1]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領導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1013.
[2]王俊華.康復醫學概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3]冷冬雪.社會工作對我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的介入[D].蘭州:蘭州大學,2013.
[4]馬貴杰.開展農村基層社區康復工作的嘗試[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1988(3):33.
[5]于健君,胡永善,吳毅,等.規范的社區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8,27(3):308-311.
[6]江曉峰,趙慶潔,胡雪艷.我國腦卒中社區康復初探[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2):1149-1151.
[7]何成奇.解讀《衛生部建立完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試點工作方案》的基本思路[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6):494-496.
R195
B
1671-1246(2017)22-0114-04
山東省高校科技計劃項目(J16LL61);濱州醫學院科研啟動基金項目(BY2014KYQD31);濱州醫學院2016年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基金項目(BY2016DKCX138)
(*
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