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嵬喆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產業日益興盛,而文化旅游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備受關注,在現代的旅游產業發展中體現了自身的功能和價值。文化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之魂、是文化旅行地的金字招牌、是游客對于文化旅游探索的最終追求、更是旅游產業的財富源泉。因此,要挖掘文化旅游特色、創新文化旅游模式,通過創新的手段進行旅游文化內涵的拓展,以此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旅游資源價值,充分展現文化因素在文化旅游產業中的靈魂作用,積極利用文化優勢樹立旅游產業品牌,為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無限的動力和活力,彰顯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的文化底蘊和文化魅力。將文化與旅游有機的結合起來,鑄就一條可持續的旅游發展特色之路。
[關鍵詞] 文化;旅游;內涵;發展
[中圖分類號] F5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11-0071-02
從現今的旅游產業發展趨勢來看,文化旅游已經成為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形勢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所著的《旅游與文化》一書中就提到:“旅游產業不僅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更是一種文化感召下的人文事業。”顯然,如何最大程度的發揮旅游資源的優勢,不能忽視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在文化旅游不斷的實踐歷程中,“以文化為魂,鑄就旅游發展之路”也已成為現在旅游產業的科學發展觀,并得到了有效的應用和實踐。
一、文化是旅游之魂的內涵解讀
(一)文化內涵是旅行地的金字招牌
縱觀世界各地的優秀旅游資源,無不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事實上,從表象去吸引游客的景觀只能達到視覺上的短暫愉悅,而文化的滲透卻能在游客的心靈深處刻下深深的烙印,并逐漸形成無價的精神財富。文化旅游中體現的深邃的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欣賞的過程中,產生深切的感悟和體會,并讓游客將這些銘記于心田,進行情感的升華。顯然,文化作為隱形的財富,作為旅游的金字招牌其號召力無疑是巨大而持久的。
以深厚文化為載體的旅游資源,在產業和品牌建設中更加富有魅力。以廈門鼓浪嶼為例,秀美的海岸風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當然深受游客青睞,但這不是最重要的。充滿了文化內涵的世界文化遺產——萬國建筑博物館和當地傳承的歷史、音樂、美食、文化才是中外游客最津津樂道的旅行記憶,也是他們文化旅游的不二選擇。相反,一些自然旅游資源,文化內涵是較為淺顯的,文化色彩不夠濃郁,就不難以建立鮮明的文化品牌。這樣的旅游景點,只能讓游客走馬觀花,雖然具備一定的自然美,但不能上升到文化層面來進行品味和鑒賞。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旅游資源只有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具備鮮明的文化屬性,挖掘和利用文化旅游優勢,形成金字招牌和知名品牌,才能將文化旅游真正的轉化成持續發展的產業動力。
(二)文化認知是游客的最終追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眾的物質條件更加豐富,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高漲,而具備較高層次精神享受的文化旅游成為很多家庭的首要選擇之一。這是因為,文化旅游能充分滿足游客樂生、養生、健身、求知和審美的精神需求,能夠在山水之間得到深層次的文化認知和情感體驗。在璀璨的旅游資源中,不管是從未見過的異域風光、他鄉美景,還是讓人徹底放松的山水田園和流連其中的民俗風情,都能深深地調動游客對旅行地文化內涵的憧憬之情。
如游客在五岳游覽,欣賞高山巍峨之時,那震撼的摩崖石刻、那悠遠的宗教歷史,更容易激起游客的心靈共鳴;百川到海,徜徉水岸清涼之余,那浩瀚的歷史長河,那神圣的雕塑圖騰,更容易洗去游客的俗世塵漬。顯然,在旅行的道路上,游客不僅拓展了知識結構,豐富了智慧啟迪,洗去了塵世煩惱,還享受了精神愉悅,得到了心靈慰藉。由此可見,對游客來說,僅僅是視覺上的欣賞是遠遠不能達到的旅游的目的的,只有通過文化旅游的感染熏陶,才能在文化驅動下開始一場身體與心靈的探索之旅,山水花草只是過眼煙云,文化內涵才是游客最終的價值追求。
(三)文化資源是旅游產業的財富源泉
文化資源是財富源泉,這句話對于旅游產業發展而言,更加貼切。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旅游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為提供旅游資源的地區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同時,依托這些旅游資源,也產生了一定的社會效益,群眾經濟收入提升,帶動了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沒有文化資源的文化旅游產業是沒有發展活力的,沒有文化資源的文化旅游產業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沒有文化內涵作為依托的文化旅游產業只能最終被市場淘汰。
然而,作為文化旅游產業來說,沒有了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何談財富?何談經濟效益?何談社會效益?而文化資源作為創新的旅游產業要素之一,不僅為文化旅游產業的品牌形成注入動力,使旅游資源和主管部門獲得更多的發展信息、得到多方的融資渠道,吸引更多的人才進行旅游產業的創新,這都是獲得源源不斷的客源的先決條件;同時,文化的發展,會增強旅游資源的社會影響力,促進各種旅游資源的經驗交流與優勢互補,這在側面擴大了旅游資源的知名度,也為財富的積累埋下伏筆。總而言之,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是文化旅游產業長盛不衰的源泉,更是一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文化鑄就旅游發展之路的實踐途徑
(一)挖掘文化特色,培育新的旅游增長點
我國各地的旅游資源豐富多彩,都具有當地的文化屬性和文化特色。在此基礎上,各級旅游主管部門應深入挖掘當地文化旅游特色,以此為突破口,培育新的旅游產業增長點。在不斷的文化旅游品牌的構建和實踐中,一些地區通過挖掘區域內的文化旅游優勢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現今的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中,文化部門越來越重視地域內的文化特色,將自然、傳統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進行了緊密的結合,使二者在交融中碰撞出更豐富多彩的思路和方法,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品牌特征。國內外,有很多的旅游景點,都在進行文化特色的挖掘,不僅提升了旅游地的吸引度,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endprint
例如,河北省保定市的野三坡景區,該景區綿延30華里,景點眾多,山川秀美,河流清澈,但緊湊的行程安排難以讓游客深刻的感受到野三坡景區的魅力和民俗風情。于是,當地旅游機構聯系主管部門,斥巨資邀請著名導演,精心設計和創編出了《印象野三坡》這樣的文化演出活動,并將活動安排至晚上,演出以“野”字為主題,從石器時代的野三坡原始文化開始,將歷代的野三坡文化與當地景點的民間音樂、自然景觀等元素進行整合和融合,巧妙的展示了野三坡的燦爛文化,開辟出一種更高層次的文化藝術境界,讓游客對野三坡的旅行產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文化活動使野三坡旅游線路的行程安排更加的豐富,文化韻味更加濃郁,使游客不僅看到了美景,也體驗到了文化的滲透,對野三坡景點的印象更加的深刻,形成良好的口碑,使更多的人到野三坡旅游,拉動當地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把握文化內涵,創造新的旅游人文景觀
旅游產業的發展是一個人文景觀創新的過程,人文景觀的創新也是大眾文化品位不斷提升、文化內涵不斷升華、文化底蘊不斷豐富的必然產物。以世界聞名的旅游品牌“迪斯尼樂園”為例,上世紀中葉,迪斯尼樂園剛剛對外開放的時候,景觀設施是非常少的,只有一些經典的動畫類的人文景觀。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歷代迪斯尼人的不懈努力,富含各種科技元素的過山車、飛碟、時間隧道、水幕電影、四維立體電影等新一代的人文景觀在迪斯尼樂園不斷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迪斯尼樂園的文化內涵,也保證了迪斯尼的旅游文化品牌長盛不衰,不管哪里的迪斯尼樂園都是門庭若市,一票難求。
從前面的成功經驗,我們也得到了很大的啟示。各地的旅游機構和主管部門,要創新文化旅游產業的新思路,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的創新投入和創意空間,通過多元化引入方式,將影視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至旅游開發之中,以發掘文化、表現文化、營銷文化來升級文化旅游產品,創造出更多、更新的旅游文化元素,打造更多、更新的人文景觀,彰顯出這些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氣質,并將這些人文景觀打造成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包容力的文化旅游品牌,讓游客在創新人文景點之中流連忘返,消除審美疲勞,得到一種全新的體驗感。這些創新思路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發揚文化傳統,孕育新的旅游文化底蘊
傳統的旅游名勝古跡本身具備很深的文化底蘊,這些旅游資源歷經千年洗禮但仍深受游客的青睞。這些祖先留給后世的寶貴旅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要充分注重文化的滲透和文化的保護,在獲得經濟價值的同時,要進行更好的修繕和復原。在旅游資源的展示上,讓游客接收到歷史文化感染的同時,還要樹立保護這些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的思想和意識,從中滲透歷史教育、思想教育,使大眾堅定民族自信,繼續發揚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同時,作為工作者來說,要一如既往的做好世界文化遺產資源的申報工作,使我們的文化旅游開發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同時,還要積極的運用現有的旅游資源,孕育新的旅游文化底蘊,在獲得經濟價值快速增長的同時,達到陶冶大眾情操,凈化群眾心靈,提高文化旅游新內涵的最終目的,實現文化旅游的價值升華,提升旅游品牌的建設力量。
總的來說,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新世紀的黃金產業之一,在現代的旅游產業發展中體現了自身的功能和價值。在此背景下,對于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積極的發揮文化的靈魂作用,把無形的文化資源轉變為有形的生產力,豐富和拓展文化旅游產業渠道。此外,還要積極利用文化優勢樹立旅游產業品牌,為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無限的動力和活力,彰顯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的文化底蘊和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永春.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大有可為[N].人民日報,2012-10-31(4).
[2]徐菊鳳.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旅游學刊,2005(4):67-72.
[3]李冬冬.文化旅游發展模式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3.
[4]谷珺.民俗文化旅游模式與開發探析[J].企業家天地,2008(5):92.
[5]畢緒龍.文化旅游發展政策及其趨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2(5):19-23.
[6]盧璐.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與文脈傳承研究——以瑤文化為例[J].湖南社會科學,2007(1):188-190.
[責任編輯:史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