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穎+彭子函
[摘 要] 我國的知識產權與人才培養相對滯后,侵權行為極大地影響著我國技術和文化創新的發展。國際和國內對知識產權及知識產權保護定義十分明確,且各國對知識產權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普遍重視和認可,保護知識產權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而是全球范圍的重要經濟事項。從知識產權及知識產權保護概念入手,分析了知識產權對國際貿易的積極、消極作用,以及國際上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審視了我國對知識產權保護存在著知識產權的管理結構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嚴,缺少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及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的現狀。提出培養人才的啟示,培養知識產權方面的人才需要國家、社會、學校、企業等多方面投入,并且要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和培訓鏈條。
[關鍵詞] 知識產權;國際貿易;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F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11-0094-02
一、知識產權及知識產權保護概念
(一)知識產權
1.定義。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其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發明、成果和作品依法享有的專有權,也就是人們對自己通過腦力活動創造出來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權利。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所指的知識產權包括:版權及相關權利、商標權、地理標志權、工業品外觀設計權、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未披露信息專有權。[1]
2.特點。(1)知識產權具有專有性。權利人享有知識產權,他人經權利人許可方得利用產權。(2)知識產權具有時間性。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法律保護具有時限,超出法律規定年限,該項權利便依法消失。(3)知識產權具有地域性。除非國際公約或雙力、多邊協定的簽訂國,否則依照一國法律取得的權利只能在該國境內有效,并不約束他國境內使用。
(二)知識產權保護
1.定義。知識產權保護是指在一國所取得的某項知識產權如何才能得到外國的法律保護。具體內涵包括:(1)外國知識產權在本國的取得和法律保護。(2)本國公民的知識產權在外國的取得和法律保護。
2.特點。(1)保護范圍不斷擴大,權利內容不斷深化。隨著新技術、新知識的不斷涌現,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不僅局限在傳統的專利、商標、版權,而是包括了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植物品種、商業秘密、生物技術等在內的多元對象。(2)戰略化。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認為全球競爭是經濟的競爭,經濟競爭的實質是科技和產權的競爭。所以,越來越多的國家已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納入國家戰略以保持其在國際的領先地位。(3)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國家簽訂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和協定,加入到知識產權保護組織。知識產權的保護地域不斷擴大。
二、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
在知識產權可以獨立成為交易的客體時,國際貿易中其他的交易行為都與知識產權有關。它不僅自身可以作為貿易的客體,即所謂的知識產權貿易,而且還深刻地影響著國際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2]對于知識產權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一個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程度越高,其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越高。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貿易中各國的貿易利益與知識產權的關系日益緊密,各國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強,貿易活動中的侵權行為干擾著貿易的正常運行。
(一)知識產權對國際貿易的作用
1.積極作用。(1)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我國為例,由于我國整個出口貿易中勞動密集型商品比重過高,因而若要增強出口貿易、提高利潤,大力發展具有獨創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便勢在必行。(2)吸引具備先進技術的外資企業。完善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但可以鼓勵本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而且可以吸引外資企業對本國的直接投資。(3)減少國際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和細化的國際知識產權法律,為國際貿易中的貿易摩擦提供了法律依據,極大維護了貿易的穩定。
2.消極作用。(1)過高的知識產權保護阻礙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大部分人認為知識產權保護維護了產權所有者的利益,可以激勵創新。然而,與競爭作為創新的根本動力不同,知識產權保護的本質更傾向于是一種“壟斷”。壟斷提供產權所有者豐厚的利益的同時,也會削弱技術創新的動力,從而產生邊際效應。(2)過分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惡化創新條件。如今越來越細化的專利項目設置在表面上有利于保護發明者利益,然而在實踐中,如有人想要利用原有項目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就不得不考慮“知識產權”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阻礙了整體技術的創新。(3)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會誘發企業的道德風險。當今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日益加劇,發達國家的企業為了遏制競爭對手,利用嚴厲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給競爭對手設置障礙。層出不窮的“商標搶注”就是極為鮮活的例子。(4)發達國家利用知識產權保護攫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集中掌握多數知識產權的發達國家的巨頭為保持其在國際市場的壟斷地位、制約競爭對手,利用“專利和商標的盈利能力”,依靠收取高昂的“專利費”、版權費或商標費,在傳統產業“收復失地。”
(二)國際上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
1.知識產權成為加入世貿組織的準入條件。一個國家要加入世貿組織,需要與各成員國就貿易問題進行艱苦談判。其中,做出保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承諾,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護知識產權力度、改善本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是談判工作的重中之重。
2.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條約日益增加、完善。在國際貿易中,參與貿易的國家在遵循世貿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同時,還需接受《巴黎公約》、《伯爾尼公約》、《羅馬公約》等一系列具有高度國際認可的條約約束。
3.全球性和區域性知識產權保護組織的興起和發展。TRIPS協定的簽署之路始于1883年創立的《巴黎工業產權保護公約》。從那時起,已起草了許多附加國際公約和協定,并且在過去的40年里,具有合作關系的國家的政府創建了兩個全球性組織和五個區域性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世界貿易組織、非洲區域工業產權組織、歐洲專利局、歐亞專利局、海灣合作委員會專利局和非洲知識產權組織。endprint
三、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知識產權的管理結構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嚴
雖然我國已經頒布多部法律來維護知識產權,但仍未形成完整體系。在一些經濟落后地區,出現越來越多的模仿品牌產品的情況,地方執法部門甚至會成為侵權保護的工具。
(二)缺少知識產權專業人才
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對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國內單一的理論化教學無法滿足貿易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方面,不僅國內各大學缺乏健全的教育系統,同時國內諸多社會培訓機構也難以培養結合法律和專業的綜合性人才。
(三)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淡薄
2017年8月,美國著名運動品牌New Balance贏得一場千萬元賠償的商標侵權官司,這被認為是在華外資企業在商標侵權官司上一筆最高賠償額。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國內知識產權侵權現象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直接制假售假,第二階段則是仿制、打擦邊球、“山寨”。
四、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對培養人才的啟示
(一)重視基礎教育階段的培養
目前,我國更加注重在高等教育階段對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而基礎教育階段是不能忽視的。學校可以將商標、專利、版權等做成宣傳牌立在校園里,學校也可以開設一些知識產權基礎教育課程,老師可以將知識產權的內容編成小故事,不僅可以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若是故事有趣更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而且小故事易懂,可以使他們印象深刻。一旦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讓他們涉及這些知識,那么長久以往,到了中學階段,他們可能比未接受教育的孩子們更愿意自主創新,有了一些小發明創造,并申請專利。這些舉動首先會影響到孩子的家庭,孩子放學回家會向家長宣傳知識產權的知識,進而受到自己身邊的人的關注,漸漸也會使社會受益。[3]
(二)要有充分的關于知識產權教育的基礎準備
雖開設了課程,但是若無嚴謹編寫的教材,教育也會雜亂無章,有了紙質的材料,同學們記憶起來更方便,當記憶有些模糊時也更加方便查找。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專業教材。其次要培養知識產權專業知識教育的師資力量,要想教育好學生,就應該有專業的老師。
(三)重點應放在高等教育階段
由于我國實行了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一些地區的高等學校已經開設了知識產權的專業,成立了知識產權學院,開設了知識產權管理方向的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注重培養實務型人才。盡管如此,我國高等教育階段對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不普遍。學校應該將知識產權這門課程加以重視,而不是作為一門選修課,學校不重視更不用提受教育者了。所以學校應該單獨將此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進行教育并且培養目標中心應當為企業知識產權法務管理人員。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應當是有工科基礎的復合型人才。[4]
(四)要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
學校可以讓學習知識產權專業的學生自行組織成立一些雜志期刊的編輯部門,讓學生將自己平時學習到的法律法規知識產權的有關知識撰寫成論文并且發表,教授們也可以進行鼓勵支持并且指導,這樣可以充分鍛煉學生們的實踐能力。尤其是我國的高校,更加應該嘗試這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技能。[5]
[參考文獻]
[1]薛榮久主編.國際貿易[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2]萬君康,李華威。知識產權與貿易相關性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5,(3)
[3]譚綺球,鄧保國,馬希良.論知識產權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9,(03):157-159.[2017-08-27].
[4]季任天.美國休斯頓大學知識產權教育對我國高校的啟示[J].教學研究,2011,34(02):27-29+91.[2017-08-27].
[5]勵蕭宇.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商業經濟,2010,(01):75-77.[2017-08-27].
[責任編輯:趙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