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戰時期大后方木刻展覽是大后方木刻運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體現,在抗曰救亡文藝運動中木刻充當著先鋒隊和主力軍的作用。曾幾何時,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后方,一代追求進步的藝術青年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藝術追求與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事業結合起來,用畫筆和刻刀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關鍵詞:木刻;重慶;抗日戰爭
20世紀,中國的社會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痛苦的掙扎、反思和進步,中國人在這復雜的狀況下,在這緊迫的時間里,經歷著摸索、失敗、矛盾和糾結,慢慢尋找中國未來,美術界也是如此。
抗戰時期,重慶文化有了迅猛的發展,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成為戰時中國的文化中心。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全面抗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處于不利形勢,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12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相繼遷渝,次年10月武漢失守,蔣介石及留在武漢的國民政府機構也遷到重慶。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定重慶為陪都。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國家機關的內遷,大量的文化機構、文化團體、大批的文化人也來到重慶。重慶城市地位的提升,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的形成,奠定了重慶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其次,國共第二次合作,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全國抗日文化運動的發展。再次,全國各地美術家和美術進步青年匯聚重慶,提供了藝術交流與合作的有利條件。這一切,為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美術的活躍奠定了文化基礎,成為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美術活躍的重要因之一。
魯迅先生在20世紀是時代的領袖人物,他舉起了文學和版畫兩面大旗。1928年,魯迅與柔石等合組“朝華社”,介紹東歐和北歐的文學,輸入外國的版畫。在魯迅先生介紹的進步歐洲版畫家中,德國著名現實主義版畫家珂勒惠支的版畫最受魯迅先生的青睞。1937年7月,魯迅先生以“三閑書屋”的名義出版珂勒惠支的畫集。魯迅先生在努力的讓這些西方的優秀版畫在中國生根發芽,為的就是培養我們自己的版畫家,發展我們自己的版畫事業。1931年7月下旬,內山書店主人內山完造的兄弟內山嘉吉在書店結識魯迅先生。于是,魯迅先生向內山嘉吉先生提出邀請,舉辦木刻講習會。雖然講習會只辦了六天,參加的人數也不多,但其意義卻十分深遠。在這次講習會之后,從事版畫的人慢慢多了起來,逐漸打開了中國新興版畫發展的舉辦。
重慶最早的新興木刻作品是1935年5月《商務日報》副刊刊登署名孟引的《夜(在沙市紗廠側面)》和《沉想》,由于木刻簡單易學,工具簡易廉價,木刻作品可多次翻印,宜于廣泛傳播,加之木刻線條粗獷,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易于大眾接受,內容真實,形象生動,群眾喜聞樂見。抗戰時期重慶第一次木刻展覽是1938年7月10日由中華木刻界抗敵協會重慶會員座談會主辦的《七七抗戰一周年抗敵木刻畫展》。此展覽在重慶市商會舉辦,引起市民很大關注,前來參觀的市民也絡繹不絕。
1939年4月6日至8日,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在重慶市社交會堂舉辦《第三屆全國抗戰木刻畫展》。這次展覽原定于1939年6月為慶祝“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成立一周年之際舉辦,后由于蘇聯5月份要在莫斯科舉行《中國抗戰藝術作品展覽》,委托中蘇文化協會征集抗戰藝術作品,而當時表現關于抗戰內容的作品,只有木刻和漫畫最多。《第三屆全國抗戰木刻畫展》是大后方舉辦的第一次全國性以抗戰為主題的大型木刻展覽,也是成立全國性木刻組織之后,以及新興木刻運動十年來,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木刻展覽。
1941年1月院南事變發生,蔣介石第二次反共高潮達到頂峰,一時大后方的政治空氣驟然緊張起來,各界進步文化人士、書刊報紙等都被搜捕、查禁。經過多方面的籌備,《中國木刻研宄會》于1942年元月3日正式成立。成立前的一個多月即1941年11月21日,重慶木刻界以軍委會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的名義主辦《第二次全國木刻展覽會》,在市中區夫子池勵志社開幕,為期三天。此展覽的成功舉辦為日后木刻工作的展幵及中國木刻研究會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1942年2月12日,中國木刻研究會為響應國家總動員文化界宣傳周,在夫子池勵志社舉行為期三天的《中國木刻研究會第一次木刻展覽》,展出作品二百六十余幅,包括連環木刻兩套,前往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
自中國木刻研究會成立后,木刻運動在其領導和組織下,飛速發展。1942年,被史學界稱為抗戰木刻運動的“展覽年”。中國木刻研究會成立后實施最重要的一項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就是主辦全國性最大型的木刻展覽一一《雙十節全國木刻展覽會》(簡稱《雙十全國木展》)。
1942年10月10日,期盼己久的由中國木刻研究會主持全國木刻展覽在全國各大城市如桂林、柳州、長沙、昆明、貴陽、泉州、璧山、三臺、漢中、曲江等地同時展出。1942年中國木刻研究會的成立為中蘇兩國間的木刻交流增添了活力,自此中蘇木刻交流進入頻繁期。5月1日至3日,由中國木刻研究會征集作品9,中蘇文化協會主辦的《中國送蘇聯木刻作品展覽會》在中蘇文化協會會場正式舉行,原展期為三天,后由于參觀者踴躍,也為方便各界參觀,展期延至七日閉幕。1942年1月3日,中國木刻研宄會在重慶中蘇文協成立,拉開了大后方木刻運動高潮的帷幕。1942年以后,僅重慶地區舉辦大型木刻展覽會就達18余次,其為紀念中國木刻研究會成立周年就曾舉辦過幾次大規模的木刻展覽。1943年新年伊始,中國木刻研宄會為慶祝其成立一周年,特于11日在夫子池勵志社舉辦木刻展覽,為期四天,售出收入全部捐獻于文化勞軍之用。1944年1月是中國木刻研宄會借其成立二周年之際,舉辦規模龐大的《全國木刻展覽》。中國木刻研究會的成立標志著大后方重慶木刻運動高潮來臨,運動高潮的標志便是風起云涌的木刻展覽,與此同時,以抗戰為主旨的綜合性美術展覽、個人畫展等也愈加活躍。
在發展中的重慶木刻運動,從最初由魯迅介紹歐洲、日本的版畫,到自主獨立的創作,這種由模仿到創造的過程,尤其是后期突出體現了抗戰時期的中國式風格,對后來中國本土版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抗戰時期大后方木刻展覽是大后方木刻運動的主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體現,在抗曰救亡文藝運動中木刻充當著先鋒隊和主力軍的作用。曾幾何時,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后方,一代追求進步的藝術青年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藝術追求與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事業結合起來,用畫筆和刻刀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木刻工作者緊貼人民大眾、密切聯系社會現實,為鼓舞將士、打擊敵人、宣傳抗戰、高揚正義而奮斗,木刻展覽則是木刻工作者貼近現實、貼近民眾一一為社會而藝術的生動實踐、也是他們抗日救亡的“主戰場”。重慶作為陪都集政治、經濟、文化功能為一身,在大后方的地位尤顯突出;而桂林曾一度作為大后方文化中心,且在一段時期內,成為大后方木刻展覽的中心。因此以重慶、桂林為主軸,云貴川等地積極參與、響應的大后方抗敵木刻展覽,成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發展的歷史“高地”,創造新興木刻運動史上的輝煌篇章,為推動藝術的進步、發展,為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新興木刻不僅在抗日救亡運動中有巨大的貢獻,也為中國現實主義美術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新興木刻運動并不是單純以提倡木刻藝術本身為目的,而是以木刻作為一道橋梁或是一座土臺,在達到建立繪畫上的現實主義的一種運動”,正是因有這樣的目標,才會有今天繁榮的景象。抗戰大后方木刻展覽在特殊時間、特定地點,開展了一場具有特殊內容的運動,享譽古今中外,歷史影響和意義都甚為廣闊。由于筆者專業知識的狹隘,以及受時間和史料的限制,本文對大后方木刻展覽的研宄有許多不足,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能逐步克服各種因素,把抗戰時期大后方木刻展覽的盛況完美呈上。
作者簡介
白鷺(1994-),女,漢,河南,碩士,四川美術學院,研究方向 中西美術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