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國
現在的家長和老師普遍都認為,孩子們越來越不愛學習了,回家不想做作業,即使是做作業也是粗心大意、應付差事。而且上課也不愛聽課,表現在注意力不能集中,愛做小動作,不愛動腦筋,只要談學習就煩躁不安,靜不下心來,非得家長監督、看管才行。這些現象都表明孩子缺乏學習的內驅力。什么是內驅力?心理學研究表明: 一個人之所以出現某一行為,其直接原因是來自自己的動機,如一個口渴的人會出于飲水的需要而導致找水去喝的行為;一個寂寞的人會出于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相應的動機,并導致走親訪友的活動。口渴驅使一個人找水喝,寂寞驅動人找朋友,這些過程不需要別人的啟發都會自發完成,促使其完成的力量是內在的,心理學稱這種力為內驅力。同樣的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認知和探究未知世界的內在力量,我們稱之為學習內驅力。那么,學習內驅力 有幾種?各有 什么特點 ,目前,我國中學生學習內驅力的現狀如何?怎樣激發學生的內驅力,這將是本篇文章重點探討的問題。
首先第一種內驅力稱為認知內驅力。即每個人生來就有認知和探究未知世界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人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通過觸摸、品嘗,觀察等途徑來認識世界;稍大一些,有些孩子會拆拼家中的玩具、家具、電器等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還有的孩子整天圍著大人問長問短,直到心滿意足或家長被問得無言以對才肯罷休。
然而,現實情況卻非常令人失望,很多孩子由于家長或老師由于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在教育孩子時采取了很多的減弱或扼殺孩子認知內驅力的做法,使孩子從小學就出現內驅力缺失的現象。比如,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好奇心把家里的東西拆了,弄壞了,遭到了家長的懲罰或打罵;有些孩子經常問一些在大人看來很天真、或離奇的問題。大人們被問得不耐煩了,或答不上來了,便會簡單敷衍幾句,甚至責罵孩子等等。這些做法其實都會嚴重影響孩子今后繼續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這一點在我的學生調查問卷中已得到證實。這幾乎已成為目前教育的一大頑疾。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深深地感到學生的認知內驅力缺乏或缺失現象越來越嚴重 , 那么這些缺失了的認知內驅力還能回來嗎?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我認為,作為一名中學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同時了解各種學習內驅力的特點,并針對其特點探索出適當的方法 ,我們的學生完全可以由厭學、苦學變成樂學、善學。
首先,尊重孩子們自我認知、探究的愿望,切忌滿堂灌、包辦代替,盡可能提供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去認知、去探索。比如說我們有些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不停地講,生怕學生聽不懂,不給學生留時間,讓學生自己認知、探索、總結和歸納。長此以往,就會扼殺孩子的探究能力。
其次,就是要把握好度,并適時做一些調整。 比如在我帶班期間,我非常注意調節每天各科作業量,如果其他學科作業確實太多,我就把數學作業量降下來,有時感覺全班同學都非常疲勞時,我干脆不布置作業,尤其在考試前,學生壓力大,我更不主張搞題海戰術。我想,這些效果的出現,與我長期以來注意保護學生認知內驅力,使他們一直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有直接的關系。
第二種學習內驅力稱自我提高內驅力。指學生通過學習成績的提高來獲得相應地位和榮譽的需求。比如,班里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同學和班干部就會有這種內驅力。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我力爭使每一位學生在經過努力取得一些成績后都及時給予各種形式的肯定和榮譽。如班內實行干部輪流制,讓學習有進步的學生都能及時承擔一定的班務工作;還有很多學生把當升旗手、學校值周員都視為一種榮譽,我會把這些榮譽及時給予學習有進步,或學習內驅力較缺乏的學生,激發他們更強的內驅力。有時對于全班性的進步我就會給每一個學生發一份禮物,哪怕是一塊巧克力,一根棒棒糖,而學生體會到的是老師對他們的認可,與激勵。這些做法都收很好的效果,成為我帶班手到病除的良方。
第三種內驅力稱親和內驅力,因為我們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這種內驅力是目前我們現在孩子最需要的一種力,這種力就是指學生與家長、教師親近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包括需要他人關心、需要友誼、需要愛,并且需要這些人對他們的認可和支持。當他覺得老師和家長能給他這樣的力時,他會對你的有一種依附性,他會從你的認可、贊許中找到成就,快樂。找到學習的動力。因而他的行為就會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以不斷獲得贊許,鞏固他在你心目中的地位,這就是 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
今年我帶的一名學生叫汪某某,她是初二時從蘭州轉來的,當時她幾乎已經是一個被家長和老師放棄的學生,而她也早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其他的別說,就說她的入學成績,已經學過一遍的數學和英語成績加起來不到50分,就跟沒學一樣。再就是學習習慣極差,每天下午一回家便把作業打開,一直到十二點有時還沒做完。于是我決定從她的優點下手,我給她創造很多機會讓她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她的夢想是當歌星,我就讓她當班里的文藝委員,學校搞歌詠比賽,我讓她全權負責搞好組織協調,充分發揮她的交往能力, 通過這件事,她的信心增強了很多,我因勢利導,在數學課上,很注意不漏痕跡的只找一些她能回答的簡單問題讓她答,她答對后就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些做法與以前老師的做法形成極大反差,也給了她極大的震撼,她的自我提高內驅力和認知內驅力很快被激發出來了,整個人像變了一樣,上課聽課時眼神都和以前不一樣了,生怕把什么東西落下,一下課又圍著老師問這問那,業余時間還主動找老師把落下的課補上,很快,她的成績也有了很大起色,第一次期中考試就考了全班十四名,這給了她很大的激勵,緊接著在期末考試中,她的成績躍居班級第七名,英語竟然考了第一名。經過一年多的磨合,她從一個不愛學習、不愛鉆研的孩子,變成一個主動學習,好學上進的學生,性格也開朗了許多,中考時,她以603的成績考到了二中。
多年的反復實踐,探索使我堅信,雖然我們的教育體制有很多弊端,使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厭學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也越來越缺乏,只要我們能很好地了解學生面對壓力的心理特點,理解學生,并能及時給予有效指導,我們的學生依然能在激烈的升學競爭和巨大的學習壓力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成為健康、樂觀、向上的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