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瓊 何熠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老舊的城市結構已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城市拆遷必然成為當今改變城市結構的必要途徑。筆者以平房村為例,通過對平房村被拆遷居民安置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深入研究,力圖達到增進對拆遷居民安置問題的了解和認識,通過對治理對策的探討,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緩解居民與政府企業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
關鍵詞:城市拆遷;安置補償;政府政策
一、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上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新時代。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雙重動力機制達到了新高度,“2011年城鎮人口第一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51.27%”[1]。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城市不斷開拓新城區、改造舊城區,因此,房屋拆遷就成為了非常重要的環節,但是城鄉的快速發展在帶來喜悅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新問題,自2010年以來,農村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遷成為全國所有信訪問題中的第一位。對于城市而言,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拆遷居民安置必然是拆遷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它不僅會阻礙城市的發展,而且不利于社會穩定,城市拆遷中被拆遷居民安置問題的研究與治理對策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文獻綜述
1、國外文獻綜述
國外對于城市拆遷居民安置問題研究較早,每個國家都頒布了不同的政策,大量學者對城市拆遷居民安置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大多著眼于城市更新方面。[2]Seong-Kyu Ha指出韓國政府通常以“改善”城市和“房屋更新”為幌子驅逐“不合格定居點”居民,韓國社會遭受租金上漲和強迫驅逐,房屋更新項目不按個人和集體需要分配住房,嚴重侵犯人權。 [3]Zlem Dundar指出對土耳其非法住房應當納入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并通過城市更新項目改善城市空間,以此來增加城市的物質和視覺財富。
2、國內文獻綜述
國內對城市拆遷居民安置問題的研究較晚,大多從法律、制度方面來展開研究。[4]劉雅菲指出拆遷過程中由于拆遷成本過高、安置政策落實不夠嚴格等原因引起安置進度遲緩、拆遷補償制度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建議政府在拆遷過程中展現出主導地位,完善相關政策措施,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5]楊征提出建立社會評價機制,創新土地運作機制,根據“三部曲”即事前準備、事中監督、事后化解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完善配套商品房源供應體系。
三、平房村被拆遷居民安置基本情況及現狀
為全面了解平房村拆遷情況,筆者采用實地訪談、問卷調查以及文獻研究等方法,在1400多戶中,隨機挑選100名拆遷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00份,應答率為100%。
從今年6月份開始到日前,通過對平房村村委會訪問知曉,平房村的拆遷戶大概有1400多戶,平房村居民同意率大概為29%。朝陽區政府給予被拆遷居民的安置房位于姚家園,但是由于涉及到安置居民數量太大,姚家園安置區并不能容納如此龐大的數量。即使是已經同意拆遷的居民,政府并沒有給予安置房,由已拆遷居民安置情況調查可知,未安置拆遷居民比例為63%。
四、平房村拆遷居民安置存在的主要問題研究與分析
(一)主要問題
1、安置方式單一
我國拆遷補償安置方式主要以貨幣補償為主,政府或開發商給予被拆遷居民一定的經濟補償后就不再承擔其他責任,這無疑給家庭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較多的家庭帶來了極重的負擔,而平房村中大多是以上人口家庭,政府不承擔其他責任,意味著一旦將補償資金用完,家庭就容易陷入困境,會有更多的社會問題出現,不利于社會穩定發展。
2、程序死板,缺乏靈活性
在當地拆遷安置補償政策發布到實際獲得補償的周期較長,一般的流程是由社區審核逐級向上核查,審核周期過于冗長,審核內容項目繁多。調查顯示,平房村中很多居民不能立即拿到拆遷補償,政府雖承諾在五年內清算,但是還有很多當地居民由于沒有政府補償安置政策中規定的必要證明材料而得不到任何補償。
3、拆遷居民安置補償政策不合理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九條指出:“對被征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于房屋征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而平房村拆遷安置補償標準為5000元/m2,這樣的價格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是遠遠低于市場價格的。
(二)主要原因
1、行政信息公開度不高
行政信息是公共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信息公開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黨的十八大指出,推進行政信息公開對人民基本權力和公共權力的行使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調查發現政府在執行拆遷政策之前,行政信息公開度不高,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很多居民對政府政策缺乏了解。
2、政府在執行拆遷政策過程中越位失位
拆遷工作涉及居民、政府以及開發商關于公共利益的博弈,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支持者,應充分保障人民的公共利益。但在實際行政過程中,政府的所作所為常常違背宗旨。一方面表現為政府的失位,造成社會紊亂;另一方面表現為政府的越位,導致公共權力的濫用。政府在平房村的越位與失位,造成平房村的拆遷工作難以進行,由于缺乏監督,在拆遷過程中常常出現強制拆遷,拆遷速度要遠遠快于安置速度,引起社會混亂,補償安置政策執行不透明,“關系戶”大量存在。
(三)影響
1、社會秩序紊亂
我國在執行拆遷政策過程中補償大多以貨幣補償為主,且政府不再承擔拆遷后的其他責任,居民一旦離開家鄉,失去謀求生計的手段,生活困難。政府頒布的補償安置政策極度不合理,價格遠遠低于市場價格,隨著我國近年來恩格爾系數飛速增長,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這無疑給每個家庭增加了負擔,必定會造成社會失衡。
2、政府失去公信力與威信力
在實際執政過程中,有些政府為了提升形象,而做出一些“形象工程”,造成行政信息公開度不高,安置補償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出現。這些問題必然引發居民與政府的矛盾,從而令政府的形象徹底垮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政府特有的公信力和威信力。
五、平房村拆遷中被拆遷居民安置的治理對策
1、創新安置方式
結合國內外拆遷安置補償成功經驗,我國政府可以更新安置方式。平房村拆遷安置方式單一,以經濟補償為主,在拆遷過程中,單一的經濟補償只能解決短時間的矛盾,并非長久之計,迫切需要創新安置方式。經濟補償與房屋補償相結合的方式被許多國家采納,不僅解決被拆遷居民的生存問題,還能減少群眾與政府的矛盾。
2、完善審核程序
我國大多城市拆遷安置補償審核程序都不太合理,存在過于復雜、周期長等問題。就平房村而言,政府在制定相應的程序時,就實際情況,適當簡化審核項目,完善拆遷審核程序。對于特殊情況,政府應當展開深入調查,使得拆遷安置補償早日到達每一位被拆遷居民手中,提高拆遷效率。
3、推進行政信息公開建設
強調行政信息公開、最大限度地共享行政信息,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行政信息化發展的共同趨勢。在我國,推進行政信息公開建設,促進民主行政發展,防止政府行政權力腐敗行為,促進行政效率提高。
4、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行政管理與法律的結合是維護公民權利和實現公共利益的根本保障,完善關于鑒定公共利益的法律法規,讓公共利益的界定有明確的規定,切實保障人民的權利。加強拆遷安置管理,嚴格把控開發商準入,嚴禁政府與開發商勾結,濫用政府職權。完善我國行政管理法治化建設,提升培養政府的法治意識,強化政府自身法制建設,完善行政程序。
5、完善拆遷安置補償政策
拆遷矛盾主要來源于拆遷安置補償政策的不合理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提高拆遷補償標準,統一補償標準,統一土地評估方式,對家境困難的居民還可以給予其他優惠政策。此外,政府還可以承擔經濟和房屋以外的其他責任,例如:就業、教育、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
6、完善行政監督體系
明確行政監督對象,完善行政監督機制。健全行政內部監督體系,采取一般監督、專門監督、特種監督三種內部監督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創新外部監督體系,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同時進行,使得政府所有舉動都在人民的監督下進行,保證決策的準確性,防止政府濫用權利,使決策更加透明、高效,減少暗箱操作等不良行為發生。
7、前期加大宣傳
政府在拆遷前期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通過大眾媒體、聽證會、社區、講座、板報等方式宣傳方針政策,使得群眾對政策有大概的了解,做好思想準備工作。在此過程中,還應不斷收集群眾的意見,聆聽群眾的心聲,不斷對政策做出更改,使之切實保障人民的利益。
六、結論
城市拆遷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不可避免的問題,政府作為主導者、監管者,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使得拆遷工作更高效?如何才能保障廣大人民的權利?對被拆遷居民安置問題的研究與治理對策的探討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韓東飛,李林.公共政策合理性與失地農民群體可持續性生計——以某市鎮征地拆遷調查為基礎的分析[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4(12):25-31.
[2]Seong-Kyu Ha. Substandard settlements and joint redevelopment projects in Seoul[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01,25(3).
[3]Zlem Dundar. Model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Informal Housing in Ankara[J]. Cities,2001,(18-6):391-401
[4]劉雅菲.舊城改造拆遷安置補償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7.
[5]楊征.舊城改造房屋拆遷問題研究及對策[D].重慶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