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權力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風向標,具有完全不同于社會道德的價值內核和內容要求;公共政策內涵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形式上反映的是公權力主體的執政意志,本質上是反映的社會發展進步的道德要求,公共政策是否具有“共同善”取決于公權力道德主體是否把公共政策納入倫理考量,即作為權力最終表現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價值選擇必須與社會實踐的事實相統一;公共政策的具有整合社會道德價值的作用,合理的公共政策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扇。
關鍵詞:公權力;道德;倫理
一、道德與倫理辨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在思維層面把“倫理”與“道德”連用或混用,認為二者并未有本質不同,正如有學者指出,“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人們常常是把‘倫理、‘道德當作同義詞來使用,甚至是‘倫理道德并稱。”[1]1]然而仔細看來,在日常話語體系中“道德”一詞出現的頻率遠高于“倫理”一詞,可見,在人們的思維和話語習慣中,二者還是具有不同的表達范疇和精神氣質。“從倫理思想的發展高度觀察,我們在充分肯定倫理與道德有著緊密聯系的前提下,如果再把握住倫理與道德的區別,則將有助于推進倫理學與行政倫理學的發展。”[2]2]最早對倫理和道德進行哲學辨析的是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一書中,黑格爾對“倫理”和“道德”二者進行了詳盡的論證區分。圍繞人類自由意志的發展,黑格爾分析了法、倫理和道德的區別,黑格爾認為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即事物的規律性,也稱為客觀法,這里并非是指成文法),道德是“主觀意志的規定”(即人的主觀的法),是自由意志的特殊性,而倫理則是主觀法與客觀法的統一,如黑格爾所說:“主觀的善和客觀的、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善的統一就是倫理。”[3]3]更直接說,黑格爾認為倫理即是人的主觀世界與自由意志的統一。
二、公權力道德
社會中的個體道德往往是從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個體的道德體悟不完全以利他行為為價值目的,而可以是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在法律約束范圍內,個體的道德體悟完全是他自己的事情,屬于“私德”范疇,別人沒有權利施加行動干涉。而公權力主體的道德必須具有完全的公共屬性,即是說公權力主體的道德有明確的對象性,其道德行為必須體現出“為民”為價值核心,公權力道德必須接受群眾的直接審視,并要承擔相應的評價后果。雖然從理論上說,執政主體也是社會個體,其“道德”也應該具有社會個體的道德“私人”屬性的方面,但在實際生活中,個體一旦被賦予執政主體的角色,在公共場合,他的道德也就無“私”可言了。比如,一位人民警察面對群眾的求助而置若罔聞,那么他可能會遭到免職處理,而對于社會個體來說,是否給予幫助則完全出于他個人的自愿。原因就在于公權力主體的道德行為必須把“為民”的作為首要價值標準,其道德內容必須以“人民需要”這一“客觀法”相契合,體現出倫理精神。可見,公權力主體道德與社會個體道德相比,具有全然不同的內容。
三、通過公共政策引導社會道德建設
公共政策是執政主體為解決特定社會公共問題而制定的政策措施。公共政策是一旦生成,就是調節社會利益的最權威的手段。公共政策本身必然包含有道德訴求和價值預期。一方面,制定怎樣的公共政策,需要特定的價值引領和道德訴求為指導和制約;另一方面,一種公共政策在施行過程中,其內在包含的道德訴求和價值指向必然影響社會公眾的思想觀念,對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我們必然應該對公共政策予以道德評判與倫理審視,通過對公共政策的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以及施行過程進行反詰追問,確證公共政策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以避免公共政策在施行中出現價值異化而導致道德風險。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某些部門和地區,在公共政策出臺之后,片面注重執行的力度,在施行技術上下太多功夫,最終出現決策失誤、政策失靈的局面,既損害了公眾利益,又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這本質上就是忽視了對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進行修正的結果。伴隨著改革發展的深化,人們的價值觀念日趨多元,政治意識空前覺醒,圍繞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和諧穩定、權利義務等方面的社會公共問題日益變得錯中復雜,這必然要求政府的職能、執政的價值基礎和價值理念也要發生轉變。事實上,公共政策問題不是通過技術方法如何得以實現的問題,而是要顯現出是事實與價值如何統一的問題,即是要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想事情、做工作對不對好不好的基本尺度,作為我們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公共政策是社會道德和價值取向的制度化、法律化舉措,公共政策直接調整的是社會不同利益層次和不同價值主體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通過其權威性效力將個別的、特殊的價值訴求普遍化、一般化,并最終固化為整個社會的價值規范,這樣一來,公共政策所選擇的價值就成為整個社會的價值基礎,這就為在全社會形成普遍接受的道德觀念創造了條件。因此,執政主體需要對公共政策的制定訴諸更加具有基礎性、根源性意義的倫理分析,突出公共政策的倫理導向,即是說,公共政策應該成為社會道德秩序與風尚的精神支撐,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的最重要工具,為社會道德起到決定性的塑造作用。
參考文獻:
[1]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6-97.
[2]王偉.行政倫理概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8.
[3][德]黑格爾,范揚,張企泰等譯.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73.
作者簡介:譚建(1983-),土家族,重慶人,法學碩士,重慶市萬州區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