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蔡萌
瓊海:吹響建設海南東部中心城市的號角
文|本刊記者蔡萌
又是一年春好處。2月26日,距離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召開僅余不到一個月,小鎮博鰲的每根神經仿佛都被調動起來,交通、安保、酒店、景點、環境衛生……每個細節都需確保萬無一失。這是今年我國主場外交的開篇之作,也是在瓊海首次實行“一地辦會”,其壓力顯而易見。
16年前的春天,博鰲亞洲論壇正式宣布成立,小鎮博鰲一躍成為通向世界的中國舞臺,讓外界進一步了解海南、了解瓊海。16年來,瓊海努力從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戰略機遇中尋找發展的突破口,探索出具有瓊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瓊海踔厲風發、再展宏圖,“打造‘產業強、城鄉美、百姓富、社會和’的海南東部中心城市”正在從愿景逐步走向現實……
博鰲,樂城。暮春三月,萬泉河畔薄霧輕籠、草木賁華,與這浪恬波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遠處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以下簡稱先行區)里的一派熱火朝天。放眼望去,先行區里多幢建筑拔地而起,北面是綠意盎然、蜿蜒流淌的萬泉河,南面則是田園牧歌式的好風光……這片現代化高端醫療服務園區,兩年前還是一片荒坡野地。據悉,先行區全面建成后,將年接待醫療旅游人次約500萬,核心產業實現年產值800-1000億元。優化產業結構,打造新的產業格局,瓊海“產業強”的藍圖正是從這里揮墨起筆。
連接博鰲與潭門的潭門大橋旁,千名工人在為國家南海博物館的如期開館揮汗如雨。潭門南臨博鰲,是瓊島前往西、南、中沙群島的主要港口。此前,潭門不少漁民從事硨磲相關的工作,而隨著《海南省珊瑚礁和硨磲保護規定》正式實施,潭門的產業轉型勢在必行。在不久前舉行的省“兩會”上,瓊海市市長符平提出,以國家南海博物館建設為契機,整合漫步綠道、鄉村道路、特色千年古村等資源,把國家南海博物館周邊的漁村連片打造成“美麗鄉村長廊”;大力扶持潭門發展近海休閑漁業、海產品深加工業,建設潭門海產品交易市場,扶持捕撈技術的改造等。
“產業強”,這是當下瓊海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詞——一方面,以健康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在這里落地生根,蓬勃成長;另一方面,一些不合時宜的傳統優勢產業則面臨著破立取舍,轉型發展。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打造海南東部中心城市,這是省委、省政府對瓊海發展的要求。2015年,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保銘,省委副書記、省長劉賜貴先后到瓊海調研,對瓊海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殷切的期望,囑咐“要把瓊海打造成為有經濟實力、綠色產業支撐,又為國家大局服務、對周邊有一定的帶動和輻射能力的東部中心城市”。實現這一目標,“產業強”無疑是最核心的支撐。
過去,受發展的客觀條件限制,瓊海在產業方面房地產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固定資產投資及稅收來源的60%都依賴于房地產。去年,省委、省政府下定決心實施“兩個暫停”政策,也倒逼瓊海盡快轉變產業發展結構。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共瓊海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瓊海市委書記何瓊妹堅定地表示,“必須主動適應新常態,緊緊抓住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利時機,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夯實產業基礎,優化產業結構,壯大產業實力。”
在何瓊妹看來,“只有興一方產業,才能富一方百姓”,今后5年是瓊海市建設成為海南東部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必須把握機遇與挑戰。綜合考慮瓊海的發展定位、交通區位等因素,瓊海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瓊海不可能三產齊全、平衡發展的產業發展現狀,必須要緊密結合自身的政策、生態、資源和品牌優勢,把先行區打造成為以健康產業為主的核心,把沿海區域打造成為文化產業經濟帶,把萬泉河流域打造成為綠色生態經濟帶,把博鰲通用航空產業園、大路產業園、潭門海洋經濟產業園做大做強,發展全域旅游,最終形成“一核、二帶、三園、全域”的產業格局,有所側重地發展優質產業。
“大力發展健康養生、生態旅游、會議展覽等特色產業,就是要突出瓊海的產業優勢。”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習明認為,瓊海須充分發揮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的引領作用,充分利用博鰲亞洲論壇和國家南海博物館的名牌效應,通過提升服務水平,帶動瓊海全域的醫療、旅游、會展等產業發展,并輻射周邊地區。
“為了實現產業發展的目標,今年瓊海將投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精力,力爭產業形成規模發展。”據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吳楷楊透露,今年全年瓊海安排省、市重點項目115個,年度計劃投資106.4億元;計劃政府投資項目183個,年度計劃投資33.7億元;力爭先行區年底入園高端健康醫療企業達到40家以上……
嘉積,北仍村。青山綠水,椰影婆娑;低檐矮瓦,小徑幽深。盡管春節黃金周早已過去,北仍村的游客仍絡繹不絕。在“北仍客廳”里聽村里的老人說說村里的舊事;在“鄉愁味道”體驗豐盛的農家宴;午后再漫步到“草寮咖啡”喝一杯“第一夫人”同款咖啡……眼前的北仍村不同于人們印象中的鄉村,卻讓人不由放慢腳步、沉淀鄉愁。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導下,北仍村把“風景”變成“產業”,享受“美麗經濟”帶來的幸福生活。
瓊海集山、泉、河、海、湖于一體,聚碧水藍天、陽光沙灘、椰風海韻、牧笛田園于一地,全市13個鎮(區)像13顆美麗的珍珠散布大地。山清水秀鄉愁在,這正是瓊海美之所在,也是上天賦予其旅游業發展的先天優勢。
瓊海是全域旅游的發源地和先行者,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曾深度總結,認可“全域旅游的經驗從瓊海出來”。近年來,從新型城鎮化建設到全域5A級景區打造,瓊海從供給側發力,在不斷拓展供給空間的同時,推動旅游新業態和新產品供給質量的優化升級。2016年,瓊海接待游客突破千萬人次大關,達到1010.1萬人次、旅游收入5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15%,創歷史新高。
不設圍墻、沒有邊界、不收門票,通過全域旅游,瓊海不僅實現了旅游產業的長足發展,更把“城鄉美”釋放得酣暢淋漓,但同時也存在旅游產品不夠豐富、結構單一等現實問題。今年底,瓊海作為列入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12個市縣之一,將接受驗收考核。對此,何瓊妹表示,瓊海將結合特有旅游資源,引入產業內涵,對現有旅游產品進行提升打造,“未來,瓊海將從醫療旅游、會展旅游、航空旅游、鄉村旅游、老景區提升改造等五方面鞏固加強瓊海全域旅游發展。”
今年是瓊海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開局之年,也是瓊海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建設全國健康城市的關鍵一年。何瓊妹告訴記者,瓊海以“三市一區”為載體,將進一步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改善城鄉環境衛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全力以赴拿下和鞏固“三市一區”金字招牌,讓瓊海的城鄉煥發更美的風貌。
實現“城鄉美”“社會和”,要靠發展,還要靠治理。據悉,今年,瓊海在財政資金較為緊缺的情況下,仍整合了2.5億元推進“三市一區”工作,將對照考核體系標準,逐項逐項的進行落實完善,并發動政府各部門、城鄉居民和“候鳥新市民”共同行動起來,針對城鄉結合部、建筑工地、城區閑置用地、廢品收購站等重點頑疾、管理盲區和死角,組織力量攻堅治理。
此外,瓊海還將繼續在萬泉河生態修復上發力,推進“六大專項整治”和“生態修復”“城鎮修補”工程,確保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據何瓊妹透露,瓊海今年將啟動萬泉河生態修復工程,計劃投入約30億元,整體修復萬泉河河道、修補堤岸、恢復植被。通過生態修復,帶動萬泉河經濟帶發展,帶熱萬泉河旅游。
“萬泉河聲名遠播海內外。其下游河口和上游河段都已有旅游開發,中游河段旅游開發則相對滯后。如能把中游的旅游也好好地做起來,萬泉河的全域旅游也就很好地做出來了。”經濟地理與旅游地理學者楊冠雄是土生土長的瓊海人,在他看來,萬泉河和美麗鄉村是瓊海的兩塊金字招牌,做好其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取之于自然,用之于百姓”,實際上,瓊海對萬泉河流域的發展已規劃好藍圖。未來,嘉積鎮、中原鎮、博鰲鎮將連成中原片區,實現瓊海新城區逐漸南移。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治理,折射出瓊海在謀求區域新定位、開創城市新格局、推動城市新發展的緊迫感和新思維。
會山,加腦村。2013年,村民陳秀蘭兒子遭遇了一場車禍,因為大額的醫藥費,一下子把全家拖進了貧困的泥潭。為幫扶村民脫貧致富,會山鎮借打造“苗族風情小鎮”的東風,大力扶持加腦村發展鄉村旅游。在鎮政府的幫助下,陳秀蘭開起了工作室,把苗繡變成手工藝“伴手禮”;村民李家全開起了“苗家樂”,帶動十余人就業;大學生張宗燦加盟了農村淘寶店,為村民脫貧致富開辟了新的渠道……加腦脫貧了,會山也脫貧了。去年,會山鎮農民人均收入達1.09萬元。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百姓富”正是瓊海建設海南東部中心城市的根本目的,也是底氣所在。
在我省“三年脫貧攻堅,兩年鞏固提升”的脫貧攻堅戰略行動目標下,去年瓊海結合實際,提出“一年攻堅脫貧,四年鞏固提升”的脫貧攻堅目標,投入扶貧資金1.33億元,完成脫貧2753戶1.1096萬人,基本實現了“一年攻堅脫貧”的任務目標。整村推進的5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均在0.1%左右,全部完成區域性整體脫貧。
“為了幫助貧苦戶在短期內實現脫貧,瓊海一方面通過全域旅游助推精準扶貧,如龍壽洋、博鰲濱海、萬泉河三大國家農業公園成為島內外旅游新熱點;另一方面通過種植、養殖等特色產業促進貧困戶增收,去年累計扶持貧困戶種植熱帶經濟作物453畝,養殖禽畜3.82萬只。長期看,則是通過產業發展、解決就業等,保證農民能夠穩定增收。”瓊海市扶貧辦主任馮雄向記者介紹。
大路鎮湖仔村貧困戶謝振清,依靠政府資助的摩托車修理器材和多年維修學徒經驗,開起了摩托車修理店,現在平均每月有近3000元的穩定收入;會山鎮加略村貧困苗胞鄧大海,通過參加學習培訓和相關單位的技術指導,掌握了黑山羊養殖技術,不僅自己養殖了26只黑山羊,還主動幫助其他貧困戶養殖13只,帶動其他貧困戶共同脫貧致富;河北的大午集團通過“公司+貧困戶”模式帶動98戶貧困戶發展養雞和光伏產業,形成了扶貧養殖基地、光伏產業基地和就地就業基地……多措并舉下,瓊海走出了一條實現產業發展的“造血式”開放型扶貧道路,向全面小康社會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今年,瓊海市委、市政府將堅持把新增財力主要用于民生,不折不扣地落實為民辦好事實事。”何瓊妹表示,圍繞“民生”今年瓊海還將有許多大動作:啟動瓊海市第一小學擴建,加快啟動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區建設,加快動工建設市文化體育公園,廣泛開展技能培訓……
歷史上的嘉積,曾一度是僅次于海口的瓊崖第二大商埠;而今,打造海南東部地區中心城市的瓊海更被人們寄予厚望。
“一個城市能成為區域中心城市要考慮五要素和三種力,即地理區位、人口規模、經濟產業、區域文化、政治影響和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省社科聯副主席陳耀認為,對照這些因素,瓊海打造海南島東部中心城市,有優勢也面臨挑戰,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努力。
“要實現海南東部中心城市這一戰略目標,就必須充分利用瓊海已有優勢,抓住國家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和建設海洋強國、健康中國的戰略機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著重探索有利于實現陸海統籌、城鄉一體、綠色發展、共同富裕等目標的政策體系。”王習明表示。
“按其地理位置及所形成的區位條件,瓊海是完全可以發展成為海南東部地區發展重心所在的。”楊冠雄認為,近年來,瓊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瓊海當及早為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做好準備。”
唯心中有擔當,行動才會有力量。
以健康產業為核心的博鰲“第二樂章”已開始奏響,能夠承接國際性展會的產業園區正動工建設,萬眾矚目的海南文化新名片國家南海博物館開館在即,達到國際機場標準的博鰲機場已完成擴建和復航,博鰲、潭門、嘉積、中原等重要的節點小鎮的規劃編制調整近期已啟動……搶抓機遇、深度融入,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大格局下,瓊海這顆海南東部的耀眼明珠正熠熠生輝……
本文責編/蔡萌 郵箱/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