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蔡萌
海南特色小鎮:如何打贏一場產業“翻身仗”
文|本刊記者 蔡萌
美麗海南百鎮千村
編者按:省七次黨代會報告指出,加快城鎮化和縮小城鄉差距,既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也是釋放發展潛力的關鍵。如何從特色產業、生態文明、人文底蘊等方面,“高水平建設‘美麗海南百鎮千村’”,“促進群眾長遠可持續增收,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美麗家園”?本刊特推出“美麗海南百鎮千村”欄目,以饗讀者。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在海南3.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羅棋布著近200個鄉鎮,它們連綴山水、林野和城市。而今,一場由“面子”到“里子”的蛻變正在這里進行。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斯蒂格利茨所說,“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影響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件大事。”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需求日益迫切、城市消費外溢和鄉村價值日趨提升的背景下,鎮域經濟的重要性與日俱顯,“特而強”“小而美”的小鎮被視作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航天小鎮、咖啡小鎮、互聯網小鎮、黎苗風情小鎮……特色小鎮建設在海南逐步升溫,持續發酵,勇闖敢干的弄潮者從中嗅到了改革求發展的機遇,心系一方的有志者從中看到了小鎮展雄風的希望。海南特色小鎮能否在這場蛻變中拂去暗沉,曜亮鄉親?面對海南產業發展整體薄弱的現實,如何把特色文章做實做好、真正實現“產城人文”的有機融合,考驗著每一位決策者的智慧和擔當。
天賜的碧海銀灘令三亞亞龍灣響譽八方,而今,又一片“海”在這里闖出了名聲,那便是“花海”。眼下正值盛花期,走進位于亞龍灣的博后村,玫瑰谷里千畝玫瑰爭奇斗艷、芳香醉人。以玫瑰為載體,曾經默默無聞的博后村正全力以赴建設農旅融合的產業小鎮——玫瑰谷產業小鎮,這也是我省重點打造的百個特色產業小鎮之一。
2008年,三亞蘭德種業有限公司在這里成功種植出瓊島第一批玫瑰鮮切花,亞龍灣國際玫瑰谷隨后誕生。2013年下半年,玫瑰谷嘗試產業轉型,將種植基地作為景區試運營。轉型的效果立竿見影——傳統原料花種植收入年均增長15%,景區參觀人數年均增加近25%,并帶動當地發展起玫瑰特色民宿、餐飲等業態,為特色小鎮建設打下了基石。產業轉型的步子還在繼續。如今,玫瑰谷鮮切花產業已經拓展到食用花卉領域,形成玫瑰餅、玫瑰醬、玫瑰面膜等150多個衍生產品系列,帶動周邊500多位農民告別上山砍柴、毀林種地日子,實現就地脫貧,土地畝產價值翻番……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玫瑰谷的一次次華麗轉身正是海南特色小鎮建設的一個縮影。
2009年起,海南就開始探索特色小鎮建設,逐步建成了30個宜居宜游宜業的特色風情小鎮,通過特色小鎮建設,城鎮普遍存在的環境衛生“臟亂差”、編制規劃混亂的現象得到極大改善;
2014年4月,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臺《海南省特色風情小鎮建設指導意見》,指出要通過特色風情小鎮帶動加快城鎮化進程,博鰲、云龍、福山等一批類型有別、韻味各異、環境優美、有本土文化內涵的特色小鎮開始涌現;
2015年10月,海南審議通過《百個特色產業小鎮建設工作方案》,按照明確主導產業、堅持產城融合、落實項目、集約節約用地的原則,確定了全省首批100個特色產業小鎮;
2016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美麗海南百千工程”,重點打造100個特色產業小鎮,建設1000個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同年10月,海南潭門、云龍兩鎮成功入選住建部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
今年,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再次提出,要吸引社會投資高水平建設“美麗海南百鎮千村”,與旅游度假區、景區、產業園區融合互動,促進群眾長遠可持續增收,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美麗家園……
“特色小鎮不等于行政意義上的鎮,也不是單純的產業園區,它以小鎮為支點,實現三次產業以及生產、生活、生態共融共享。海南打造百個特色產業小鎮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考察海南時關于‘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部署,也是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重要內容和抓手。”在省發改委副主任王長仁看來,特色小鎮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斷激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生新產業、新經濟。
在王長仁的辦公桌上,一份份特色小鎮規劃高高疊起,其中很多已幾易其稿。面對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鎮建設熱潮,他始終保持著客觀與冷靜:“海南最大的優勢在于全國獨一無二的自然、地理、氣候,特別是特色的黎族苗族文化、民俗文化,這是全國其他地方沒有的。因此,整體打造特色小鎮,海南具備一定的條件。但必須承認的是,我們的產業支撐能力普遍不強、產業規模不大,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很多企業不愿意做長線投入,管理服務和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實際操作層面存在很多困難。”
沿海口云美路一路前駛,映入眼簾的是另一幅以花為載體的產業圖景——云美路花卉苗木長廊。目前,這里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余家,總面積4000多畝,年產值2300多萬元,是海口特色小鎮云龍鎮的重要產業項目之一。與我省大部分特色小鎮以文、旅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不同,云龍鎮定位于打造工貿服務小鎮——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工商貿相融合。
能夠提出這樣的定位,有賴于其強勁的第二產業,2011年至2016年,云龍鎮生產總值從3.4億元增加至33.9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從2.6億元增加至28.11億元。“云龍將寫好三大文章:一是產業的導入。沒有產業,特色小鎮就沒有支撐。二是人氣的引入。特色小鎮沒有人就‘活’不了。三是居民的融入。特色小鎮不能光有一個美麗的外殼,內里卻是阿公阿婆和孩子們在留守。”云龍鎮委書記陳文強對記者說。這位“80后”鎮委書記帶領著一支年輕的領導班子,談到小鎮的未來,意氣風發、斗志昂揚。
盡管方向、路徑已經非常明晰,盡管相比省內其他小鎮,云龍已經具有無可比擬的產業先發優勢,但將藍圖變為現實的道路亦非坦途。“必須承認,海南的鎮域經濟發展不容樂觀,每一個點都需要付出很大努力。”陳文強不敢有絲毫松懈,“我省大部分鄉鎮缺乏產業的有效支撐和帶動,這是塊短板。但我們相信短板可以成為優勢,我們要把短板做成優勢。這是一場機遇,也是挑戰。”
相對而言,率先在全省實現“四規融合”、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六權”確權登記頒證的云龍鎮所遇到的困難還比較小,海南其他特色小鎮將面對問題很可能更多、更難。省住建廳副廳長陳孝京是海南城鎮化建設的一名老專家,2011年,他曾率領調研組奔赴全省多個鄉鎮開展小城鎮建設調研,發現海南鄉鎮普遍存在人口規模小、區域帶動力弱,經濟實力過低等問題;面貌上,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引導,一些小城鎮建筑形式單調呆板,品位不高,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鎮在經濟發展中遭受開發性破壞,部分小城鎮甚至依然建筑破舊、設施落后。
以鎮促產,以產促鎮,這是目前海南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摸索出來的兩大經驗: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筑巢引鳳”引來社會資本的投入;通過引導和扶持產業的有序發展,帶動小鎮的發展活力。但總體看來,目前全省大部分特色小鎮多以旅游地產開發、休閑娛樂、農旅結合等服務產業為主,多數僅停留在建設上,沒有深入挖掘形成具體的市場產品,產業缺乏持續“造血”動力。這些桎梏特色小鎮發展的藩籬并非新問題,但當真正把目光聚焦于鎮域經濟上后,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就格外突顯。
“我們只能先把頂層設計做好,用足用活現行政策,再慢慢或是摸索解決的方法。”陳文強對記者說。“目前海南的特色小鎮建設基本都處在起步階段,確實大部分都還是在風貌營造和基礎設施建設上,未來產業的引導和培育還是一大挑戰。”陳孝京認為。
對此,日前召開的六屆省政府第8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海南省特色產業小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海南省特色產業小鎮發展基金設立方案》,提出推進特色產業小鎮建設,要注重在“特”字上下功夫,避免出現小鎮建設人為雕琢過多的現象;要嚴格挑選開發建設主體,不能把小鎮建設搞成純房地產項目,避免“千鎮一面”,注重保持小鎮本來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面貌;要開拓思路、統籌規劃,注重在產業培育上下功夫,以實體經濟支撐特色產業小鎮發展;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發揮基金杠桿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我省建設發展。
固步自封必將錯失良機。對小鎮而言,唯有披荊斬棘、科學論證、穩健推進才能打贏這場“翻身仗”。令人備受鼓舞的是,不久前,《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發布,就深入推進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了很多具體措施。如加強百個特色產業小鎮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其他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如推進城鎮行政體制改革,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如有序推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鼓勵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這些政策的落地將助推資源直接配置到目標平臺,破解發展難題。
今年3月,現任省委書記、時任省長劉賜貴赴瓊海調研“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情況時強調,要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在工作中,指導推動好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他指出,一是要堅持創新發展,鼓勵支持在百鎮千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探索和創造;二是要堅持協調發展,把百鎮千村建設和全域旅游、脫貧攻堅、“五網”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三是要堅持綠色發展,堅守生態底線,使綠水青山變成百姓的金山銀山;四是要堅持開放發展,廣開門路,積極引進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參與;五是要堅持共享發展,通過百鎮千村建設形成更多宜居宜業宜游的“點”,讓百姓充分共享發展成果。
應該看到,幾年的蓄勢已讓越來越多結合自身優勢的特色產業小鎮在海南加速孵化破殼——
在海口石山鎮,由于耕地少、火山巖多,傳統農業發展受到很大限制,石山鎮另辟蹊徑,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深度挖掘火山特色,發展火山石斛、火山風情民宿等一批特色產業,成立石山農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推動農民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達50%以上;
在三亞海棠灣,海南首個金融小鎮三亞·亞太金融小鎮雛形已現——通過基金一條街開展亞太優勢產業投資,通過亞太金融EMBA培養國際金融人才,通過亞太金融研究院開展產業與金融研究,目前已有多家央企、上市公司、私募基金明確入駐意向,未來將吸引亞太地區各國的銀行、基金、投資公司在此設立分支機構;
瓊海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和人文優勢,吸收國際先進的“田園城市”理念,提出把城鎮化與旅游產業有機嫁接、就地城鎮化的“三不一就”理念,從嘉積到博鰲、潭門,一個個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風情小鎮分布在城市周邊,一條條散發著熱帶風情的景觀帶將城市和鄉村連成一體;
儋州依托各鎮主導產業,在人口相對集中、產業特色鮮明、有一定經濟基礎的鎮墟,選擇50畝至100畝建設用地,以主導產業為主打造產業地產,培育鎮域經濟實力,改善鎮墟生產生活環境,引導農民就地城鎮化,為鎮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新政策、新理念的落地開花如春風化雨,拓寬了小鎮的未來發展之路;美好新畫卷的徐徐展開如星火燎原,顯示出海南鎮域經濟所蘊藏的巨大潛力。
今年5月18日,海南省政府在北京舉行2017海南(北京)重點招商項目發布會,其中特色產業小鎮建設招商發布會和美麗鄉村建設重點招商項目發布會尤為吸引眼球,上百家企業表示出投資意向。據悉,今年,我省還將繼續創建20多個特色產業小鎮,為小鎮發展找準定位、注入發展活力。這些特色小鎮的脫穎而出,不僅有力提振區域經濟發展的底氣,也將為海南探索新型城鎮化路徑積累了切實可行的寶貴經驗。正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所指出的,新型城鎮化是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最大潛力。他預測,2020年海南的城鎮化將帶來470億元左右的新增消費規模、3000多億元的投資需求。
克難攻堅,蓄勢而發。在這場聲勢浩蕩的小鎮蛻變中,我們看到了海南特色小鎮“成長的煩惱”,看到了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作戰魄力,看到了其變短板為優勢的智慧與決心,也看到了海南城鎮化發展的新希望、新支點。
本文責編/蔡萌 郵箱/3946664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