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漢濤
中交鐵道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淺埋暗挖隧道大斷面下穿高架橋影響分析
姜漢濤
中交鐵道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烏魯木齊軌道交通1號線大地窩堡站~國際機場站區間暗挖大斷面近距離下穿機場高架橋,施工風險大,橋梁保護難度高。針對風險源進行了有限元分析,并通過合理的加固方案,為順利完成橋下隧道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為類似工程提供了指導經驗。
地鐵工程;暗挖隧道;高架橋
隨著地鐵工程的發展,多樣的區間工法在地鐵中廣泛的使用。受周邊場地條件限制、區間配線方案的影響,淺埋暗挖工法越來越多的在地鐵工程中應用。大量的地鐵線路沿城市主干道下方建設,區間隧道不可避免會出現下穿高架橋等情況。本文依托實際工程項目,通過對暗挖隧道下穿高架橋的影響分析,為類似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導經驗。
烏魯木齊軌道交通1號線大地窩堡站~國際機場站區間采用盾構法及淺埋暗挖法施工。區間臨近國際機場站站端受配線影響,結構形式采用單洞雙線暗挖大斷面,下穿機場高架橋。詳見圖1。
隧道開挖寬度為12.3m,開挖高度為9.6m,埋深約14.5m,采用雙側壁法開挖施工。區間隧道與高架橋斜交角度約73°,隧道距離高架橋基礎約11.9m。
機場高架橋為10跨連續梁結構,跨度12m/18m,橋面板厚0.2m,縱梁截面為0.45mX1.2m、0.55mX1.2m,橫梁截面為0.75mX1.3m,橋下為獨立基礎,基礎截面為3.6mX4.6m,埋深為2.1、2.5m。
筆者對區間下穿高架橋工程進行數值模擬研究,分析施工過程中隧道開挖對橋梁結構的影響。

圖1 區間下穿高架橋關系圖
地質從上到下依次為,雜填土、圓礫、卵石。
(1)1-1雜填土(Q4mll/),分布于地表,分布不均勻,層厚0.5~3.5m,灰黃-灰色,稍密-密實,稍濕-潮濕,以圓礫、卵石為主組成。
(2)4-9圓礫,分布均勻,土黃色,層厚1.5~19m。成份以砂巖、灰巖為主,多呈渾圓狀,粒徑組成:2~20mm占40%~55%,20~60mm占20%~35%,大于60mm約10%,余以雜砂礫充填為主。
(3)4-10卵石(Q3al+pl/),分布均勻,灰黃色、灰色、深灰色,厚度14~35m,成份以砂巖、灰巖為主,渾圓狀,磨圓度較好,粒徑組成:2~20mm占10%~30%,20~60mm占40%~55%,大于60mm占10%~30%。
勘察期間勘探深度內未見地下水,不考慮地下水位抗浮設計及抗承壓水設計,不考慮地下水對工程的影響。
區間位于卵石地層(V級圍巖),拱部采用超前小導管+長管棚注漿加固。初期支護350mm厚C25噴射混凝土,二襯600mm厚C45模筑鋼筋混凝土。超前小導管采用直徑25鋼管,L=2.5m,間距0.3mX1.0m(環X縱)拱部150°范圍設置。長管棚采用直徑?159鋼管,拱部120°范圍設置。詳見右側斷面圖。

(1)卵石層內小導管成孔難度大,小導管注漿效果難控制。
(2)區間位于卵石層內,卵石層(V級圍巖)拱頂及掌子面穩定性差,地面沉降控制難度較高。
(3)T3航站樓高架橋為連續梁結構,對橋梁基礎差異沉降要求較高。
(4)區間大斷面正穿高架橋獨立基礎,隧道頂部距離基礎底部約12m,小于一倍開挖寬度,上部橋梁荷載擴散能力弱,難形成空間效應的承載拱。
根據橋梁剩余變形評估報告,變形控制指標如下:
(1)單墩最大累計沉降15mm;
(2)相鄰橋墩最大差異沉降5mm;
(3)墩柱傾斜1/1000。
為了嚴格控制結構沉降,考慮卵石地層成孔難度大,穩定性差的特性,超前支護采用小導管注漿加固,控制每榀超前小導管設計長度,并設置長管棚。
為控制沉降,采用雙側壁法施工,減少分部開挖體量,有效控制隧道自身開挖變形。
第一步:拱部施作超前管棚、超前小導管,注漿加固地層。開挖洞室1、2,洞室2距離洞室1不小于6m。
第二步:拱部施作超前管棚、超前小導管,注漿加固地層。開挖洞室3、4,洞室4距離洞室3不小于6m,洞室3距離洞室2不小于6m。

第三步:拱部施作超前管棚、超前小導管,注漿加固地層。開挖洞室5、6,洞室6距離洞室5不小于6m,洞室5距離洞室4不小于6m。
第四步:洞室封閉成環后,分段拆除臨時中隔壁,澆筑仰拱,每段拆除長度不大于6m。
第五步:依次分段拆除臨時中隔壁、中隔板,至二襯結構封閉。
本次平面有限元數值計算運用有限元計算軟件Plaxis 8.5進行分析,采用土體彈塑性結構模型,對土體進行激活和鈍化來模擬土體的開挖和填筑。有限元模型采用的物理力學參數如下表1所示:

表1 巖土力學參數表

圖2 下穿機場高架橋計算模型

圖3 機場高架橋豎向變形計算結果云圖
通過計算得出,機場高架橋基礎最大豎向位移5.9mm,縱向相鄰基礎沉降1.3mm,橫向相鄰基礎沉降1.1mm,均滿足沉降變形控制標準要求。雖然理論計算可以滿足橋梁變形控制要求,但考慮實際施工過程中不可預見的因素,仍需采取加固措施,確保施工安全。
(1)加強超前支護措施,隧道穿過高架橋基礎段采用長管棚+超前小導管進行超前加固。
(2)隧道采用雙側壁法施工、并加強豎向支撐體系。
(3)穿越前地面設置臨時支架進行滿堂支撐,防止突然坍塌
(4)施工前預先對隧道下穿范圍高架橋基礎底部注漿加固(注漿范圍:水平向基礎兩側1m寬度,豎向基礎底板3m范圍),要求28天無側限抗壓強度qu≥0.8MPa。
(5)加強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對基礎采取跟蹤注漿措施。若變形達到報警值(即容許變形量70%),應立即停止施工,對橋梁進行支頂措施。
目前,該段區間隧道已完成施工,監測結果為地面累計沉降5.6mm,基礎累計沉降4.9mm,基礎差異沉降1.1mm,變形結果均滿足設計要求。
通過計算分析及工后沉降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1)大~國區間下穿機場高架橋時會造成隧道周邊土體的松動,導致基沉降和變形,且連續梁結構高架橋保護難度大,需要采取必要的加固保護措施。
(2)通過綜合采取加強隧道自身剛度,地面注漿加固等措施,對隧道開挖變形控制效果較好,加固方案合理,為順利完成橋下區間隧道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為類似工程提供了指導經驗。
[1] GB—50157 2013,地鐵設計規范[S].
[2] TB/10003-2005鐵路隧道設計規范[S].
[3] 王夢恕.地下工程淺埋暗挖技術通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