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南華早報》11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的一臺機器人如何通過醫師資格考試在首次參加總分為600分的中國醫師資格考試的模擬測試時,機器人“曉醫”(如圖)得分只有100多分。這是令人失望的成績——及格線是360分。但“曉醫”從那以后開始認真學習,吸收了近百萬張醫學影像資料、幾十本專業醫學教材、200萬去標識化真實電子病歷、40萬醫療文獻及病歷報告的內容,以發展作為一名醫生應該具有的自主推理能力。
今年8月“曉醫”參加了中國真正的全國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測試,而本月早些時候公布的成績顯示,“曉醫”以456的高分輕松通過該考試,從而成為中國首臺通過此類考試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據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該機器人的科大訊飛聯合實驗室主任吳及表示,在醫學考試中單純依靠記憶能力和快速檢索能力答題是行不通的。“2013年以來,新的考試大綱要求加強對臨床思辨能力的考核,‘病例型試題比例在不斷提升,目前已經達到50%以上”,吳說。“曉醫”想要“出師”必須具備詞匯、句子、段落間的多層次推理能力。為此,研究人員利用醫學專業人員的臨床診斷知識,不斷改進該機器人的算法。
在今年8月的全國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測試中,在全國其他考生答題的同時,“曉醫”也在國家醫學考試中心等部門監管下參與該考試的數字版測試。吳表示,該考分顯示這種機器人已經具備自主學習、自主推理和自主判斷能力。但他表示,在“曉醫”能夠獨立行醫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曉醫”目前能做的大部分工作是為醫生提供建議,幫助他們更快識別問題并避免某些風險。▲
(作者嚴婷,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