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榮
韓國外長康京和今日訪華,讓我們關注中韓關系今后的發展。
冷戰后東北亞國際體系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中國和韓國的國際地位持續上升,在國際舞臺上表現日益活躍。
中國崛起為世界性的大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冷戰格局出現變局之際,韓國通過北方政策,與蘇聯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打破了傳統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分野。在經濟上,依托中國等新興市場,韓國經濟仍然保持著向好的發展勢頭,向著人均GDP3萬美元的門檻邁進。韓國已發展成為中等強國的佼佼者。
重民生、謀發展、維和平,這是中韓兩國政府的共同夙愿,是兩國結成戰略合作伙伴的基礎。自1992年建交以來,中韓兩國在互利合作的旗幟下開展交流。在過去25年里,中韓兩國已經建立起密切的雙邊關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我們還很難找到另一個雙邊關系,像中韓關系這樣,雙邊貿易超過2000億美元,雙方首腦頻繁會晤,但雙邊關系卻仍然嚴重受制于外部因素的影響。
美韓決定在半島部署“薩德”,嚴重影響了中韓關系發展的大局,導致曾經順暢的中韓關系“如芒在背”。今年10月底,中韓兩國政府就“薩德”問題同時做出表態。韓國方面表示,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將韓美日安全合作發展成三方軍事同盟,不追加部署“薩德”系統。
與此同時,中韓雙方商定通過兩軍渠道就“薩德”有關問題進行溝通,確保目前在韓部署的“薩德”系統不損害中方戰略安全利益。在此共識的基礎上,雙方共同努力,推動雙邊關系早日回到正常發展軌道。
可以說,在韓中、韓俄“防御性現實主義國家”之間,韓國在“薩德”問題上主要考慮自身的防御問題,主觀上不想損害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安全利益,但客觀上對地區戰略平衡造成威脅。要解決地區的安全困境問題,需要美韓確保“薩德”僅用于應對朝鮮核導問題,從技術上予以嚴格限制其雷達的檢測范圍,確保其不編入全球導彈防御系統。這需要中韓兩國軍方通過技術手段確保實現雙方的共識,妥善處理技術問題,防止“薩德”給中韓關系發展留下后患。
有人說,中國在拉攏韓國擺脫美國主導的同盟體系。其實,并非如此。中國尊重韓美同盟存在的客觀現實,積極評價韓美同盟曾經在牽制韓國不發動武力“北進統一”的歷史作用。但是,中國把同盟關系看做一種冷戰時期的、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思維方式。
中國雖不介意韓美同盟的存在,但是堅決反對美國借助核問題加劇地區局勢的緊張,堅決反對韓國加強美韓同盟的同時侵害中國的安全利益。我認為,中韓關系與美韓關系之間的關系是動態的,存在多種可能。往壞了去,有可能倒向相克關系;往好了走,可以發展為一種相生的關系。
歸根結底,能夠維持相生關系的一個前提是,任何一個雙邊的舉動不傷害第三方的利益,不被第三方解讀為針對第三方。韓國曾經相對均衡地處理了韓美關系和韓中關系。在韓中關系發展上獲得重大進展的同時,韓國穩定并發展了韓美關系,實現了經濟學上講的“帕累托改進”,即在不損害任何一方的情況下增進一方的福利。
下一個25年的中韓關系,需要努力發展成為一種相對自主的雙邊關系,是由中韓兩國國民和領導人共同引導和發展的自變量,而不是韓美關系、朝核問題的因變量。中韓應共同構建地區新秩序。▲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環球時報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