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秋
【摘 要】張謇家規家訓根植于中國傳統儒學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倫理道德資源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和深遠影響力。當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正面臨諸多問題,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成為當務之急。張謇家規家訓中強調的愛國敬業、廉潔奉公、仁愛孝悌、誠實守信等中華傳統美德以及張謇的家庭教育理論實踐對我國當代公民道德建設仍有著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張謇;家規家訓;公民道德建設
家規與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表達了一個家庭的基本價值觀,家規則是關于家庭關系與社會活動的具體規范,二者都是家教的具體方式。運用家規家訓教誡子孫后代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由于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強調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之密切聯系,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為目的的家規家訓歷來受到重視。經過幾千年沉積,我國傳統家規家訓資源豐富,主要體現中國傳統道德規范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從價值取向上來看,主要體現在仁愛、義利、禮信和智慧四個方面。盡管時代變遷,中國優秀的傳統家規家訓,仍然是中國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寶貴財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啟示作用。
1 張謇家規家訓的內涵
近代教育家、實業家張謇的家規家訓不僅是江海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家訓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優秀的德育思想滋養了張謇家族的后代,對南通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有著深遠的影響,雖歷經百年依然熠熠生輝。張謇盡管老來得子,但他從不寵溺,而是嚴加管教。在其子張孝若求學離開家后,張謇一直與其保持頻繁通信聯系,督促學業,教育品行。1921年,時年69歲的張謇親自題寫并請人鐫刻《家誡碑》,精選劉向、諸葛亮、顏之推等7位名人的誡子語錄,從修身、立志、治學、為人、處世等方面告誡子孫做人須有善心、虛心、恒心和忠心,其家訓中所包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好契合當今社會所提倡的“四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及個人品德)的內涵。簡單來說,張謇家規家訓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
(1)發揚仁愛孝悌、博愛大眾的善心
張謇對兒子日常行為的規范中始終貫穿儒家文化提倡的孝悌之美德。“兒今午不告父即去校,父大不放心,令人各處尋視,此可知《禮記》:‘出必告,返必面之為孝。”“兒亦可知自重以盡孝矣。”在《兒子怡祖字說》中張謇從起名“孝若”的深刻含義說起,希望兒子孝敬長輩,不辜負祖父輩的深切期望。張謇規定兒子經常給父親寫信、寄詩,及時溝通匯報在外求學工作情況,其實這也是晚輩向長輩盡孝的有效方式。
張謇將慈善公益活動當做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他的“仁愛”精神。他教育張孝若“慈善雖與實業、教育有別,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兒需記之。”“一切政治及學問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數的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線上的生活,沒有飯吃的人,要他有飯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夠逐漸提高”。張謇將自己的紗廠取名為大生紗廠即包含“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涵義。張謇在南通先后建立了養老院、育嬰堂、盲啞學校、醫院等福利保障設施,為南通慈善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
(2)保持戒驕戒躁、謙遜謹慎的虛心
張謇一生創辦諸多實體,手筆之大、影響之遠,世所罕有,究其初源,于每一件人生大計,他無不謹思慎行。張謇十分贊賞董仲舒與劉向關于禍福相互轉化的觀念,希望后人牢記古訓,謹慎行事。“兒須是平心慎語,愛身重名。”“外間謠言日多,壞人日眾,兒慎言慎行。”“世變紛紛不定,居家做人總宜和厚儉慎。”“世道人心實不堪問,兒在外務須擇交。設有所聞,少發議論,議論高,招人忌;議論鄙陋,惹人訾。”1922年北京政府任命張孝若為考察歐美日九國實業專使。此行目的主要是學習、觀摩西方經濟制度, 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行程之中, 張容常常寫信教導他如何待人接物。在拜見各國元首要人時“務須誠篤謙謹”,以禮相待, 不卑不亢。與人談話“不可有盈滿之色,高興之態,夸大之語。”不是確信的事,不要立即發表議論看法。“到處應酬勿雜,廣眾說話勿多。”“勿輕聽人上條陳,出主意,說政治。穩靜第一。”在張謇諄諄教導下,張孝若繼承了父親穩健低調的工作作風,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日后擔任重要職務時盡顯謙謙君子的儒雅風范。
(3)堅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恒心
張謇在《家誡碑》中引用名人名錄,要求子孫后代修煉身心,“養成一種高尚靜遠沉毅之風,不至墮人浮囂淺薄誕妄之路”。他強調“凡學之道,以靜為軌。”“勤學須有恒,不可或作或輟。”有一次,張謇收到兒子的信,發現筆跡不對十分氣憤,當即回信,“兒所不會做者,交德潤做。兒能做者,須自己做,切勿習懶。……現在寄父之訊,尚托人寫,是漸漸向懶,此大病也。兒須痛改!”足見張謇對兒子治學態度的重視。張謇出生小農人家,從小就受到淳樸家風的影響,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到南通趕考時為節省住宿費睡在鼓樓里稻草上。中狀元后生活依然節儉,吃飯時發現稻殼、稗子從不吐掉,將殼剝去送進嘴里吃下。衣服穿壞了才換新的,每頓飯一葷一素一湯,沒有特殊的客人不加菜。張謇創辦實業所得不為私利,而盡數用于有益于社會和民眾之事。他常說:“該用者,為大眾用者,雖千萬,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錢也須考慮,也須節省。”張謇兒媳陳石云曾說:“翁起居不求適意,飲食不求豐美。……用錢于公益教育,雖千萬不介意;不當用,雖寸釘斷鐵亦所愛惜。平時教人必勤儉刻苦。”
(4)崇尚誠實守信、廉潔奉公的忠心
誠實守信是張謇創辦實業,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他創辦大生紗廠時,資金周轉十分困難,但給股東的官利卻分文不少,也不拖欠。張謇規定必須用最優質的棉花紡出最優質的紗,如果有人馬虎或者摻假,他一定重罰不饒,決不準以次充好。大生紗廠出品的“魁星牌”棉紗品質好,牌子響,信譽高,銷量好。他曾經教育兒子:“兒經今年之閱歷,當悟人生信用,做事作人一而二二而一,若人格無虧,則事即艱厄,不至失敗,即失敗而非墮落。反是則事敗而人隨之矣。”張謇認為不追求奢侈腐化的生活,才不至于貪污受賄,才能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受他人牽制。在張謇的悉心培養下, 步人政界的張孝若真正做到了廉潔奉公,潔身自好。張孝若曾經說過:“我雖接近政權幾年,但從無不正當的結合,或不可告人的隱事,金錢界限,毫不含混,清白自持,力保人格。” 張謇也說過,“我難得有一個和我一樣不愛財的兒子”。endprint
由于張謇教子有方,張孝若成了張謇的的得力助手、國家的棟梁之才。張謇去世后他繼承父志,承擔起經營建設南通大業,一心為救國救民辦實事,不惜以當時自家應得的紅利和私蓄補平父親張謇為地方所建企事業的經濟積欠,從而為南通諸多企事業的發展掃清障礙。他先后被選為南通大學校長、南通醫科大學校長、大生紗廠董事長、大達輪船公司總經理、淮南各鹽墾公司常務董事長、通崇海泰總商會主席、大陸報館董事等職,發揮才能延續張謇偉業。
2 當代公民道德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經濟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公民道德建設也取得可喜成績。2001年黨中央頒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具體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又增加個人品德的要求。可以說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日益走向規范化,中國公民的素質也在全面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然而,經濟優先增長,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公民思想道德領域也出現了不和諧現象。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動搖,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沉渣泛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突破道德底線的事件時有發生。
(1)違背社會公德、踐踏公共秩序的現象層見疊出
社會公德是公民在社會交往和社會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它是人類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是社會交往、社會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公民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社會秩序、社會風氣、社會凝聚力,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比如,公共場所不講秩序、大聲喧嘩、高聲謾罵、隨地吐痰、亂闖紅燈等都是違背社會公德的行為。近年來媒體報道的有違社會公德的新聞事件一次次挑戰著大眾的道德底線:為出行帶來便捷的共享單車遭遇野蠻使用和人為破壞的現象讓人憤慨;女博士無視機場登機規定掌摑機場工作人員的蠻橫令人咋舌;小悅悅遭遇汽車碾壓,18位路人視而不見的冷漠讓人痛心;無視公園管理規定遭遇老虎襲擊的慘劇令人惋惜。這些事件嚴重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形象,惡化了社會風氣。社會公德是為了讓所有人公平享受某種資源或待遇而設置的規則。社會公德意識淡薄歸的根本原因是很多人缺乏規則意識,凡事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而不是規則去執行。當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選擇繞過社會規則,優先滿足自我需求。在中國,違反社會公德付出的代價很小甚至沒有,這就更助長了一部分人不顧他人感受逾越道德界限的行為。
(2)職業操守失范,責任擔當缺失的問題司空見慣
當今社會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思想影響著部分人的職業觀,在利益的驅使下利用手中職權作出違背道義的事情。如少數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便利謀取私利、行賄受賄、權錢交易;部分新聞工作者見利忘義,搞有償新聞、虛假新聞,誤導視聽;某幼兒教師缺乏愛心耐心責任心,體罰甚至虐待兒童;黑導游強迫游客繳納費用甚至對游客大打出手。黑心作坊為追逐利潤制假販假,甚至不惜犧牲他人健康和生命。從假煙假酒到毒大米地溝油,從蘇丹紅到瘦肉精毒膠囊,從人們的食品到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充斥著假冒偽劣產品;所有這些缺乏職業操守的根本原因是道德和信仰的缺失。在經濟高速發展、風尚變換的時代,人們開始無所適從,明亮的眼睛逐漸迷茫。當巨大的利益放在面前垂手可得,信仰變得岌岌可危,搖搖欲墜。
(3)家規教育失職,言傳身教缺位的情況屢見不鮮
在轉型時期,我國傳統的家庭觀念也在經歷著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自由、民主、平等的家庭意識逐步增強,絕大多數家長的綜合素質在不斷提高,他們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越來越重視。不過,我們還要看到有些父母不僅沒有起到正面教化作用,甚至還成為孩子的反面教材,對自己和孩子實行雙重的標準:要求孩子刻苦學習,家長卻沉迷于手機;要求孩子遵守公共道德,大人卻帶頭亂闖紅燈;一邊教育孩子要勤勞,一邊卻將所有家務交給老人包辦;還有些父母只重視孩子成績,忽略對其德育的培養,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購買名牌衣服玩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為培養優秀的下一代,我們必須首先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積極為孩子做好榜樣,不讓孩子輸在道德的起跑線上;作為家庭成員,我們要扮演好每一個家庭角色,與其他家庭成員建立和諧的親情關系,營造健康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
3 張謇家規家訓對當代公民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
(1)張謇家訓家規仍然是提升當代公民道德素質的肥沃土壤
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是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科學運用到公民道德建設當中,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道德建設水平。習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張謇家規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今天依舊迸發出強勁生命力,其時代價值不容忽視。張謇認為《論語》、《孟子》“信得一二語,便終身受用不盡”。在他給張孝若的家書中,時時可見代表儒家道統的經典名言,期望兒子能夠成為符合儒家道德規范的人。當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偉大事業正在加緊推行中,汲取張謇家規家訓以及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教化的營養,挖掘其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美德,是提升中國公民道德素質、加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有效手段。一棵樹苗的成長需要肥沃的土壤加以滋養,同樣,當代公民道德建設也必須依靠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強大而深厚的根基,才能生根、發芽,最終結出累累果實。
(2)張謇家規家訓所提倡的道德觀正是當代社會公民道德素質所缺失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誠信缺失現象突出,制假售假現象蔓延,造成嚴重社會危害。一些人缺乏必要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對職責內工作馬馬虎虎能推則推。少數領導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甚至以權謀利,中飽私囊,將個人利益凌駕于人民利益之上。扭轉社會風氣、提高國民道德素養、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振奮人們的民族精神、提升中國公民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是當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目標。張謇家規家訓蘊含的道德觀具有很強的時代精神和重要的現實意義。他所提倡的誠實守信、敬業愛崗、忠于國家、廉潔奉公等道德規范正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中之重,也是當今社會我國公民道德素質所缺失的部分。無論是張謇精神還是張謇用于教誡子孫的家規家訓所蘊含的道德理念無不閃爍人性的光輝,彰顯高尚的情懷。張謇的誠信精神是其創辦實業獲得成功的主要秘訣,他的仁愛精神是其開辦慈善機構的內在要因,他的愛國情懷是其將實業所得悉數用于建設南通教育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從張謇身上深切感受到家國天下的高尚情懷,以及“忠信篤敬、誠信廉公”的高尚情操。endprint
(3)張謇家規家訓中所蘊含的家教理念與構建公民道德建設第一陣地的目標是相吻合的
公民道德建設要從兒童教育抓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因此家庭教育仍是公民素質教育的第一陣地。家庭教育搞好了,公民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自然有了堅實基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道德品質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見影,是循序漸進動態發展的過程。同樣,一個國家的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也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每個家庭每個父母飽滿的激情和持之以恒的決心,才能實現人才培養偉大目標。在家庭教育方面,張謇的做法非常值得現在的父母們學習。張謇非常重視早期教育,他開辦家塾,聘請教師為兒子實施幼教,講授國文、英文、數學,并親自教兒子傳統國學。張孝若出去游學,張謇便以書信為載體督促其學業,教育其品行。晚年的張謇設立家誡碑,教育子孫后代如何恐懼敬事、修身立德、忠信勤儉乃至讀書處世,每一條誡子名言都飽含深刻道理,以期子孫進出之間耳濡目染,反復自省加以內化,從而達到促進道德提升的目的。張謇將道德規范以書信和家訓的形式呈現,將道德規范外化于形內化于心的做法值得借鑒。張孝若說過:“我家有一種安貧樂道、獨立自重的家風,我曾祖傳之祖父,祖父再傳予我父,真所謂水有源,木有根。”
中國優秀的家規家訓折射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光輝,是中華倫理道德文化的精髓,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有其重要的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深刻認識和努力傳承以張謇家規家訓為代表的中華家規家訓文化是當今社會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是每個家庭教育下一代的重要范本。我們應該學習家規家訓,繼承傳統文化,樹立良好家風,提高道德素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麗夢想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絡中心.中國家規[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7:337.
[2]張靜莉,錢海婷.中國傳統家訓的當代論域及其啟示[J].求索,2013(3):243-245.
[3]沙銀芬,張廷棲.張謄的家庭教育思想與實踐[J].南通大學學報,2006(4):45-48.
[4]石靜.張謇和張孝若的父子情[J].民國春秋,2000(4):41-43.
[5]黃明理,姜迎春,郭榛樹.論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經驗、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2):3-12.
[6]孫蘭英,盧婉婷. 家風家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J]. 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0-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