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金霞
摘 要:協同作用的產生需要系統具備開放性、非平衡、漲落及自組織等前提條件,糧食供應鏈系統開放、動態及自組織的特征符合協同理論中協同作用產生的條件,具備供應鏈協同的動機和前提。通過文獻研究發現影響糧食供應鏈協同的因素有組織內、組織間及外部環境三類。糧食供應鏈系統演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系統與外部環境的協同進化,而系統演化的直接動力來源于內部,且各子系統間的協同和合作是促進系統演化并最終與外部環境相匹配的根本因素,因此,組織間的因素是影響糧食供應鏈協同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協同理論;糧食供應鏈;協同動因;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prerequisites of collaboration are openness, non-equilibrium, fluctu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in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supply chain are openness, dynamics and self-organization, so grain supply chain has the motivations and prerequisites to collaborate.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ree types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grain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re summarized; they are inner-organization, inter-organization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ultimate goal of evolution of grain supply chain system is the co-evolution between system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Since the direct power of systematic evolution comes from the inside of the system, and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each subsystems are fundamental factors to promote system evolution to the final match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ter-organizational factors ar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ain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Key words: synergetics; grain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ve motiv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糧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關系到國計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整個糧食產業且內涵豐富、全面系統。隨著我國糧食產業市場化的深入推進,糧食兼具商品屬性、金融屬性和能源屬性,解決糧食問題必須拓寬視野,順應全球糧食產業發展的產業化、鏈條化、集聚化等趨勢,綜合統籌糧食產業的生產、儲存、運輸、流通、加工和消費等諸環節,通過構建糧食供應鏈協同機制打造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尋求一種更為綜合、更為系統、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全方位糧食安全!
1 糧食供應鏈協同動因
1.1 協同作用的產生
德國物理學家哈肯通過研究發現,在特定的約束條件下,諸多相互獨立發光的原子及其所產生的光電場能產生出相位和方向都協調一致的單色光——激光。哈肯將在對激光理論的研究中得到的一般原理應用于解釋其他自組織現象。他發現無論自然系統或社會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演化都是大量子系統之間協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前提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系統內部的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協同作用的形成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1.1 開放的系統
孤立系統的熵隨著系統的演化不斷遞增,其最終的結果必然是熵最大的平衡態(熱力學第二定律)。當系統開放時,外界會向系統輸入物質和能量,這些物質和能量能夠形成負熵流來抵消系統自身的熵增長,逐步降低系統總熵,使系統由無序變為有序。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系統的熵改變可以分成兩部分dS=diS+deS。diS表示使系統熵發生改變的內部原因,通常情況下是與外界無關的。在開放系統中,如果不考慮外界因素對系統熵的改變,而只考慮系統內部因素對熵改變產生的影響,那么,無論外界作用是什么,都有diS>0[1],deS表示系統熵發生的改變是由系統與外界發生聯系所形成的。若系統不受外界影響,則deS=0,否則deS≠0。開放系統總熵dS的變化是diS與deS之和,為了使系統趨于有序必須降低系統總熵,即令dS<0。由于diS恒大于零,則deS<0,且|deS|>diS。系統有序度的增長速度是隨著負熵流絕對值改變的,隨著負熵流絕對值的增長系統有序度會隨之加快,系統從無序狀態向有序狀態轉化。
1.1.2 遠離平衡態
最小熵原理是由普利高津提出的,它指出只有在系統遠離平衡態,即處在力和流的非線性區時,才有可能產生足夠大的負熵流,從而使系統演化成為有序結構。也就是說,當開放系統在外界的作用下逐漸遠離平衡態時,隨著外界對系統作用的加強,系統的開放程度也不斷加大,促使系統從近平衡態區域推向遠離平衡態的區域,從而產生強大的負熵流,使系統逐漸形成有序結構。endprint
1.1.3 漲落
復雜系統由大量子系統構成,可用子系統的統計平均值表示復雜系統的宏觀量。當系統瞬時值偏離系統宏觀量的時候即形成了偏差,這些偏差被稱為漲落。漲落的幅度可大可小,通常會被立即耗散掉,即多數漲落都會自生自滅,不會對系統宏觀量產生影響。但在臨界點(即所謂閾值)附近,漲落被不穩定的系統放大,得到多數子系統的響應,使系統的無序和混亂逐漸加劇。這些得到大多數子系統響應的漲落由局部波及整個系統,最后促使系統達到新的宏觀態。
1.1.4 自組織
赫爾曼·哈肯認為,如果一個由大量子系統構成的復雜系統,在沒有外部指令的情況下,各子系統之間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種規則,各盡其責而又協調地自動地形成有序結構,這就是系統的自組織現象。
自組織原理是協同論的核心。這一理論指出,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或物質流輸入的條件下,系統會通過大量子系統之間的自主協同作用進行自創生、自生長、自適應、自學習、自復制,最終達到新的穩定態,形成新的時間、空間或功能的有序結構。協同學認為,自組織演化的動力來自于在外界環境制約影響下,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互動互應的協同作用。
1.2 糧食供應鏈系統的特征
糧食供應鏈是一個由糧食相關產業組成的完整的體系,它是一種網鏈結構,連接糧食的生產、儲存、運輸、流通、加工和消費等產業,集成糧食產業的各環節、主體和區域,以共生、協同、增值、共贏為核心[2]。隨著競爭環境的變化,企業之間競爭與合作的程度將會從零和競爭逐步演化為合作(Co-operation)、協調(Co-ordination)與協同(Collaboration)[3],因此,糧食供應鏈的協同是糧食供應鏈發展的必然結果。糧食供應鏈系統具有以下特征:
1.2.1 糧食供應鏈系統的開放性
首先,企業是一個由多種要素在一定目標下組成的體系,它通過輸入原料輸出產品或服務來滿足用戶和社會的需要,從而獲取利潤。企業自身是一個系統,又是社會經濟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企業系統的生存和發展實質上是一個不斷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和能量,從而保持系統有序,并由低級有序形態向高級有序形態演變的過程[4]。
其次,由若干企業構成的供應鏈網絡,由于必須與其存在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之間產生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因此屬于典型的開放性系統。糧食供應鏈上的成員通過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將各節點企業連接起來,并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同時,供應鏈網絡各成員還要受到相關經濟制度、政治環境、社會需求等因素的影響,產生相關信息和資源的流動。因此糧食供應鏈系統具有典型的開放性。
1.2.2 糧食供應鏈系統的動態性
首先,供應鏈節點企業的業務存在動態性,且任一節點企業業務的變化都有可能引起整個供應鏈網絡結構的變化。由于各節點企業都處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中,不可避免的要隨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發展戰略。在這一變化過程中,雖然該節點企業與其他節點企業的業務關系沒有發生變化,即供應鏈網絡沒有發生節點變化,但該節點企業在企業競爭力、發展策略等方面發生了改變,與該節點合作的上下游節點企業也可能因此而發生變化,這就導致供應鏈系統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系統逐漸遠離平衡態而由有序變為無序。
同時,供應鏈節點企業間的業務也存在動態性。伴隨顧客需求多樣化的發展,企業間的業務關系不斷發生動態調整。而供應鏈網絡中任何一個薄弱節點的出現,都極易導致供應鏈網絡中某個鏈接的斷裂。斷裂后的節點企業會根據自身需求重新尋找合作伙伴,從而形成新的鏈接關系。在此過程中,整個供應鏈網絡的節點構成會發生變化,形成新的供應鏈網絡。也就是說,供應鏈網絡系統由初始的遠離平衡態的無序狀態逐漸演變成新的有序狀態[5]。
無論糧食供應鏈網絡由有序變為無序,還是由無序變為有序,整個系統的宏觀量是在動態變化的,換言之,系統的瞬間值相對于平均值存在偏差,即糧食供應鏈系統存在動態的漲落,并可能由某個漲落引起相變形成新的有序狀態。
1.2.3 糧食供應鏈系統的自組織
糧食供應鏈系統具有復雜網絡組織的結構特征,即各企業間既合作也競爭,且各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具有自組織性。首先,處于供應鏈復雜網絡組織結構中的企業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或利益必將形成某種合作關系,而資源的異質性則決定了供應鏈網絡中各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既是合作的又是競爭的。這種合作競爭關系由于各企業在供應鏈網絡中的地位不同、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及合作收益的大小不同而有不同表現。其次,供應鏈網絡的形成是通過若干獨立企業經過長期反復博弈,不斷改善企業間的合作競爭策略,而自發形成的。 因此供應鏈網絡上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具有自組織性。每個企業都會根據環境變化和自身需求而不斷調整與合作企業的合作競爭策略,而個體策略的變化可能帶來節點企業之間合作關系的突變,甚至導致供應鏈網絡結構總體特征的變化,因此復雜網絡結構下的供應鏈系統呈現自組織的特點。
1.3 糧食供應鏈系統需要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因此屬于典型的開放性系統
糧食供應鏈系統的動態變化說明系統存在漲落,經常處于非平衡態,具有產生相變的可能。而糧食供應鏈系統的實踐證明穩定系統的形成是各成員長期反復博弈自發形成的,呈現系統的自組織性。由此可知,糧食供應鏈系統的特征符合協同理論中協同作用產生的條件,適應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普遍規律,具備供應鏈協同的前提和動機。
2 糧食供應鏈協同影響因素分析
2.1 供應鏈協同影響因素綜述
界定影響供應鏈協同的因素對于有針對性地制定供應鏈協同建設策略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許多學者對此展開了研究,得出了許多研究成果(見表1)。
2.2 糧食供應鏈協同影響因素分析
在協同理論中,對系統產生影響的因素被稱為“控制參量”,通常一種“負熵”流。當這些控制參量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時是不會對系統產生本質影響的,可一旦這些控制參量達到一定閾值時則可能改變系統的性質。在系統演化過程中,某個或某幾個控制參量從無到有,在其作用下系統逐漸形成新的結構,并不斷向有序發展,該控制參量就是序參量。序參量是表征和形成系統協同作用關系的參量。系統演化受序參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終結構和有序程度取決于序參量。系統中為數不多的慢變化參量(即序參量)完全確定了系統的宏觀行為并表征系統的有序程度,為數眾多的快變化參量由序參量支配,并可絕熱地將其消去,這就是協同學的支配原理(也叫伺服原理)。影響糧食供應鏈協同的因素眾多,這些影響因素就是糧食供應鏈系統的控制參量,可分為外生變量和內生變量兩種。endprint
協同學中的外生變量是系統外部向系統內部輸入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影響糧食供應鏈系統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三類。第一種是經濟因素,包括產業結構變化、國民經濟發展等;第二種是制度因素,主要包括經濟體制變化、供應鏈服務理念等影響因素;第三種是技術因素,主要包括使用電子商務能力、軟件系統、信息傳輸能力、數據轉換能力及智能方法等。內生變量是指由系統內部(包括系統中各子系統內及子系統間)的協同作用產生的、表征系統特征和狀態的變量。由于糧食供應鏈系統是一個由大量企業與組織組成的復雜網絡系統,因此,糧食供應鏈系統的內生變量也可分為組織內變量和組織間變量,包括組織內的企業文化、企業戰略、組織結構等變量,組織間的合作關系和約束機制等變量(見圖1)。在實際應用中,各影響因素往往是相互作用和聯系的,不同的影響因素其作用大小也不盡相同。通常情況下,外生變量對系統的影響是間接的,對系統產生直接影響的因素往往是內生變量。
2.3 糧食供應鏈系統各影響因素的協同演化
復雜系統的演化實質上是系統內部的資源和能力與系統外部環境中的機會相契合的過程,是系統內部的各構成因素與系統的外部環境因素相互動態作用的過程。該演化最終趨向某個由系統自身與環境共同決定的終極狀態。理論上,這種終極狀態具有多種可能且每個終極狀態發生的機會均等,而只有與環境要求最適配的終極狀態才能顯示出發展的優勢,即環境選擇的是與其條件相容的最適的穩定態。
糧食供應鏈系統是開放的系統,當外部環境向供應鏈系統輸入物質、能量和信息時,系統會對內部的資源和行為進行優化以逐步適應外部環境的要求。隨著外部對供應鏈系統能量的不斷輸入以及系統自身的優化升級,系統的資源可能產生過剩,這時系統將過剩的資源與系統的潛在發展相協調,促使供應鏈系統更好地適應環境要求,最終與外部環境完全匹配(見圖2)。在此過程中,供應鏈系統向外部環境耗散的物質、能量和信息通過與外部環境的融合再次輸入供應鏈系統,幫助系統不斷改善和優化。也就是說,供應鏈系統與外部環境的協同進化并不意味著系統只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要素的變化,系統的發展也對外部環境造成影響,系統的能力越大對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就越大。從一定意義上講,系統的演化過程是一個不斷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的過程。
雖然供應鏈系統演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與外部環境的協同進化,但系統演化的直接動力來源于內部,即供應鏈系統的內生變量是決定供應鏈系統演化的直接因素。而供應鏈系統中各組織間的協同合作是改善和強化糧食供應鏈系統,并最終促使系統與外部環境相匹配的根本因素。因此,在影響糧食供應鏈的諸多因素中,組織間因素是決定糧食供應鏈協同的關鍵因素,促使糧食供應鏈系統產生相變的序參量也應從組織間的影響因素中產生。
參考文獻:
[1] Ilya Prigogine. Non-linear science and the laws of nature[J].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1997,334(5-6):745-758.
[2] 陳明星. 基于糧食供應鏈的外資進入與中國糧食產業安全研究[J]. 中國流通經濟,2011(8):59-62.
[3] Spekman R E, Kamauff JR J W, MYHR 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Perspective on Partnershi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8,28(8):630-650.
[4] 劉妍. 企業耗散結構模型分析[J].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7(5):28-29.
[5] 丁青艷. 復雜網絡結構下供應鏈企業間合作關系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6] 彭建仿. 協同——供應鏈的生命[J]. 經濟師,2003(9):144-145.
[7] 周健奇,劉偉. 我國政府對糧食市場的管控模式分析[J]. 理論前沿,2009(14):25-26.
[8] 鄒輝霞. 供應鏈協同管理:理論與方法[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9] R. Mclvor, P. Humphreys, L. McCurry. Electronic Commerce: Supporting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3(139):147-152.
[10] Hai wook choi, Hae-yeon Choi. A mode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cooperation between firms in supply chain[C] // Eigh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2002:2330-2334.
[11] 凌鴻,袁偉,青正川,等. 企業供應鏈協同影響因素研究[J]. 物流科技,2006(3):92-96.
[12] 張翠華,周紅,趙淼. 供應鏈協同的因素模型及對我國的啟示[J]. 現代管理科學,2005(6):53-54.
[13] Barrat M, Oliveira A.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s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initiou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1,31(4):266-289.
[14] Quinn FJ. Collaboration: More Than just technology[EB/OL]. (2001-06-03)[2017-08-25]. http//www.aseet.com.
[15] E Sandberg. Logistics collaboration in supply chain: practice vs the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7,18(2):274-293.
[16] 曾文杰. 基于合作伙伴關系的供應鏈協同影響因素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17] 張翠華,任金玉,于海斌. 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研究進展[J]. 系統工程,2005,23(4):1-6.
[18] 龔夢,祁春節. 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制約因素及突破點——基于供應鏈理論的視角[J]. 中國流通經濟,2012(11):43-48.
[19] 莊亞明,李晏墅,等. 供應鏈協同研究綜述[J]. 經濟學動態,2010(4):86-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