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淑珍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讀寫結合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途徑。在當前語文課上,讀寫結合已漸為老師們所重視。但是,經常會看到老師生硬、機械、重復地使用各種讀寫結合的方法,有些老師甚至為了寫而寫,這種缺乏導向性、目的性和規律性的做法,必將導致學生的表達沒有著力點和側重點,邏輯思維凌亂,發散思維受限,個性表達不足,使得課堂高投入低產出。要根本性解決此類問題,教師必須深入解讀文本,尋找對策,做到充分關照文本特點,進行有效的讀寫結合。
一、讀寫結合在言語表達特色處
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駐足于那些語言表達有特色的地方,引導學生深入品析,達到學以致用。如:《飛向藍天的恐龍》第四自然段向讀者介紹了科學家根據化石推斷了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語言表達很有特色,是學生讀寫結合難得的好資源。教學這段話,應先讓學生熟讀后看看作者是怎樣介紹這個形態各異的恐龍家族的;接著讓學生交流作者的表達方法,即按照“總—分”結構來寫,分述部分運用了排比的手法,扣住“形態各異”從三個方面有條理地進行介紹,每一方面又進行對比描寫,通過朗讀、背誦加深對表達方法的理解;最后遷移寫法:觀察課文插圖,學會用文中的句式進行表達——“圖上的恐龍真是各種各樣:有些……有些則……有些……有些則……有些……有些則”說一說插圖中的恐龍,可以從顏色、動作、所處位置等方面來寫。學生作品舉例:“圖上的恐龍真是各種各樣:有些恐龍在空中翱翔,自由自在,有些恐龍則在地上奔跑,悠然自得;有些恐龍體型小巧,有些恐龍則高大威猛;有些恐龍昂首向藍天吼叫,有些恐龍則在河邊俯下身子欣賞自己美麗的影子?!边@樣的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才能得以有效地錘煉,這樣的讀寫結合才是有效的。
二、讀寫結合在結構布局巧妙處
“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確如此!一篇好文,作者謀篇布局匠心獨具,才會吸引讀者、感染讀者。如:微型小說《橋》,寫老漢在指揮村民過橋時,把一個擠在前面的“小伙子”從隊伍里揪出來,讓他排到后面去,結果“小伙子”被洪水吞沒了。對于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前文并沒有交代,直到文末“她來祭奠兩個人,她的丈夫和兒子”時,讀者才發現他倆原來是父子。那么,作者明知老漢與小伙子的關系,為何不在前文交代清楚,而在文章末才點出呢?其實,先設置懸念、后揭開謎底正是作者在謀篇布局上的巧妙之處,它能使文章產生一種更加感人的效果,使讀者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這個效果是那種平鋪直敘的結構方式難以達到的。課后,不妨引導學生閱讀其他微型小說,如《在柏林》《窗》《雪夜》,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編寫一個讓人出乎意料的結尾。通過這樣的讀寫結合,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微型小說這種結構巧妙之處,在遷移中加深認識,提高水平。
再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三個事例是按“發現問題—反復試驗—得出結論”的構段方式寫的;《生命 生命》三個事例是按“用敘述性語言寫事”加“切身感受”的構段方式,敘述了對“生命”這個抽象事物的深刻感受;《白鵝》有條理、有層次地圍繞一個中心進行說明的寫法,每學完課文,都可以讓學生總結寫法,進而遷移寫法,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謀篇布局的認識,也能實現寫作方法的有效遷移,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習作能力。
三、讀寫結合在寫法蘊含曲折處
小學語文課文涉及的寫作方法很多也很廣,尤其是一些篇幅短小的經典課文,寫法更是曲折,往往留有一定的“空白”,即有些內容作者寫得簡略或有意不寫。這種空白點往往蘊藏在詞、句、段、插圖之中,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在教學時,老師應抓住契機,找準切入點,適時引導學生或推測、或構思、或補白、或詳化、或延伸。例如:《臨死前的嚴監生》的寫法蘊含曲折處在嚴監生臨死前的心理描寫,但課文只字未提,然而人物的性格特點正是從這一次次的心理活動中來逐漸揭示的,此處是進行讀寫結合的關鍵處。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嚴監生的動作、表情的句子“搖了兩三搖”“睜得滴溜圓,狠狠搖,越發指得緊”“把眼閉著搖頭,指著不動”這些詞句,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展開想象,補充嚴監生聽了諸親六眷猜測后的內心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嚴監生的內心經歷著從“急切—憤怒—絕望—欣慰”的內心掙扎,進一步感悟到一個典型的吝嗇鬼形象。
四、讀寫結合在情感宣泄濃烈處
針對情感表達比較濃烈的課文,如《青山處處埋忠骨》《地震中的父與子》《圓明園的毀滅》等,這些課文或催人淚下,或感人肺腑,或激人奮進,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文本情感的生發點、碰撞點,調動學生的感官,開展有效的讀寫結合,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思維。如《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此處是個情感的宣泄點,老師可以這樣引導:這個晚上,十多個小時,主席又是經過了怎樣的一番煎熬,最后做出偉大抉擇的呢?請從主席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等方面寫一小段話。此時學生情動而辭發,在完成了一次心里體驗之后,進一步體會到毛主席面對這兩種抉擇的矛盾心理,及最后做出了將愛子葬于朝鮮的痛楚而偉大的決定,從而更深層次地體會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偉人的胸懷。這種讀寫結合不僅有助于深刻領會課文內涵,更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總之,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必須充分關照文本的言語表達、結構布局、寫法蘊涵、情感宣泄等方面的特點,進行有效的讀寫結合。
參考文獻:
[1]施茂枝.“工具”共“人文”一色:審視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賽課對語文特點的把握[J].語文教學通訊,2007(1):30-34.
[2]陸炯炯.積極“語用”“略讀”溢彩: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略讀課文語用點的選擇與教學例談[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4(3):117-119.
[3]江洪春.文本細讀,成就精彩的語文人生[J].小學語文教師,2008(7):2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