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加佳
2013年9月《關于公布江蘇省職業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立項名單的通知》(蘇教職〔2013〕31號)將我校“護理技能”定為立項項目,學校著手規劃建設。為了保證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依據《江蘇省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及相關文件的要求,學校制定了《護理技能省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項目建設方案》(連中醫藥高職校﹝2015﹞96號),加強實訓基地設施設備、師資隊伍、專業文化及信息化資源與管理等建設,強化實訓基地運行管理,開展對內實踐教學及對外社會服務,發揮其在教學、科研、培訓鑒定、技能競賽、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作用,產生了一定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現將具體做法進行簡介:
1 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建設過程
學校成立“江蘇省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創建工作規劃、指導與督查;設立創建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項目申報、立項及建設工作;并按照二級條目的創建內容明確責任部門,設立工作團隊。
以“三三三七”為準則 為建好、管好、用好實訓基地,學校確立了“三三三七”建設準則,即堅持“三個原則”:一是校內與校外共同發展原則;二是硬件與軟件并重原則;三是通用與專科相結合原則。開展“三個對接”:一是教-學-做有效對接;二是創新性教學與信息化技術有效對接;三是護理人才定單式培養,與行業人才需求有效對接。做到“三個合一”:“學做合一、生產與實訓合一、教學與技術服務合一”;實施“七性”兼顧:實訓過程—真實性,技術要求—先進性,設備購置—經濟性,設備利用—共享性,內容安排—綜合性,總體設計—開放性,運行機制—創新性。
以承辦技能大賽為抓手 新建護理實訓大樓在設計初期,學校即將承辦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納入建設方案。基地多次承辦比賽,如承辦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學生技能競賽、市職業學校護理技能比賽、市育嬰師、養老護理員、家政服務員大賽、市應急救護技能大賽等。“以賽促建,以賽促改”,形成良性循環。學校連續5年被評為“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先進單位”。
以加強交流合作為途徑 學校與德國、澳大利亞、韓國、臺灣等開展交流與合作,學習先進理念,深化技能改革;開展行業交流、市級以上教研活動、社會服務、技能培訓及參與職業技能鑒定、接待行業及兄弟學校參觀等,注重媒體的宣傳報道,擴大基地影響力。
2 發揮基地作用,提升教學效益
按照“教-學-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建設思路,讓學生能夠做中學,學中做,學做合一,學生實踐技能大幅提高。在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對高職護理專業學生技能抽測中,我校連續四年獲得“優秀”;近三年技能大賽成績優異,獲全國中職護理技能競賽一等獎3人;國家中醫護理技能大賽一等獎9人,中高職分別獲得團體一等獎。利用微信二維碼對醫院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對我校實習護生普遍滿意度較高。近年來,高職護理專業執業護士資格考試通過率98.49%以上;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100%取得高級工,教學效益大幅提升。
3 擴大基地效能,開展社會服務
學校積極打造以“兩個中心”為主體的社會服務平臺,打造技能鑒定與培訓服務中心,“十二五”以來開展農村衛生技術人員非全日制學歷教育,育嬰師、營養師及保健按摩師等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連續三年被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評為職業技能鑒定先進單位。進行社會服務的同時取得一定經濟效益。打造學生社團服務中心,如康復推拿服務社、輕悅中醫保健社團、陽光天使救護隊、學生護理自管中心等,社團成員在校內、福利院、蒼梧小學等中小學、自來水公司及社區為群眾提供推拿、刮痧、拔罐、急救知識普及等服務,真正發揮學生一技之長。在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中,被評為連云港市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
4 依托校院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從2007年開始實施“221校院雙元”人才培養,先后與市第一人民醫院東方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三級醫院簽訂校院合作辦學協議,進行“校院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結合醫院的特點,開辦婦兒護理、中醫護理危急癥護理等專門化方向,嚴格按照醫院要求對學生進行培養,實行校院一體化育人,已經連續合作辦學11個年級,12個班。真實的學習情境、真實的病人、真實的職業崗位,將學生學習的課堂搬到病房,病房搬到課堂,真正實現了課堂與病房的緊密對接和深度融合,得到學校、學生、學生家長、醫院和社會的廣泛好評。
5 模擬臨床模式,開展學生DIY管理
在管理過程中注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成立學生自我管理中心,開展護理實訓DIY,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參與基地的運作與管理。按照醫院護理管理模式,形成護理部主任——科護士長——病區護士長——責任護士管理架構(圖1)。根據學生專業意愿進行分組,分別參與醫學基礎實訓中心、護理基礎與技能實訓中心、康復治療實訓中心、婦產科實訓中心的管理,實訓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自主管理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及對新環境的適應性。
圖1 學生自主管理架構圖
實訓基地加強實訓基地基礎設施設備、師資隊伍、專業文化、信息化資源與管理等建設,強化實訓基地運行管理,重視校內實踐教學、拓展校外社會服務,建成了集區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技能教學研究、技術創新推廣和創業孵化于一體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