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梅
復習課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課型。它承載著“回顧與整理,溝通與生長”的獨特功能。如何上好復習課,不同的思想觀念,就會有不同的認識與不同的做法。下面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復習》為例,談談我的思考:
課前,我布置給學生具體的復習要求:一是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要點進行歸納,整理成知識樹形圖,或繪制成表格;二是尋找記錄與此相關的生活問題以及自己不懂的問題。這樣既使學生學習有了明確的目標導向,又使每一位學生在自己不足的知識點上用足了時間。以下是部分課堂實錄:
一、知識再現,形成網絡
出示課題,同桌交流本單元學習內容。
師:關于長方體、正方體這個單元,你的收獲是什么?
生:長方體有六個面,八個頂點,十二條棱,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相等,相對的面也是相同的,當長方體所有的棱長都相等時,它就變成了一個正方體,這時它六個面就都相等了。
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生:如果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話,那么其余四個面就是完全一樣的長方形……
生:我們還學習了表面積、體積和棱長之和的計算。
師板書:表面積、體積、容積、棱長之和。
生: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六個面的面積之和,也就是(長×高+寬×高+長×寬)×2
生:體積就是長方體占空間的大小。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師:正方體的體積,全班一起說。
生:其實它們都可以統一用“底面積×高”來計算。
師:什么是容積?
生:物體所能容納的物體的大小。
師:體積和容積有什么不同?
生:厚度不一樣。體積是占空間的大小,容積是所容納物體的大小,它們的單位是不同的……
主體知識的再現,就是已學知識不斷調取的過程。學生自主對最基本的知識進行回憶和梳理,在交流中互相補充,找到散落在各知識點之間的思維鏈接,“以線連珠”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這樣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本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系,內容條理化,從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二、自主提問,評析點撥
如何抓準基點復習?如何讓每個學生學有所獲?我以一道開放題來組串學生的知識散點,松綁學生的手腳,變教師的“獨角戲”為師生的“交響樂”。
出示一個長方體:長:12 寬:6 高:8
師:知道了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什么?
生:油箱、通風管……
師:對它做什么事是與表面積有關的?
生:做一個這樣的鐵皮油箱,需要多少平方米鐵皮?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12×8+12×6+8×6)×2
生:要做一個與這個長方體一樣的魚缸,需要幾塊玻璃,一共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
師:這要算哪幾個面?
生:前面加后面加左面加右面加下面。
師:什么時候求6個面?什么時候求5個面?……
生:求幾個面關鍵是要看清楚題目的要求……
師:你還想對它做什么?也是與表面積有關的?
……
師:還有不一樣的問題嗎?
……
生:有一間樓房,長12米,寬6米,高8米,要給它掛燈飾(地面不掛),請問需要多長的彩燈?
生:……
師:你還想對它做什么事?
生:要做一個與這個長方體一樣的魚缸,把它裝滿水,能裝多少水?
師:這是求魚缸的什么?要注意什么?
生:容積,要忽略厚度不計。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教學。”把要解決什么問題完全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定,不管是自己來解答還是同學來解答,他們的思維始終都處在對知識、對問題解決的期待之中,同時通過質疑、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知識的本質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提升了數學素養。
三、直面差異,多方輔導
精彩不容“錯”過,課前我讓學生記錄了自己做錯的問題,最后的時間里我選擇一些共性的題目展示出來。讓“學困生”自己說題,反思自己錯誤的原因。
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練習中出現的錯誤,試著訂正,并思考:當時你是怎么想的?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了?并在小組中互相交流一下。
(小組交流略)
師:對于這種題,其他同學有什么好的方法建議?
生:我們組分析題目出錯的原因是沒有認真審題,把表面積和體積搞錯了……
生:我們組的錯題也是沒有審題,通風管只有四個面……
生:要算禮盒包裝帶的長度,一定要注意的是我們看到一條長一條寬和兩條高,實際上要乘2,還要注意要加上接頭處在……
……
“學困生”最大的問題是不會思考,面對問題,他們往往是“當局者迷”,找不到問題的核心。小學數學復習課要真正上好、上出實效并不容易。如何更好地讓學生“自我梳理知識來完善知識網絡”,如何更好地解決“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的問題,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在分析反思中總結。當然我們會經常面臨“有心栽花花不開”的尷尬,但也會收獲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喜。如果說新授課是栽活一棵樹,那么復習課是不是就是育好一片林呢?你又是如何演繹“護林人”這個角色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