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晶晶
摘 要: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都被認為是重難點。因為小學生從小生活的環境都是漢語環境,所以很難接受其他的語言或者文化。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通過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新的方案。除了向學生傳授英語方面的知識外,還應該讓學生具有能夠進行簡單的英文交流的能力。但是小學生由于活潑愛玩的天性,難以集中注意力在英語課堂上。這就需要老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來作為課堂的教學材料,吸引小學生的興趣,讓他們不知不覺中融入課堂。與此同時,情景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已經漸漸地開始被老師所采用,因為這一方法極其適合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在快樂輕松的環境中讓學生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情景教學法;閱讀教學
一、選擇具體的教學工具,使教學更加形象
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選擇比較常見的教學工具,比如卡片、玩具等。這些工具與其他虛擬的工具相比具有更多的優點,例如,利用這些工具可以使整個課堂的氛圍更加輕松,同時學生能夠對要學習的知識印象深刻。教師在進行課文或者單詞的講解時,可以將單詞寫在卡片上,再輔助進行圖畫的繪制,小學生對于顏色鮮亮的物體具有極強的敏銳度,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將小學生的目光吸引到卡片上,他們在欣賞圖片的同時記住了旁邊的英文詞匯,一舉多得。或者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將實體的物品作為教具,比如,在教授book,flower,bag,hat,cat時,可以將課本、花朵、書包、帽子、小貓等物體放在講臺上,另外可以讓學生自愿作為合作伙伴在講臺上將卡片放到相應的位置,這一做法既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學習效率。相比于教師的講課,學生傾聽,教師與學生互動學習才是最有利于知識傳播的方法。當老師在講到關于氣候問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共同繪制不同的天氣情況,并將天氣的名稱寫到卡片上,最后一起進行連線。此時的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并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深層次的加工。
二、教師通過語言為學生模擬情景
六年級的學生相對于年級低一點的學生來說已經能夠獨立地進行英語的學習了,所以老師不能單單使用以上的方法,而是適當對學生進行語言情景的創設。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是因為簡單的英語環境可以鍛煉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還能幫助學生盡快融入英語的學習。平時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訓練的時候,由于學習英語的時間尚短,因此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英語詞匯,當然,少部分的詞語可以通過詢問老師、家長或者查字典來學習,但是當有很多的單詞都不認識的時候就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同時失去對英語的興趣。因此,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自己模擬的語言環境與學生進行互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語言的結構,師生在用英語交流時,如果學生遇到不懂的單詞可以隨時進行提問,此時教師通過舉例子,將故事等進行解惑,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比如,當遇到dictionary時,普通的教學方法是不適合使用的,教師可以借助一個故事進行具體的講解,或者用簡單的英語對其進行描述,比如,“This is a book. /There are many words in this book. /When you meet a word you dont know,you can seek help from it.”既能夠讓學生充斥在英語的環境里,又能夠充分理解這一單詞的實際含義,因為有時候英語的解釋比漢語的解釋更能深入闡述單詞的含義。在平時的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除了語言環境的創設之外,還要有相應的肢體語言的描述,比如,在講授climb the moutain時,可以做出攀爬的動作,讓學生猜一猜,可能通過自己的猜測得到的結論要遠遠比其他人告知的更有效果。
三、小組游戲方式模擬英語情景
小學生愛玩愛鬧是天性,老師不僅不能抑制孩子的特點,還要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教育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最喜歡的游戲元素加入進來。通過劃分小組集體做游戲將學生充分融入英語的學習中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增加學生對英語的自信心,同時強化學習效果。比如,在學習人的各種心情的時候,可以將所有的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中有人表演各種表情,而其他學生進行英語的猜測,回答數量多的學生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
總之,將情景教學法應用到小學六年級的教學中是教學的一大創新之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從課堂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并且學習效果要比自己閱讀更好。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語言、肢體動作、小組游戲等方式,并輔助以相應的教學設備、資源等,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將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改變以往枯燥的英語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以上的內容就是采用情景教學模式的有利之處。
參考文獻:
[1]鄒耘.小學英語情趣教學的有效策略思考[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5(11).
[2]呂天.“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