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倩云
摘 要: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有效推動學生在互動合作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和拓展數學思維。所以,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基于構建數學高年級高效課堂的背景深入分析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
關鍵詞:小組合作;小學高年級;高效課堂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組合作學習逐漸成為深化課程改革,提升教學實效的明顯特征。新課程理念倡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并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探究性、創造性和合作性著重進行培養。這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是比較顯著的。所以,通過小組間學生的合作學習可以實現學習自主積極性和合作探究意識的培養。同時,小組成員間更便于交流情感,激發學習興趣。而小組合作學習的重點在于合作的有效性,這也直接關系到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只有合理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才能夠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
一、科學分組,培養學習興趣,提高競爭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多存在探究性問題,而遇到這些問題時,部分學生選擇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挖掘答案,而大部分學生則更傾向于通過共同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來獲取和鞏固知識。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常用于小組合作制教學模式。而這種模式也是新課程理念較為提倡的新型教學模式,較適應深化課程改革提升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而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實效的基礎則在于以小組為基本單位的合理分配。合理劃分合作學習小組,提高小組間的競爭力,體現新時代教學的民主性、公正性和平等性。一般情況下,4~6個人為宜,2人小組一般為同桌或者相鄰同學組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進行合理搭配分組,爭取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公平、公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
二、精心設計,激勵合作探究,活化課堂氛圍
隨著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教學的核心內容。但在實踐過程中,對于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教學活動創設與實施過于注重形式,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實效性還不夠顯著。所以,生成高效數學課堂的基礎,首先應該是選擇合作活動的內容和合作任務。合理實施合作學習任務,而不是只拘泥于合作形式,而忽略了合作學習目的。
比如,在五年級第三單元“分數”的教學中,對“分數的再認識”一課主要是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安排小組合作任務。分給每個小組一盒鉛筆,盒內鉛筆總數各不相同,然后老師引導學生小組的成員各拿出盒內鉛筆總數的四分之一,最后統計各小組的實踐結果。由于盒內鉛筆總數不等,每個學生拿到的鉛筆數量也不等,是否有剩余鉛筆的情況也不均衡。由此合作實踐過程引導學生對分數進行重新認識。了解分數的整體“1”不同,代表的意義也不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實踐合作任務,既能夠帶動課堂氣氛,也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
三、正確引導,強化交流創新,發散數學思維
小組合作學習既需要學生的自主參與,也需要教師的合理配合引導。教師實時了解學生合作的反饋情況、討論的問題方向和思考的疑難點等。綜合這些方面的表現對合作討論方式、思維方法等提供導向,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合作探究更有方向性,最終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六年級《圓的周長》這一單元的教學,主要是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概括和實踐等過程培養數學思維。首先出示一個正方形,讓每個小組相互討論“這是什么圖形?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有什么關系?”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探究導出“什么是圓的周長?”由此初步認識圓的周長。然后通過各小組的合作探究討論計算周長的方式。A同學說“用一根線,繞圓一圈減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線量出它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B同學說“將圓放在直尺刻度上滾一圈,量一下起始位置到終點的距離就是周長。”學生的想法五花八門,只有通過親手實踐才能找到最優方法。4人一個小組,分別測量學具圓的直徑、周長,并寫在本子上,探究直徑與周長之間的關系。通過對不同學具圓的測量比較,總結圓的直徑與周長的比例關系,以此引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可見,通過學生的互動探究既可以活化課堂,還能夠發散邏輯思維,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為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激發了學習熱情,通過合作探究提升了學習能力。而教師通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更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借助合作學習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合作學習活化課堂氛圍,融洽師生情感,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高效生動。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結合實際不斷創新,綜合教學需求和學習特點,創建更有益于學生綜合發展的高效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德軍.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97.
[2]孫彩虹.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如何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西部素質教育,2016(12):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