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忠
摘 要: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師生關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學習動機;教學方法;師生關系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逐步實施,數學教師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沉重了。盡管許多數學教師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但數學教學成績的提高顯得很吃力,農村尤為突出。究其原因實在繁雜,社會、家庭、學生自身等等,難以歷數。但怎樣在新形勢下擺正教與學的關系,切實有效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是擺在每一位數學教師面前的新課題,我認為,提高數學教學成績的關鍵,還在于抓好課堂四十分鐘,在有限的時間里,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凝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對知識有需求感
有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感到頭疼,固然和數學知識的抽象、乏味有關,更重要的是學生不理解數學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確切地講,學生不能把數學知識和自己的前途理想相聯系。 所以數學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的理想、前途教育,更要注意向學生講清某些數學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直接應用和間接應用),并且教師在領會大綱把握教材的同時,還可以根據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自行編排一些能與學生將來就業有關的實際應用題。這樣,把枯燥、單調的數學知識用生動的事例展現在學生面前,能使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將來投身社會建設緊密相連,從而加深學生的認知。學習動機越明確學習責任感就越強,學習的興趣也就越濃厚。
二、改進教學方法,向課堂四十分鐘要效果
新課程理念積極倡導把數學課堂看成是學生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的大舞臺,教師要給學生搭建一個主動探究、互動生成的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去建構知識結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怎樣才能把學生的學習激情激發起來,讓數學課堂活起來,我認為應注意如下幾點。
1.教師的備課要備到實處,不能流于形式
每節課前,教師都要反復鉆研教材,在備教材備學生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設計好充分的雙邊活動,尤其在設計啟發學生動腦思維的方式、方法上下工夫,切實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真正使學生“動”起來。
2.課堂上應以教師的設“疑”、學生解“疑”為主線
“疑”是深入學習知識的起點,有疑學生才能有問,問是學生思而不解的表現,有問學生才能有思,有思才能學得透徹。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琢磨設疑的藝術性,要適時、適度使學生疑在知識的規律上,思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上。而教師適當的設疑過程,本身就是給學生施加動力的過程。所以,課堂絕不可忽視設疑的重要性。而解疑的過程則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過程。一定要以學生的動腦、動手為前提。首先,從概念的引入到定義、法則的形成,再到學數學知識的應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層層剝蝕,使學生沉浸在探索新事物的意境中,能隨著教師的“指揮棒”進行自覺探索、挖掘、歸納、整理。這樣獲得的新知識,比之教師講、學生記,教師示例、學生模仿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其次,在鍛煉學生解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的審題能力、確定解題策略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教學中,在學生沒能徹底弄清解題思路之前,教師一定要沉得住氣,決不能輕易出示答案,應根據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找出癥結所在,恰當地加以引導、啟發,直至學生徹底弄懂為止。
3.正確處理好講和練的關系
講要講得準確透徹,尤其在概念教學中下大氣力。對每一個概念都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剖析,既要理解概念的內涵,又要弄清概念的外延。過去為了應付各類考試,一些教師急于把各類典型習題展示給學生,便努力地壓縮概念的形成過程,而學生見到新型習題,則往往將已有的解題模型搬出來套用,盡管有一定的效果,但缺乏變通性,一旦沒有模型了,便束手無策。所以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概念教學放在首位,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理解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有了“操作”的工具,剩下的只是如何靈活使用了。而練是為了鞏固當堂所學知識,二者不能割裂,教師不要只顧講而忽視了練,也不要內容沒講透、學生沒弄懂就匆匆忙忙練,并且練的內容要精心選擇,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針對性。
三、密切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
小學生思想單純,易感情用事。如果對老師有恐懼心理、不滿或敵對態度,學習興趣是激發不出來的,所以數學教師更應該注意對教學藝術的鉆研,從教開始,就應在密切師生關系上下點工夫,用溫和的語言、期待的眼神、飽滿的情懷、淵博的知識來感化學生,使學生對老師感到和藹可親,既崇敬又無拘無束。這樣,學生敢于接近老師,情緒飽滿,聽課自然就會認真。再則,創造課堂民主氣氛,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耐心,一不如意就批評指責,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產生逆反心理,學習熱情也就無從談起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