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旁征博引指的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運用各種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誘導,促使學生激發學習動力,主動積極地投入自主學習之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起到了引導作用,教師要運用旁征博引的方法增強課堂學習的生動性,讓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一、即興引用,拓展視野
課堂引用時要注意引用的時機,要盡量選擇學生興趣高漲或感到困惑時,這能促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同時也能讓學生拓展視野,增長見識。不少文章有值得品味的創作背景,教師要在引用資料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作者的創作情感,促使其更好地和作者形成溝通,和作者形成共鳴。
《孔子游春》一文展現了孔子對于“志向”的看法,體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展現了儒家文化的精髓。然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本文的主旨過于深邃,學生可能難以理解。在教授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介紹一些和孔子有關的小故事,讓學生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學思想,了解儒家文化的相關內容。此后再讓學生閱讀本文,學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例如,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思想,然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片段:“水奔流不息……水是真君子啊”,讓學生結合剛剛讀到的資料分析這段文字,學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在看見泗水的碧波后為何會有如此感慨。又如,可以給學生介紹孔子“有教無類”等教育思想,然后讓學生分析文章,學生便可更好地理解孔子為何在游春的途中還不忘記對學生進行教誨。學生在閱讀中不僅拓展了視野,同時還對文本的主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除了即興介紹作者背景以外,不少文章有著優美的文辭和耐人尋味的典故故事,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部分進行引用,促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文本優美的意境。
二、恰當引用,助力理解
教師要注意的是在引用資料時要適可而止,要盡量選擇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的資料,而不要為了引用而引用,讓課堂充斥各種無關的內容,這反而會影響學生的閱讀效率。教師要注意引用要恰當,盡量選擇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資料。
在學習《說勤奮》一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司馬光和童第周的事跡,讓學生意識到兩人在歷史上有著卓越的貢獻。隨后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司馬光和童第周為什么能有如此巨大的貢獻,大家能否在閱讀文章中找到這兩人成功的原因。”這個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讓學生明白了說理文要更好地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就要有翔實的資料加以補充。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介紹更多閱讀資料,讓其在諸多資料的幫助中分析說理文的特點。學生在分析后發現說理文首先要有一個觀點,其次要有能夠證明這些觀點的例子。《說勤奮》一文中正是運用了司馬光的例子說明了勤奮對于成功的重要性。在這樣的分析中,學生對于說理文的寫作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恰當地利用引用讓學生明白了說理文的特點,了解說理文的例證需要和文章中心思想緊密結合的要求。
在課文中有一些文章屬于說理文和說明文的范疇,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些內容過于枯燥,在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引用資料,讓文章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令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三、深度引用,提升厚度
部分教師在引用資料時只是淺嘗輒止,并未深入分析下去,這致使學生的閱讀也只是淺閱讀,并未進入深層次的閱讀中,也無法感受文本的厚重之處。教師在教學中要收放得法,選擇資料要精辟,同時還要在引用資料后讓學生圍繞資料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促使其提升思維的厚度。
在教授《負荊請罪》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廉頗、藺相如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資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給學生介紹更多和廉頗、藺相如有關的故事,并讓學生通過這些事例分析兩人的性格特點。學生在細讀文本后結合所閱讀的資料進行感悟,認為廉頗雖然有武人粗魯的一面,但是最終還是有所感悟,因為要替趙國著想而深明大義,和藺相如握手言歡,兩人共同保衛趙國。而藺相如的身上也體現了豁達開朗的一面,面對廉頗的挑釁能一笑而過,說明其也有一心為趙國著想的心思。學生通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還了解到有不少人在其中起到了作用,如韓勃,如果沒有韓勃和藺相如的對話,便無法讓讀者看出藺相如的豁達之心。文章通過韓勃將藺相如的內心情感真實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學者賀碧軍在研究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時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選擇一些能讓學生深入思考的教學方式,而旁征博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旁征博引能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入木三分的分析,讓學生有所收獲。
學者崔紅在研究教師如何旁征博引時提出教師在引用資料時要注意時機和力度,如可以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即興選用資料,讓學生拓展視野;引用資料時要適當,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引用資料時要注重深度,這樣能促使學生更厚重地理解文本的內容。旁征博引的方法能讓語文課堂變得更靈動,能促使學生更投入地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