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娟
摘 要:識字教學的起點在哪里?識字僅僅就是識字嗎?它的價值是什么?一定要先學習漢語拼音再識字嗎?識字的資源有哪些,僅僅局限于教材嗎?在教學實踐中產生了這些疑惑,并進行了實踐探索。
關鍵詞:識字教學起點;識字價值;識字工具;識字資源
“人生聰明識字始。”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認識。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也特別重視孩子的早期閱讀,孩子入學時識字量不再是零起點。那么我們的識字教學起點在哪里?一年級入學都是先學習漢語拼音,再開始學課文識字,習慣成自然,一定要先學漢語拼音嗎?課堂上分享的“識字好方法”一定“好”嗎?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產生了一些困惑,并進行了探索。
一、識字起點再尋找
(一)現象點擊——識字教學起點到底在哪里
“蒙養之時,識字為先。”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每個孩子在入學前不再是“0”起點。我們對2016年新入學一年級某班孩子進行了識字摸底。以3500個常用字為測試內容,全班47個學生,識字量500字以下18人,500~1000字12人,1000~2000字14人,2000~3000字3人,識字量最高的達2187字,最低的117字。不難發現,如今的孩子均有識字基礎,多則2000字以上,少則幾十個字,這種差異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班級都會存在。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在教學時,是不是忽略了識字差異,我們的教學是不是從零起點開始?不論學生有沒有識字基礎,不論學生之間有多少差異,按照教材編排,一課一課,一個一個逐步教下來,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在齊步走?
我們思考,識字教學的起點到底在哪里?我們這樣探索。
(二)行動探索——以學定教,把差異變成資源
1.調查識字基礎,以學定教
我們設計了課前研究單,進行識字前測,即在每一節新課學習之前學生先進行課前研究,研究后依然不會的生字在研究單上圈出。課前,老師進行了解,課上有重點教學,我們的教學起點有的放矢,識字不再“一視同仁”。
2.尊重差異,將差異變成資源
我們要承認孩子認字差異的存在,甚至巧妙地利用這種差異,在教學中“以快帶慢”,讓識字基礎好的學生充當小老師,幫助基礎弱的學生,學生互助識字,基礎好的學生能享受領頭羊的樂趣,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幫、互學,也可以使更多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二、識字價值再定位
(一)現象點擊——識字僅僅就是識字嗎
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用加一加、減一減、編兒歌等方法,來幫助學生識字。也有的教師拋開課文直接教字詞或者拋開生字詞直接解讀文本,其實這都和我們的認識有關,前者單純在字形的識別上隨意解剖和想象,把富有生命力的文字看成了一種簡單的符號,造成了與文化生命的隔離。后者只是把生字詞作為閱讀理解的工具,卻忽視了生字詞教學本身對閱讀理解的促進作用,忽視了字詞教學才是閱讀理解的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學生的閱讀理解要么空洞無物,簡單地重復“大白話”,要么沒有深度推進。
(二)行動探索——識字不是孤立的事情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是閱讀寫作的開端,是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途徑。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斯霞老師就倡導“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主張,即隨文識字,就是把生字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也就是一篇篇具體生動的課文中來誦讀感知、理解內化、運用掌握。結合漢字自身規律和學生發展特點教孩子識記,是厚重的,是終生難忘的。識字不是孤立的事情,幫助學生建立音形義三者之間的聯系,學習變得輕松而不失挑戰,全面而不乏創意,認真而不缺實效。其次,語文教學還應該探尋字理,追溯生字產生的源頭,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了解漢字本源,可以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字的音、形、義,對理解、記憶與書寫生字具有重要的幫助意義。我們的案頭除了《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還可以多幾本《漢字的奧秘》《細說漢字》《漢字圖解字典》。
三、識字工具再認識
(一)現象點擊——識字一定要先學漢語拼音嗎
我們似乎習慣了,新生入學先教漢語拼音,再學習課文,學習漢字。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學一般持續一個月左右,戰線較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無疑會大打折扣。再想一想每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幼兒總是直接模仿著一個詞、一句話,而非先學聲母、韻母的發音。
(二)行動探索——先識字再學拼音
漢字是方塊字,像一幅圖畫,兒童認識漢字比認識拼音字母容易得多。我們嘗試一年級新生入學前一個月,先學課文,直接識字,在積累了一定量的生字后,再學習拼音。實踐發現,沒有學習漢語拼音學生并沒有不會認字,不先學漢語拼音,并不妨礙兒童學說普通話。如果是在初步學了普通話和認識了一定數量的漢字后,再學習漢語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繼續提高,而且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都可大為節省。那么,漢語拼音如何促進識字?漢語拼音是識字的工具,但絕不是唯一的拐杖,在教學中,功能可以再優化,比如借助拼音來正音,讀準字音。識字需要拼音,但并非只有會拼音才能識字。
四、識字資源再探尋
(一)現象點擊——識字是否一定要受教材的限制
教材僅僅是一本語文書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環境給兒童提供了廣闊的識字途徑,學生身邊的生活環境都能成為他們識字的資源。
(二)行動探索——回歸生活,生活中處處能識字
生活中處處能識字。如同學、家人、學校姓名,坐車、游公園、逛超市、看電影等,以及見到的廣告、標語、門牌、商標等社會環境就是識字的大課堂。可以說漢字無處不在。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隨時隨地用自己掌握的識字方法識字,讓生活成為識字的大舞臺。
總之,我們要對現有的做法再思考,使識字教學效率最優化,作為語文教師,多研究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讓學生更加熱愛語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語言文字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快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