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利丹
摘 要:校本課程強調教育的個性化和人性化,這對構建特色學校、推進學校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小學英語作為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對學生的英語素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開發英語校本課程不僅能夠最大程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自身發展,還能將學生的潛能有效開發出來。
關鍵詞:小學英語;校本課程;開發;思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和不斷深入,各地的學校以及老師都開始紛紛響應。開發校本課程就是推動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對于老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以小學英語校本課程為例,就參與人員和開發保障作出簡單的思考。
一、遵守相關的開發原則,保證課程開發的有效性
第一,要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無論是什么學科的課程,只有符合學校的學情才能發揮出自身的效用,小學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同樣也是如此,離不開學校自身的條件、特點和性質。這些情況對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起著非常大的制約作用。鑒于此,在開發英語校本課程的時候,學校以及老師要組織學生將周圍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都充分組織和利用起來,以此提高自身的素養和能力。
第二,遵循綜合實踐的原則。在開發英語校本課程的時候必須要遵循其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在編寫英語教材的過程中,對英語學科的獨特性進行逐步淡化,引導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將英語當成一種工具和一門語言去感知,注重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第三,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開發小學英語校本課程主要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和老師要先將英語校本課程的作用最大程度發揮出來,在編寫課程的時候必須要尊重學生個體選擇。除此之外,老師在編寫教材的時候還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了解學生想要通過英語學習知道些什么,想學些什么,再根據學生的需求,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編寫,這樣就能“對癥下藥”,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英語教學內容
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開發小學英語校本課程的時候,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需求等對英語教學內容進行明確,圍繞校本課程中綜合素養、技能、話題等各項目標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教學“The new house”這一章節的時候,老師可以引入“A designer”這類主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房間進行設計,并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又如,在教學“My favorite animal”這一章節的時候,英語老師可以引入一個故事“The busy spider”,以此為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利用繪本學習的方式指導學生積累英語詞匯,掌握閱讀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開發特色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認知面狹窄,學習能力較低,但是小學生性格活潑,思維靈活,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和語言感受能力,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黃金時期,而且小學生的聽力非常敏銳,再加上性格原因,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創造力。這些都給小學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增強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可行性。學校要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立足于課時安排和課程內容,對校本課程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開發特色課程,讓學生能夠通過不同的渠道,利用不同的形式對英語的魅力進行感受和體驗,這對學生英語素養的提高以及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鑒于此,小學英語老師在開發英語校本課程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宗旨,開發特色英語校本課程。
首先,英語老師要仔細研究校本課程,明確其基本的性質和特點。校本課程主要是指為了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學習執行規劃和設計課程。其次,英語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學習方式,譬如參與合作、實踐、體驗等,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為目標進行教學。比如,學校可以以學校紀念日或者校慶等主題匯演的方式組織表演比賽,積極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習的英語技能和英語知識參加比賽。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活動方式還能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并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學校和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等諸多因素不斷修改和完善英語校本課程,使其符合學生實際和教師實際,真正服務于教學,體現出學校辦學特色。
參考文獻:
[1]沈家駒,馬卓.英語校本課程開發:含義、原則及其步驟[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6(12):11-12.
[2]李介.國外校本課程開發模式帶給我們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6):3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