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建
一、三維教學目標
1.理解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即易導電的物質叫做導體,不易導電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2.制訂并完成小組計劃,實施有關檢測步驟。
3.培養合作意識和實證精神。
二、教學重點
1.理解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2.實驗操作與過程。
三、教學難點
制訂計劃。
四、教具準備
電路檢測器(前節課學生已自制),條形橡皮擦,20種被檢測材料(以上材料每小組準備一套即可,20種被檢測材料由教師準備,并給每種材料進行編號)。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按座位分組。
(二)導入。
1.請同學們出示電路檢測器(每組一個檢測器也可)。
2.引導學生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側頭的金屬部分相互接觸,檢驗小燈泡是否發光,驗證檢測器工作是否正常。
3.重復檢測一次,并將檢測時小燈泡“亮”或“不亮”的情況記錄下來。
4.問:電流在電路中是怎樣流動的?
(三)檢測橡皮擦是否導電。
1.預測一下橡皮擦中電流能通過嗎?各組匯報一下。
2.試驗:
(1)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討論并迅速做出實驗計劃表。
(2)全班交流后,進一步補充完善實驗計劃表。
(3)教師強調實驗規則:實驗至少三次以上,每次運用橡皮不同的兩個面與檢測頭接觸,接觸要牢靠。組內每個同學操作一次,并做好每次實驗記錄。
(4)合作實驗開始,注意觀察小燈泡是否發光。
3.討論小結:為什么小燈泡不亮?(電流沒有通過橡皮擦,也就不會通過小燈泡。)
(四)檢測身邊20種材料是否導電。
1.各組選出材料保管員一名,負責從老師手中領取和保管材料。選出一個記錄員進行記錄。其余同學作為實驗員進行操作。
2.各組參照教材第12頁樣表畫出記錄表并讀懂記錄表。
3.迅速有序領取20種材料,按序號擺放。
4.按老師的指令有順序地進行預測、實驗。(實驗步驟基本同上)
5.整理檢測記錄,進行簡單統計。
6.交流預測情況和實驗結果。
(1)在檢測時有沒有與預測結果不一致的情況,尋找預測錯誤的原因。
(2)根據表中的記載,把20種物體按能否使燈泡發亮分為兩類,并仔細研究一下,看這兩類材料各有什么特點。
(3)分出20種材料中的導體放在桌子左邊,將剩余的絕緣體放在桌子右邊,并再次比較它們。
7.根據剛才的分類補充修改統計表。
8.匯報與小結。
(1)各組匯報一下實驗情況(選一個組匯報,其余各組補充和指正)。
(2)討論:說說為什么有些物體能使小燈泡發亮,有些不能?
(易導電和不易導電。)
(3)明確:同學們,現在我們共同為這兩類物質各取一個合適的名稱好嗎?(學生積極取名,教師相機板書:有些物質容易讓電流通過,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導體;有些物質不易讓電流通過,不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4)鼓勵學生質疑。
(5)小結。說說你看見過或知道的導體與絕緣體,看誰說出的多。
(五)動手操作。
1.教師提議:現在做一個有趣的實驗活動,大家愿意嗎?將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上的塑料皮進行接觸,小燈泡會發亮嗎?請大家先預測后實驗。
2.實驗完畢后討論剛才小燈泡不發亮的原因。(塑料皮是絕緣體,電流不能通過絕緣體。)
3.組內同學輪換實驗,并說出誰有獨特的或者創新實驗。(如將檢測器金屬導線與另一端的塑料皮進行對接,或者將兩個金屬頭對接但中間墊一張紙等實驗。)
(六)實踐活動。
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教室里的電器設備。
1.找一找教室里與電有關的物體哪些用了導體,哪些是絕緣體,這樣選擇有什么好處?
2.怎樣保護絕緣材料?
3.同學們還發現或者知道其他的導體和絕緣體嗎?尤其是除金屬以外的導體和塑料等以外的絕緣體。
(如普通水是導體,絕緣膠布是絕緣體。)
(七)教師總結。(要點如下)
1.問:什么是導體?什么是絕緣體?各有什么特點?(有些物質容易讓電流通過,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導體;有些物質不易讓電流通過,不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2.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的地方。
3.生產生活中要做到安全用電,保護好絕緣體,防止觸電。如不能用濕手觸摸電器開關等用電器。
4.電器易老化,必須及時更換,否則容易漏電,發生火災和使人觸電,但這些問題必須請專業人員處理。
5.小學生拒絕玩電,不得使用用電器,不得在沒有專業人員指導時進行帶電實驗。
(八)家庭作業。
1.同家長共同探討一下自己家中的用電器以及用電器上的導體和絕緣體。觀察討論用電器為什么是那樣的設計,你還有什么更科學的設計嗎?(不準帶電觀察和研究,不準觸摸和實驗)。
2.向電工師傅請教或學習更多的電學知識。
3.找一本有關電工知識的書讀一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