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蔚璽
老式的語文教學以“一本語文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為基本工具,課堂教學無趣、呆板。而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將圖像、聲音、動畫等手段三位一體,使教學更有趣、更靈活。在此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農村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也是開啟智慧大腦的金鑰匙。形、聲、色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刺激,有助于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更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和“我愛學”。
1.課前合理利用多媒體信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和諧的教學情境,也就是創設形象、生動的場景,充分再現教材的相關形象,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使學生在自在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熏陶了情感,同時也產生一定的內心體驗。
2.在上課過程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創造良好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教學說明文、游記一類的課文時,束手無策的課堂教學容易唱成一出“獨角戲”、形成一副“呆板臉”。有時一張美輪美奐的圖片,一支優雅動聽的音樂,往往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對比之下,即使你妙語連珠,學生也將覺得空洞無力。動聽的音樂、形象生動的動畫、精美的插圖,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
3.課后科學使用多媒體軟件加強知識的鞏固
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最顯著特點,是其他媒體所不具備的。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
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育教學中已被廣泛使用,它以形、聲、光、色等表現形式,形象、直觀、生動地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愉悅、自由的氛圍中接受知識,使他們愛學、樂學,達到會學的目標。
1.信息技術,學生朗讀能力的老師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在教學中,我經常使用電腦范讀代替教師的范讀,讓學生跟讀、復讀、自讀,最后學生很多都會背了。
2.運用信息技術的創新效應,推動學生的創新能力
每個學生都有創新思維,多媒體技術打破以前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創設探究性教學場景,揭示矛盾,引發討論,在打開學生學習思路的同時,讓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得到激發,因為學生原有的思維已被突破,所以學生發散思維訓練就更容易突破了,可以很好地推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口語交際”,增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電化設備進入語文教學,為學生的說話創設了氛圍。例如指導學生寫“家鄉的美景”,當學生講到自己的家鄉各種美景后,教師很流暢地用一句話引入:“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家鄉,國家4A級景區天臺。”頃刻間,學生發言。“呀”“想!”一按鍵,屏幕上顯示天臺景區宣傳片。頓時,教室里安靜下來,陶醉在其中。“呀!怎么有這么多漂亮的地方呀?”“真美呀!”教師緊接著問:“想不想給大家介紹?”“想!”因為大家對自己的家鄉都很了解,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請同學們按老師教給你的觀察方法加以仔細觀察,接著選一個你最熟悉的景點,看看誰講述得最精彩。”此時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電子白板上,活靈活現、圖文并茂的展示喚起了學生記憶中熟悉的場景。此時教師再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說,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室仿佛一個旅游景區,到處是導游,每個學生都說得興高采烈,這樣就為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教育信息技術,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多方面運用,是促進學生有更為廣泛的獲取知識的渠道,小到每一堂課的環節、學習內容和方式也有變化。因此,農村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通過計算機去獲得更多的知識也成為真實存在的可能。一篇課文學完了,如果能夠做到課外延伸,活學活用,這樣才能體現對課文內容的有充分理解和有效補充。農村條件有限,學生不能完全做到上網查找資料。如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為了理解作者保護環境、尊重自然的寫作意圖,培養學生保護自然的意識,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
1.舉行“環保從我做起”的宣傳活動,搜集保護環境信息。
2.寫一些保護環境的標語。
3.畫一幅大自然美麗風景的圖畫。
4.創作或填寫保護環境的歌曲。
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選擇性地完成作業,展示自己的課外學習成果。這樣的課外延伸,拓寬了探究的立體空間,讓學生的思維自由翱翔,每一個學生都是那么自信與特別,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信息技術的加入使我們的教育充滿了活力與激情,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無形中讓學生逐漸形成一種自主學習的方法和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