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牽一只蝸牛去散步》這篇文章曾在教育界引起不小的反響,促使我們一線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是不是科學的,是不是學生所需要的。現實中,我們在“牽著蝸牛”前行的途中,往往有太多的急躁。當我們有意識地把教學速度適當放慢,去適應“慢慢爬行的蝸牛”時,這樣反而更能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聽到他們本真的聲音,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們放慢腳步等一等,等到的是一個答案,而對學生來說,他們從這樣的等待中感受到的是尊重、理解和包容。
【第一次試教“復式統計表”】
師:這是小營小學五年級4個興趣小組的活動情況,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學生分別說出是什么興趣小組,各有幾名男生,幾名女生,共有多少人。
師:你能把上面的數據填在下面的復式統計表里嗎?出示復式統計表,學生在教科書上各自填寫,提醒學生注意核對數據。
生:指名學生反饋填寫的數據。
師:你能根據剛才填寫的數學完成這三個問題嗎?
(1)這四個興趣小組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女生呢?
(2)這四個興趣小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3)從復式統計表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
(4)與上面的四張統計表相比,復式統計表有什么特點?
……
課后反思
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整節課中,沒有我所期待的探索熱情與驚喜,有的只是機械性謄抄數據和計算。課后我對學生進行了簡單調查,90%左右的學生通過預習等途徑,都能根據單式統計表中的數據,正確填寫復式統計表并回答表后的問題。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收獲嗎?這樣的教學過程我們還需要嗎?怎樣讓這節課更具有思維含量?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進行了第二次教學。
【第二次試教“復式統計表”】
(課前給每位組員一個興趣小組的統計表)課件依次出示四個興趣小組。
師:了解了那么多的信息,你能快速回答老師的幾個問題嗎?
①民樂小組女生有( )人?書法小組男生有( )人?
②( )組的男生最多,( )的女生最少?
③四個興趣小組,男生一共( )人,女生一共有( )人,男女生一共有( )人?
生:指名回答。
師:我剛才觀察到,大家回答問題的速度越來越慢,思考的時間越來越長,這是為什么呢?
生:這里的每張統計表都只是反映一個興趣小組的男女生人數,如果要對不同小組的男女生人數進行比較,就不太方便了。
師: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快速地看出答案呢?(稍作停頓)透過你們的眼神,我知道,你們已經有想法了,請你們拿出各自的統計表,在四人小組里說一說,操作操作,開始!
生:小組代表上臺依次反饋并補充,把四張單式統計表合在一起的方法……
師:同學們,其實你們合作完成的這張表格已經很接近我們數學上標準的統計表了,(出示),看得懂嗎?你們的表格和這張表格有什么區別?
生:指名回答。
師:還記得剛才的幾個問題嗎?誰來回答?(學生回答)
師:和剛才相比,為什么現在我們能夠快速答出問題的答案?(因為現在表格的信息更全面、更便于比較)如果讓你選擇,你更喜歡哪一種統計表?(兩種統計表沒有優劣之分,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的統計表。)
教師隨即揭示:如果把前面四張統計表叫單式統計表,那么這張統計表叫復式統計表。
…………
課后反思
同一個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設計,兩節課比較下來,學生和老師的收獲明顯是不一樣的,這兩次的試教經歷給了我一些思考:
1.放慢腳步,給學生探索的機會
“大家回答問題的速度越來越慢,思考問題的時間越來越長,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就自己一個興趣小組的統計表,是不能回答與其他興趣小組有關問題的,這就迫使學生思考“我怎樣才能了解其他興趣小組的情況呢?”無形之中,就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把小組內的四張統計表“湊”在一起的動機,這個探索的機會,為后面的學生小組合作,創造“復式條形統計圖”埋下了伏筆。
2.放慢腳步,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
過程也是目標。課堂上,在新知探索環節要多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要做到“慢”而“透”。“復式條形統計圖”這個概念的引入,老師并沒有直接生搬硬套地灌輸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創造的機會交還給了學生,學生在合作、觀察、比較的基礎上,對復式統計表各個組成部分有了深刻了解,對這節課為什么要學習復式統計表有了更加清晰、透徹的認識。這一過程體現了“慢”而“透”,學生的理解是較為深刻的,教師是在為學生的理解而教,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理念。
能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除了雄鷹,便是蝸牛。那就讓我們放慢腳步,等一等,陪“蝸牛”看看風景,當他們把風景都看清時,還愁他們不能娓娓道來嗎?放慢腳步,讓理解隨著時間慢慢沉淀,當水到渠成時,那和諧之美一定會讓我們的課堂熠熠生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