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蒙
摘 要:音樂課要真正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方式方法有很多。其中,音樂作品欣賞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主要圍繞這一方面展開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作品欣賞;優化策略
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是美育課程的主要任務。就小學音樂課而言,欣賞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感受美、欣賞美的途徑。那么,我們如何實現音樂欣賞課教學效果最大化呢?
一、打破學科界限,融合學科間力量
單就小學階段所設置的各個學科而言,它們有著不同的價值重心。但它們也無疑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這就是為了引領學生成長,促進學生的發展。就這一方面來說,如果我們能將這些學科有機整合起來,那么,我們就可以實現對學生引領成長和促進發展的效益最大化。筆者上音樂欣賞課時,就非常注意這一點。
欣賞《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填詞:宋青松;譜曲:王佑貴)這首歌曲時,筆者是這樣安排的。第一步:以詩歌的形式多媒體呈現歌詞。首先,我讓學生輕聲讀歌詞,并提醒學生注意:(1)詩歌中都講到了什么樣的人;(2)詩歌中都描寫了哪些景物;(3)詩歌中都涉及哪些地點。接著,筆者有感情地配樂進行朗誦,提醒學生體會教師朗讀時的情感表現;最后,讓學生自由談一談自己都看到、聽到和感悟到什么。第二步:教師引述過渡。引述時一方面強調詩歌給我們心靈的影響,另一方面指出音樂甚至比詩歌有時候更能夠打動我們的內心。多媒體播放這首歌的視頻,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將自己對于這首歌的內心感受表現出來。第三步:學生通過一定的方式將自己對這首歌曲的感受和理解表現出來。
這樣的設計,學生經過聽教師的詩朗誦和聽看視頻,深刻地感受到這首音樂作品所散發出來的感情氛圍。此時,筆者又不失時機地讓他們把描寫教師的一些詩句背出來,或者將當時自己最想說的話說出來分享給大家。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珍視師生關系,珍視美好的校園生活。這樣,欣賞這首歌的作用被放大被拓延,效果很好。
二、打破時空局限,激發學生想象力
音樂主要靠什么來打動人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就音樂自身而言,它是美的統一,是一種韻律之美,是一種和諧之美,這是一個方面。另外,音樂的穿透力很強,它能夠把我們帶進一個魔幻的時空世界,在這樣的時空世界里,我們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讓自己的想象得以自由的馳騁。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都會借助欣賞課,用音樂開啟學生想象的大門。下面,就以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為例,談談筆者在這方面是如何操作的。首先,向學生提出要求:(1)要用心聆聽。做到內心獨立地去感受這首音樂作品給自己帶來的震撼力量所在。(2)要敢于想象。對照歌詞和歌聲想象王二小驚天壯舉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做出來的。在音樂播放完之后,筆者又鼓勵大家自由交流,各抒己見,試著講一講自己腦海中都出現了哪些畫面……最后,筆者又以“王二小,我想對你說……”為題,安排學生與歌曲的主人公王小二展開穿越式的對話……
這樣的設計安排,一方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更重要的是它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我們知道,小學生自身就是處于富于想象的年齡階段。而我在教學中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誠然,他們因為個人經歷、愛好等方面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這些因素都不能限制他們的想象力的迸發。他們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是個性化的,同樣,他們對于這首音樂作品的想象也是有著自己鮮明個性色彩的。所以說,我們音樂教師上課,不要給學生設置過多限制,在答案上不要搞什么標準尺度。
三、采用靈活方式,滿足學生表現欲
在學生身上,特別是小學生身上,有著超乎我們想象的想象力。同樣,在他們身上,由于天然的原因,他們的表現能力也是相當驚人的。對于音樂課學習來說,鼓勵學生大膽表現,不僅是學習音樂本身要達到的一個維度指標(或者說是音樂學習的一個領域),還是我們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表現能力,當然包括一定審美能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我們也都明白,音樂課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如果上音樂課時,我們教師不給學生表現機會,不注重學生的表演,不重視讓學生去表達感受,不重視讓學生去自我體驗音樂作品的內涵、魅力……那么,真的不敢想象這樣的課堂到底會是什么樣子。
我上音樂欣賞課時,就大膽利用肢體語言來教學。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用自己的肢體來展示他們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當學生的體態表現與作品不相符時,筆者就會及時但不過多給他們提示問題所在。比如,就用腳來表達來說,可以用單腳,有時也可用雙腳;從力度上來說,有時輕輕的,有時重重的,有時可以是狠狠地跺上一腳……
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另一方面也是有效教學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的一部分。更為難得的是,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綜上所述,無論什么課,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都不足為怪。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努力去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并盡力采取恰當的應對之法。而對于小學音樂欣賞課來說,目前最主要的就是我們要懂得改變。
參考文獻:
[1]汪霞.小學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與情感陶冶[J].師資建設,2016(5):76.
[2]呂理慧.區別對待 分層施教[J].吉林教育,2010(11):29.endprint